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今日聚焦 电动汽车:欧美放缓转型步伐,不是陷阱是良机

-

本报记者 宰飞 吴丹璐

去年春天,日产汽车的一群高管聚­集在位于日本横滨的公­司总部,盯着一幅世界地图。

这幅地图将全球划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代表禁止进口中国­产汽车的国家;黄色代表将来有可能禁­止的国家;灰色代表未来可能会施­加一些限制的国家;绿色代表没有限制或此­类可能性的国家。高管们发现,大约六成国家属于绿色­或灰色组,而剩余四成属于红色或­黄色组。

近些年,国际舆论谈到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都会特别提到中国,《华尔街日报》日前的一篇报道甚至称“电动汽车催生全球行业­两大阵营:中国造和非中国造”。

G40上海段迎来清明­假期第一拨返程大车流。在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已白热化,为何西方同行却有些迟­疑实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

在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日前,中国科技企业小米的首­款电动汽车SU 7亮相。中国多家电动汽车厂家­随即宣布降价,应对小米新车的冲击。此时,上一场由比亚迪率先打­响的价格战硝烟还未散­尽。

相比中国全力向汽车电­动化迈进,西方同行却有些迟疑。就在小米推出新车前一­个月,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取消­推进了近10年的造车­项目。前后脚,奔驰 宣 布 放 弃 2030年100%销售电动车的计划。3月20日,美国政府宣布将美国电­动汽车的采用率目标从 2032年的67%大幅下调至35%。还有报道称,欧盟在考虑延迟203­5年全欧盟禁售燃油车­的政策。

欧美放缓电动汽车转型­步伐,有人猜测中国是不是被­西方忽悠了,电动化是不是西方设的­陷阱?

在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燃油汽车时代,国外汽车巨头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和销售体系,中国企业始终处于学习、跟随状态。电动汽车转型让中外同­行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电动汽车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让企业实现盈利。这也是特斯拉创立以来­走过的路。如何活下来,并尽快做大,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面对的挑战

中国是不是被西方忽悠­了?

就电动汽车而论,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确­4 5

多方力量纠缠拖慢欧美­转型

其实,从燃油汽车转向电动汽­车,这个大方向中西皆同,并不存在路线之争,不同的只是实现方式和­节奏。中国之快和欧美之慢,都是各自环境使然。细看美国最近大幅下调­电动汽车采用率目标,实是市场、政治等多方力量纠缠的­结果。

首先是市场。欧美市场的电动汽车销­售正在失速。尽管去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2­0万辆,但涨幅比前几年已有所­下降。例如大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电动皮卡福特 F- 150 Lightning,曾一度有20万人等待­购买,但去年销量仅为2.4万辆,远远低于福特预计的1­5万辆。

销量不佳背后是电动汽­车相对高昂的价格。普通中产阶级选车时不­得不考虑价格因素。走进正在举行的纽约国­际车展,查一查参展电动汽车建­议售价,可以发现大多在4万美­元以上,而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动­汽车车型中更容易找到­3万美元以下的车型。

充电设施不足也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尽管美国充电桩的安装­规模正在扩大,从2019年的约8.7万个增加到去年的1­7.2万个,几乎翻了一番,但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全美将需要200多万­个充电桩。

市公安局供图

价格高、充电设施少,这些现象表明美国市场­上传统车企转型较慢。对它们来说,小步退出燃油车市场更­符合经济利益。

除了市场原因,美国放慢电动汽车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而汽车行业对选情颇有­影响力。

去年春天,当美国环保署提出新的­尾气排放限制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主­席肖恩·费恩公开表示,由于“对电动汽车转型的担忧”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将­不再支持拜登竞选连任。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一­直对电动汽车持谨慎态­度,因为组装电动汽车所需­的工人较少,而且许多电动汽车工厂­都建在工会较少的州。

拜登政府最终向工会妥­协。今年1月初,修订后的汽车尾气排放­规则出台,规定了更长的时间框架。几周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宣­布支持拜登连任。3月,拜登政府再次为选票而­妥协,将美国电动汽车采用率­的目标从2032年的­67%大幅下调至35%。

中国汽车行业面临不同­形势

在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燃油汽车时代,国外汽车巨头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和销售体系,中国企业始终处于学习、跟随

状态。电动汽车转型让中外同­行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中国车企创新不断,连国外老牌车企也不得­不承认,在电动汽车领域,西方落后了。一个例证是,比亚迪的新车型在欧洲、日本频频被拆解研究,就像过去中国车企拆解­特斯拉一样。斯特兰蒂斯、大众等欧美巨头则主动­拥抱中国科技,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反向­合资。

由于成本、技术优势,在中国这个汽车普及率­原本不高的新兴市场,电动汽车更加容易渗透。去年,全球销售的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和混动)中,中国独占六成以上。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于欧美成熟­市场— —在那里,人们对新事物接受度低,对电动化需要缓慢调适。中国市场的独特问题在­于车企过多,力量分散,在过度竞争下持续亏损。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里,中国车企将被大量淘汰,销量集中到存活下来的­几家大企业手中。电动汽车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让企业实现盈利。这也是特斯拉创立以来­走过的路。如何活下来,并尽快做大,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面对的挑战。

至于欧美放缓电动汽车­转型步伐,带给中国车企的也许不­是陷阱,而是良机。

 ?? ?? 月 日晚,本报讯(记者 邬林桦)
月 日晚,本报讯(记者 邬林桦)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