Jiefang Daily

拥抱人工智能,激发创造性学习

- 记者:何莉:记者:何莉:记者:何莉:

1

其中的基础课,

有我们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读本,让全校的学生了解、认识人工智能的基础,这是一个普及的过程。学科方面,则鼓励所有教师用“AI+”尝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

比如,化学教师徐金金借助 5G+ AI+ XR技术,构建了虚拟现实实验系­统,通过SLAM- AR技术,复原了氯碱生产工厂车­间的真实场景,带领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沉浸式体验氯碱生产的­过程;又如,体育教师许皓强的网球­课通过北极贝智能体育­系统,实时捕捉同学们打网球­的细节动作,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姿势,更好地掌握网球技能。

前不久,我们的一堂思政课,就是“AI+城市”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和­实践。在思政教师朱佳磊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了解AI在真实生­活中应用,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个热词的具体含义。我们了解、学习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让未来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生活在中心城区,更需要亲身感受、创造这样的生活场景。

此外,我们还有三大课程:人工智能+审美、人工智能+情感和人工智能+创意。人类应该比机器更聪明,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AI带­来的便利,更要培养自己的思辨、交流和沟通能力,培育共情力和同理心,这些都是人类未来“战胜”人工智能的能力。

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这么­多年来,学校有没有学生在这方­面取得好成绩?

在“首届国际中学生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上,学生程怿龙在老师指导­下所做的《智能化个人舞蹈姿态评­判系统》课题,获得了特等奖的殊荣;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黄瀚洋作为学生代表参­会,并介绍其参加国际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的项目成果。我们学校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人工智能专业作为­深造的方向。

2024年2月,教育部集中公示了全国­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其中,上海共有6所学校入选,卢湾高级中学位列其中。

我们怎样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领更多学

校走近人工智能?

作为基地,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第一,我们负责全区人工智能­教师培训;第二,我们的课程资源、场地资源全部免费向全­区中小学开放。比如,学校的节假日、寒暑假的免费课程,就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和­外聘的专业教师对全区­中小学生公益授课。

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在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科学创新教育过­程中,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才?

我们的学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这种天然的“亲近感”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只要创造条件和学习的­机会,他们比我们更愿意学习。同时,我们的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学校刚刚新建了“数智学谷” ,这是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学习时间和空间的一个­改变。希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以灌输为主,而是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的核­心导读课,把知识的结构提炼一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然后接下去应该是学生­更多地自主研学。

自主研学将以“大社区” +“小部落”的形式完成,因为我们希望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像在硅谷一样: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学习,而是要体现创新精神。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对未来有用的知识,或是让他终身受益的某­种能力。另外,创造性学习也是在鼓励­学生,让他们提出对于眼下生­活所遇问题的一些改进­办法,或者是更好的畅想。

这样的一些改变和实践,就回到了我们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学创新教育的­初衷: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学实验,都是通过学习知识促进­自己对今后人生的思考,包括如何更好地去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既要全面发展,也要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并且能够更灵活地用好­人工智能。

CN31- 0001 上海市印刷:上报集团印务中心 电话: ( 021) 56082146 36.00元 今日零售: 2.00元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3100004000­004

解放日报一键订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