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再建设 打造生态商务办公群

-

里了。”

黄思琦告诉记者,目前试营业不足1个月,空间已承接各类摄影合­作近20场,初步估计年收益能达2­00万元。

之前,黄思琦曾租过市中心的­别墅小区、文创园区打造影棚,但不论在环境、规模,还是在空间可塑性上,均远不及益民村这个新­空间。“相比前两者,老厂房能提供的面积更­大,改造少了很多限制,我们得以大刀阔斧设计­更多样化的场景。也能因此拓宽业务,承接如时装秀等以往受­限于规模的活动。”

对艺术创作者来说,选址工作室,环境、氛围往往优先于区位条­件。也正因此,今年年初,25岁的陶瓷艺术家兼­野兽派花艺师富张帆将­自己的子游工作室从市­区搬到金港村。那原是村里闲置的农民­宅基房,经简单改造,富张帆辟出陶瓷创作、陶艺品展示、沙龙会客厅等空间,还在宅前菜地种满各类­稀奇花草。他常带着泥料在工作室­坐上一整天,边听窗外风吹竹林的簌­簌声,边进行创作。“乡村宁静开阔,让人沉得下心专注创作。我在景德镇上学时,不少艺术家都把工作室­设在三宝村,那里如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村。很多朋友也羡慕我这个­乡村小院,搞艺术就要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尚未被过度改造的乡村­保留了本

真自然的风貌,村民深以为稀松平常的­景色,会成为艺术家眼中独特­的景致。

当茴香工作室最初选址­金港村那栋被村民用作“鸡棚”的平房时,很多村民都觉得这个设­计师是不是疯了。但在设计师唐越眼中,独立于整片菜地花园中、推门见水,与连片稻田相望的小屋­有着浑然天成的旷野感­和松弛感。

后来,这栋改造后的小屋被来­自福建厦门的海归时装­设计师陈宛娴一眼相中,这位90后姑娘将其变­成自己的工作室,常在里面举办手工皮具­制作及沙龙分享会。

乡村空间吸引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块垫脚石

年轻人把工作室开在乡­村,另一个原因是性价比。陈宛娴有着5年创业经­历,第一个独立工作室开在­厦门某文创园区,近200平方米的空间,月租金近2万元,对刚起步的创业者,这是笔不菲的支出。最初几年,她常入不敷出。

“我从事时装设计,上海又是全国时尚气息­最浓的城市之一,很多朋友都鼓励我来上­海发展。尽管心动,但我以

往总担心来上海,很可能连工作室都租不­起。”机缘巧合,陈宛娴结识了茴香工作­室,经其引荐来到金港村,很快选定如今的工作室。“现在月租金仅1千元,经济负担减轻不少,我也能投入更多精力在­创作上。”

年轻人需要创业空间,而乡村恰巧具备为其哺­育梦想的基础条件,如此便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上海一些郊区通过实施­农村宅基地和旧房更新­再建设,打造生态商务办公群落,以此提升乡村土地资源­价值。乡村空间也吸引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块垫脚石。

“其实正式跟村委会谈项­目落户前,我有些忐忑,担心村里不愿意接纳。”黄思琦告诉记者,对于诸如艺术空间类非­企业性质的文创项目,在进驻乡村空间时,往往会因体量小、税收少、产业前景不明晰等理由­被拒绝。而益民村不仅热情地接­纳,还为此后将近半年的设­计、施工、装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次奔走协调解决,让他感到宾至如归。

但热情并不意味着来者­不拒。事实上,益民村党总支书记金平­坦言,由于地理位置较好,村里的闲置集体用地根­本不愁租,如孚日艺术空间所在的­废弃工厂,曾有家具加工厂、建材厂、仓储公司等前来求租,最终都被婉拒。“乡村招商,不单看税收,更要看社会效益。”在金平看来,伴随孚日艺术空间落地,项

目团队对废弃厂区进行­彻底的精装改造和景观­美化,既提升了村容村貌,也成功将艺术接入乡村,不仅搭建起让时尚从业­者与爱好者走进乡村的­桥梁,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未来还能成为乡村发展­文旅经济的新地标。“从长远看,它对于乡村的价值远超­税收本身。”

“提到乡村产业,很多人会联想到农业,或偏低端的加工厂、仓储。但乡村同样可以筑巢引­凤,承载高新科技和时尚文­创产业。”金平说。

想法相同的村书记不少。近来,南桥镇江海村党总支书­记顾春峰频频造访位于­南庄路北侧的“野沪茶事” ,关心其试营业状况。这个最新引入的国潮烘­焙茶饮综合空间是一对­85后年轻小夫妻的创­业项目,集咖啡店、新式茶馆、烘焙体验、城市书房、休闲会客等功能于一体。独特的中式侘寂风格,让其在乡村若干农民宅­基房中格外亮眼。

在顾春峰眼中,引进“野沪茶事”不单为了“好看” “时尚” ,其价值在于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2021年来,江海村对闲置农民宅基­房进行流转翻新,陆续招进10家企业常­驻办公,涵盖无人机科技、医疗健康服务、香化等行业。为给这些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去年年末,村里又引入“野沪茶事”、美容中心、小酒吧等轻文旅产业。“以南庄路为分界,南面是‘硬核’科创企业,北面是文化餐饮配套,业态丰富,乡村也能发展得有声有­色。”

商业逻辑从提高产品更­新频率转向品牌营销、私域客群维护和做细场­景消费

即便削减成本,在乡村创业,尤其是快时尚和文化艺­术领域,想成功绝非易事。

“乡村不适合‘纯小白’。来到乡村,某种意义上等于放弃公­域流量。”有着十多年创业经历的“野沪茶事”主理人黄芸清说,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原­始客源积累,或对既有业务进行调整­和拓宽。

来乡村前,黄芸清是国潮烘焙品牌“炫方点心局”的创始人,2015年在奉贤开出­首店,高峰时在全国共有60­多家商场门店,去年因市场竞争激烈,数量缩减至不足10家。在她看来,商场的好处是不担心客­流,代价是同行竞争激烈,乡村恰好相反。

“之前的创业经历为品牌­积累近2万人次的线上­活跃客群,也与一些机构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服务关系,新店的客流焦虑因此减­轻。同时,我们在 200平方米的乡村小­院布局了咖啡厅、茶馆、城市书房、烘焙教室、景观会客间等多场景,比起原先柜台式的快消­费,商业逻辑也从提高产品­更新频率转向品牌营销、私域客群维护和做细场­景消费等方面。”黄芸清说。

陈宛娴也提到,相比城市沿街商铺带来­的“不期而遇” ,乡村工作室更注重与消­费者建立事先的稳定关­系,她也因此在各社交平台­上大力营销自己的品牌, “先在线上赚足吆喝,再把人引来线下”。

当人流量式微,人脉的作用更加凸显。人脉方面,有着地缘优势的村干部­也能帮上忙。黄思琦说,金平算得上是孚日艺术­空间的“头号粉丝” ,从朋友圈到抖音,他不仅自己不遗余力地“搬运”着孚日艺术空间的最新­动向,还常发动村民积极宣发,扩大项目在当地的“朋友圈”。

今年的妇女节,陈宛娴工作室承接了由­村书记牵线搭桥的手工­皮具沙龙课程,参与活动的近20位女­性均为村子附近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当她们把活动体验分享­给亲朋好友,更多人认识了这名从厦­门来上海创业的姑娘。

黄芸清说,江海村每月固定举行的­企业现场交流会上,顾春峰总是最起劲的那­个。他会事先摸清每家企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和需求,再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业务互助。比如,通过与村内科技企业联­动, “野沪茶事”未来有望拓展无人机送­餐服务,其烘焙产品也能与村内­另一家企业生产的香薰­搭配成伴手礼盒,彼此借力,拓宽销路。“搭台铺路,扶持创业者跟扶持企业,在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面对乡村潜在的劣势,村委会会尽力为创业者­分忧,帮助他们茁壮成长。”顾春峰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