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市民园艺中心成为都市­绿色新空间

畅通扩绿兴绿护绿渠道 激发承载更多自治共治­力量

-

本报记者 舒抒

天气晴朗,春暖花开,市民游客踏青热情高涨。不少市民都来到位于中­山公园2号门的市民园­艺中心,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观赏刚开幕不久的­花卉美学装置艺术展“生浪不息”。这座开放于去年国庆前­夕的市民园艺中心,已然成为市民游客及沪­上园艺爱好者们交流学­习、休闲放松的都市绿色新­空间。

无独有偶,步入精品小区改造工程­尾声的天山二村里,居民张丽芳奶奶在小长­假期间,每天都到小区园艺中心“报到” ,与绿化自治小组的成员­们在60平方米不到的­种植园地“时光·凝青圃”里,开展绿植养护,熟练地除草、翻土,撒下开春第一拨花种。

目前,上海已建成各类市民园­艺中心106座,它们有的位于地标性大­型公园,有的嵌入居民小区,还有的邻近商圈、园区,在城市各个角落,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发挥着延续城市绿色空­间,畅通群众参与扩绿、兴绿、护绿渠道的功能,也激发和承载了更多自­治共治力量。

多元活动首要标准“群众喜欢”

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晶介绍,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是长宁区探索“公园+ ”功能的一项创新拓展。原先被茂密的柏树、月季和铁廊架等构筑物­遮挡的植物暖房,在公园更新改造中调整­功能,也露出了“真容” ,成为能为市民提供绿植­及鲜花零售、园艺科普、花卉布置等综合性、一站式园艺服务的复合­型空间,让全民共享城市生态福­利。

记者采访中,一些市民也提到,随着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对品质生活需求­的提升, “逛公园”除了亲近大自然之外,也可以叠加更多元丰富­的活动,包括公益科普、党群服务、市场化的鲜花植物零售、咖啡休闲、观展观演等。

在王晶看来,市民园艺中心举办各类­活动的首要标准是“群众喜欢”。即便是公益讲座,公园运营方也会提前在­游客和周边居民、白领

中征询建议,从而举办大家都较感兴­趣的鲜花养护、花卉科普等培训课程。部分课程还会进一步教­授大家花艺插花、制作鲜花伴手礼等技能,以园艺中心为载体传递­生活美学理念,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来到公园。

“公园+ ”“+公园”概念高频出现

今年76岁的张丽芳是­一位花艺爱好者,在她家的阳台上,栽种了一棵树龄超过2­0年的桂花树,一旁还有蜡梅等各类植­物。三年前,得知小区进行精品小区­改造时,要在新开辟的公园内增­设一处种植园地,张丽芳同其他几位同样­热爱花草的老邻居都很­激动,便自告奋勇担任志愿者,日常维护这片家门口的­公共花圃。

于是,一支大约1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绿化自治小组在天山二­村诞生。每个月的1日、11日、21日,都是自治团队雷打不动­的集体活动日,大家一起在名为“时光·凝青圃”的园地内翻土、播种,或是在天山路街道和长­宁区绿化市容局专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不同种类植被的种­植与养护。

“自治队每周为小区绿化­除草时,会同步巡逻,一开始是发现有绿化破­损、需要修剪,就及时上报;后来看到乱停车、垃圾分类不规范等情况,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居委­会。”天山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德佳说,绿化自治小组的脚步从­社区中的市民园艺中心­拓展到了整个小区,成为小区发现不文明现­象的“火眼金睛”。居民区党总支也联动天­山二村的6个居民自治­团队,在名为“时光乐园”的小区公园内安排丰富­的活动,实现居民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园艺专业培训。

眼下,上海正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公园+ ”和“+公园”的概念高频出现。长宁区绿化市容局绿管­科科长刘晔蓓介绍, “+公园”可理解为增加城市绿量,如立体绿化、公共绿地、口袋公园等,提升人民对城市绿色的­感受度; “公园+ ”即在已有公园的基础上­叠加多种功能,长宁区已探索将温室苗­圃改建为市民园艺中心,在公园绿地举办牡丹季­游园会、植物研学、夏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日滑板挑战赛、市集活动,接下来还将持续展示“公园+非遗” “公园+时尚” “公园+影视”等新的服务形态,不断增厚城市“绿色家底”。

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记者昨天了解到,今年清明小长假,沪上多座公园接待游客­接近或超过10万人次。其中,共青森林公园15万人­次,辰山植物园10万人次,上海植物园 9.6万人次,上海动物园9.1万人次,上海滨江森林公园3.8万人次。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主要­习俗,各座公园推出一系列应­时应景的游园活动。共青森林公园举办的第­二十三届都市森林百花­展上,色彩丰富且艳丽的冰岛­虞美人、以“莫兰迪蓝”圈粉的喜林草、紫色的草花界“老网红”二月兰均处于最佳观赏­期,用别致的野趣吸引市民­游客。上海植物园牡丹园内,1万余株近120种牡­丹渐次开放,其中,部分中原牡丹花期提前,正好赶上清明时节绽放。古猗园内,百余个品种的牡丹也逐­渐进入盛花期,市民游客可在这座古典­园林内“一站式”观赏九大色系牡丹。

走近张园靠近茂名北

路的一侧,眺望二楼阳台,

巨大的紫色心形气膜格­外

引人注目,这里是音乐剧

《爱情神话》老白的家。清明

小长假, “老白的家”以特别

快闪店的形式亮相张园,观

众从剧里到剧外,感受别样

的“上海味道”。

在《爱情神话》里,老白

的家是最重要的场景之­一,

在这个两层楼的小洋房­里

上演不少名场面。为了让观

众能零距离地感受舞台­上

的真实氛围,探寻幕后创作

的细节,上海·静安现代戏

剧谷联合音乐剧《爱情神

话》以特别快闪店的形式,

把“老白的家”搬进张园,

打造沉浸式戏剧体验空­间。

步入室内,观众依次经过玄

关、影音室、衣帽间、亚历

山大的卧室以及客厅等­空

间,通过展陈和互动装置,

深入体验音乐剧《爱情神

话》从剧本写作、音乐创作

到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

全流程,见证一部音乐剧

的诞生过程。

音乐剧《爱情神话》以

电影级置景,把上海的弄堂

口、亭子间、咖啡馆、酒吧等

场景悉数搬上舞台,演员服

装更是有 150余套,其中的

一部分也被搬到了老白­在

张园的“新家”里。在老白家

的衣帽间、亚历山大的卧室

里,观众还能看到服装、道

具的设计制作过程。《爱情

神话》主动把艺术舞台搬进

公共场域,把戏中鲜活的场

景变成人们触手可及的­生

活方式,让带着浓郁烟火气

的“上海文化” ,渗透进城市

肌理、融入于群众生活,为

文商旅的无缝融合提供­了

一个实践样本。

3月30日晚,舞台剧《繁花》在美琪大戏院迎来第1­00场。4月5日、6日,《繁花》第一季在美琪大戏院继­续以每天两场的高频进­行演出。4月11日,《繁花》第二季将在上海大剧院­无缝衔接,为观众带来“追剧式”观演体验。

据悉,今年以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立足­加快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积极规划制定舞台剧《繁花》在沪演出计划,与电视剧版本形成共振­效应,助力拉动文化消费。按照计划,《繁花》第三季将于2025年­首演。

一系列海派文艺作品积­极探索“上海文化”创新演绎,更放眼于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让城市与戏剧共生共美。

 ?? ?? 本报记者 诸葛漪
本报记者 诸葛漪
 ?? ?? 市民游客在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内观展、休憩、参加活动。
市民游客在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内观展、休憩、参加活动。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