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向高端农业要空间 向精品农业要效益 向品牌农业要市场 上海布局 个现代设施 业片区

- 下转版

本报记者 束涵

在日前的2024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大会­上,相关部门宣介了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计划。上海将打造宝山月罗片­区、奉贤庄行片区、浦东万祥片区、金山廊下片区等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每个片区达到1000— 5000亩的规模。

以此为重心,上海新一轮都市农业发­展构想逐渐明晰。“向高端农业要空间,向精品农业要效益,向品牌农业要市场,供给侧发力,需求侧做文章,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说。

向高端农业要空间

“工业上楼”是上海这两年来的热门­词。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农业很早就在“向天要空间”。

在金山区廊下镇,坐落着上海第一座楼房­养猪场— —松林万春生态农场。在这里,生猪坐着电梯进入猪舍,夏天吹空调,冬天睡地暖,更有机器人“保姆” 24小时打扫卫生。养殖空间垂直“生长” ,节约了八成用地面积,智能化模式应用下,仅需40个人就能保障­4万头生猪的饲养需求。

不仅如此,它的高端之处还在于— —生态循环种养的有机结­合。养猪产生的沼液经过专­业处理,通过铺设的管道运送至­农田,将液肥还田利用。周边叮咚买菜上海廊下­农场的500亩土地,就是以此作为肥料。

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业内称之为“设施农业”。通过智能温室、植物工厂等现代化生产­模式,实现“四高” ——高科技、高投入、高产业、高效益。

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设施农业的价值愈加显­现。单从粮食的维度看,2023年上海平均每­亩耕地收获的粮食高达­1068斤,超过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居于全国第一。不过,如果扩大到整个农业,上海的土地产出率就不­敌杭州,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点石成金的下一步正是­扩大投资,特别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数据上看,上海农业在崇明集装箱­植物工厂,种生菜不见地。

农村领域社会资本投入­呈良好态势,2023年全年农业农­村完成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

在 2024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大会上,相关部门也表明决心:要瞄准行业龙头、独角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等­企业主体,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点对点精准招商。

向精品农业要效益

上海农产品供应能力如­何?有一组数据可以大致描­绘:综合自给率达到24.6%,其中生猪自给率为1/ 12,粮食为1/ 6,牛奶为1/ 3。

一边是有限的产能,一边是自由竞争的大市­场、大流通环境,在消费的金字塔结构里,上海农业需要选择的道­路很清晰— —依靠突出的特色,冲上头部、占据顶端。

相较于外地的远距离运­输,本地的优势在于,与市场、消费者的距离足够近,具备第一时间上餐桌的­潜能,把“鲜”做到极致。

不少企业选择在产业链­条上做“加法” ,从而实现送达时间的“减法”。清美从制作豆受访者供­图

制品起家,逐步发展成为拥有 5000亩农业基地、300多辆物流运输车、3000多个品类、600余家线下门店的­农业巨头。

或者换种方式做文章。面对国内常规菌菇市场­饱和的状况,彭世菇业通过工厂化生­产,智能调控温湿度,打破了高温天对菌菇生­长的限制。活体菌菇产品逐步覆盖­至1600多家中高端­餐饮连锁客户,并引得同行的效仿。

一个“鲜”字,不仅是生产端的追求,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些实现“鲜”字的企业或生产主体,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重塑,使全流程变得可感、可视、可控。而在全市层面,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已经全面铺开。

以试点农产品溯源码为­例,上海 9000多家农业规模­经营者的手机里都安装­了“神农口袋” App,各类农事数据被实时上­传到云平台。这些数据为农产品赋予­了独特的“身份证” ——溯源码。消费者只需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便能了解产品的全生产­流程,从而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

在绿色低碳的趋势下,上海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领跑全国,生态及有机农业的探索­与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市农业农村委设定了“27- 20”目标,通过4年努力将地产农­产品综合自给率提高到­27%,现代设施农业率先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

向品牌农业要市场

前段时间,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了一­场设施农业专题讨论会,特地安排几大平台公司­参加,现场探讨的内容甚至细­化到一棵菜的生产重量­是80克还是100克。

“在日本、美国等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农产品普遍采用分级制­度,按个销售。比如超市里的橙子,大小几乎一致,放在盒子里无需称重。这种精准管理得益于对­源头标准的严格把控,因此这些国家也无需设­置公平秤。”有专家分享。

实际上,成品的比例越高,经济效益也相应提升,这正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如果说高端农业是从供­给侧发力,那么品牌农业就是从需­求侧角度出发,形成强有力的消费认知。

就拿崇明正大蛋鸡项目­来说,正是因为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产品的经济效益相应提­升,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品牌才有底气,将每个鸡蛋价格卖高一­毛钱,反哺相对高昂的数字化­建设成本。

当前,农业领域的最后环节— —服务相对薄弱。当消费者购买工业产品,通常附带有详尽的使用­说明,但农产品在这方面传达­的信息却相对匮乏。水稻收割时间的早晚,很大程度上影响口感。不同含水率的稻米,碾出来的品质也不相同,碾出来的新米外观、食味、口感差异也较大,这些都是可以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

“售后服务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品牌,必须包含这一环节。农户往往只关注生产本­身,缺乏相应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平台服务形成品牌,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冯志勇介绍,顺着产业链条延伸,上海将围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与品牌农业三­个方面,从供给侧优化生产,需求侧精准对接市场,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主办方供图

“最近,研究院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了。其中一栋示范楼的能源­不仅能够通过新能源自­给自足,还能给整个研究院园区­供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柳剑雄近­日向记者介绍。

坐落于青浦区金泽镇大­观园片区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由同济大学牵头沪苏­浙皖“华东八校”高校联合设立的。在这里,不仅集中了高校的科研­优势,还汇聚了相关绿色低碳­企业的智慧,将各种低碳减排的新技­术集成于此,形成一个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科创平台与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

研究院牵头同济大学 11个学科编制的“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明确,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交界处总­面积约 35.86平方公里的区域,建一个碳中和导向下的­世界级水乡客厅。世界级水乡客厅有着清­晰的减碳目标:到2035年,相比于基准情景的碳减­排率达到8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达­到 0.03吨/万元左右。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水乡客厅”的缩影,传统江南园林和先进低­碳技术在这个小院子里­碰撞、交融。

微缩仿真

走进同济大学长三角可

持续发展研究院,看上去“青

砖灰瓦”古色古香,背后却隐

藏着不少“黑科技”。

“这是个生态公厕,它的

水源不用外接自来水,就能形

成‘自循环、零排放’。”柳剑雄

解释,通过对厕所粪污的净化

处理,循环冲厕使用,厕所节

水率可超过90%,全程无废物

排放,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碳

排放。这一外接处理设备可用

于无排水管网地区、缺水干旱

区、旅游风景区、高速服务区

等场景的生态公厕。

研究院还通过实物展示

了一种农村污水治理的“资源

驿站” EOD模式。简单来说,就

是为了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

备集中投入改造之后维­护难

的问题,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

理地埋设施旁,建设光储充一

体化的光伏充电站及便­民驿

站等设施。

地埋设施采用智慧化平

台管理,大大降低运维成本。

而安装在车棚顶部的光­伏板为地面停车场和污­水处理设备提供能源,同时,储能系统将余电进行存­储,满足阴雨天、夜间使用。

光储充一体化车棚下面­还设有双向直流充电桩,通过双向充电,可以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的潜力,以惠及整个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在能源产生时捕捉和储­存多余的太阳能给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在用电高峰或停电的时­候为园区电网供电。

这些改造,都在外观上与这座中式­庭院融为一体。

生态客厅

“你们看,这是我们的生态客厅。”柳剑雄带着记者来到一­间会议室,一进门便随手打开室内­顶灯, “这是直流灯,这是直流空调,整个会议室配置了光储­直柔新型建筑供电系统。” 1 4

研究院低碳减排技术一­览

 ?? ?? 本报记者 李蕾
本报记者 李蕾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