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手牵高校与企业,为 果“铺路”

-

本报记者 吴越

“上海大学—吴淞材料实验室联合研­究院” “上海大学—宝山区量子科技产业联­合培育中心”揭牌, “上海合成生物学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签约,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计­划发布… …

立足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区近期动­作频频。记者从宝山区科委了解­到,基于现有规划、产业发展现状等综合考­量,宝山区正着力打好“大学牌” ,瞄准前沿科技攻关策源,推动成果

加速孵化转化。

激发源头活力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宝山区正积极布局一批“强关联、强链接”的“任务型、目标型”创新联合体,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合成生物(重组药物)、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相继完成组­建备案,联合攻关计划近日正式­发布。创新联合体“宝山方案”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功能,同时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优势互补、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概念验证,包含技术验证、商业验证,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必经­环节。前者聚焦“技术产品能否实现” ,后者关注“市场在何处”。2023年,宝山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打破由高校院所内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传统­模式,鼓励区内大学科技园、重点科创平台、特色产业园区、科技领军企业等市场化­主体与高校院所合作或­依托高校院所等多种模­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要为‘从0到1’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充­分助力,也为后续‘从1到10’ ‘从10到100’的成果产业化铺路。”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解释,通过制定区级层面的《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宝山区构建了包含从概­念(项目)遴选、验证评估、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到投融资的全­流程概念验证服务体系。为了让更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挖掘“科创种子” ,宝山区组建了由技术专­家、创业导师及服务机构组­成的概念验证导师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商业梳理、产业分析、投融资对接、企业发展等服务。

去年9月,上海大学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率先亮­相,上海大学工训中心负责­提供试验器械,确保技术验证更精准可­靠;环上大科技园负责输送­具有技术、市场转译能力的“技术经纪人” ,帮助科研团队预判、对接市场需求。去年12月“T3科创街区”落成之际,宝山区先进材料与医疗­科技概念验证中心同步­入驻。“聚焦本区六大产业,宝山区目前已认定环上­大智能制造、二工大碳中和等首批7­个概念验证中心,加速推进落地。”

推动成果开花结果

西部区域围绕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部区域围绕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同济大学科技园宝山园­等大学科技园,宝山区正打造成果转化“加速极” ,积极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孵化。

最近,上海吴淞复宝材料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和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定制”共建的孵化平台,旨在回应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需求,主攻介孔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加速。在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机­制下,大学科技园试图摆脱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支持模­式, “一手牵着高校,一手牵着产业园区,以垂直化专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成果规模转化。”

围绕《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3— 2025年)》“一核两翼”规划要求,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牵手” ,将合作共建从分子发现、功效评价、菌株构建、发酵纯化、检验检测、配方开发到生产制造的­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

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即­将落地的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今年将通过自建厂房和“腾笼换鸟”新增数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可有效承接高效底盘细­胞铸造、自动化生物过程工艺装­备及产业配方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未来,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还将共建工­作专班,总体协调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平台­运营的规划及实施。”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表示。

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宝山区正积极布局一批“强关联、强链接”的“任务型、目标型”创新联合体,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合成生物(重组药物)、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相继完成组­建备案,联合攻关计划近日正式­发布。

在业内人士来看,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 100”。“有人说, ‘从10到 100’是企业界的事,但我们从探索实践中得­出结论,要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既要强调企业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组局作用。”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解释,创新联合体“宝山方案”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功能,同时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优势互补、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宝山区还将充分利用“科创宝”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收集企业技术需求、搜寻外部技术,围绕需求组织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合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中的共性问题、基础性问题。

“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宝山区将优先推荐创新­联合体申报国家和市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等科技项­目,优先支持联合体成员单­位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黄杨子

雷厉风行、有条不紊,是许多人对上海市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蕊的­第一印象。年轻的护士们称她为“时间管理大师” ,上班时奔走在急诊一线­的突发状况中,承担着繁重的管理与教­学任务,下班后还能抽出时间自­我深造。但对于家人和孩子,她却鲜少能抽出时间来, “儿子今年高二,似乎也在我看不见的时­候,迅速长大了。”

在医院里,李蕊还有一群“孩子们” :由她组建的“男丁格尔”男护士团队,在急诊、科普等诸多领域绽放青­春光彩。

培养“刀刃上”的男护士团队

门诊大厅的拥挤人群中,一名男子突然倒在大厅,不省人事。身旁的儿子不知所措,急呼“救命” !护士第一时间冲了上去,熟练地探查患者大动脉­搏动情况,并快速拨打应急电话,通知医生和其他护士前­来急救,现场评估后宣布, “患者心跳呼吸骤停,需要马上做心肺复苏! ”

现场围观的患者及家属­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这时,李蕊带领男护士团队来­到抢救现场,向群众说明,这是一场实战演练,并进行了急救知识科普。就这样,一次次引人入胜的科普­活动,增加不少市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

李蕊介绍, “男丁格尔”科普团队自成立以来,急救科普近50次,直接受众人数达 6000余人。急诊科护士钱飞虎就是­这43人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急诊重症病区需要24­小时待岗,突发情况多,对精力、体力要求大,对于数量并不算多的男­护士而言,这里就是“刀刃上”的工作。

在李蕊看来,热情、精力、体力固然重要,新一代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与成就感,最终应来自专业性“。就拿看心电图、读片来说,通常是医生的工作。但若遇到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挫伤等急危重症患者­时,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与患者密切打交道、进行第一手操作的是护­士,如果护士能预判病情,就能尽早介入抢救,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钱飞虎说。

一通患者投诉放进例会­讨论

这份需要建立在强大知­识储备、专科能力基础上的信心,来自李蕊对团队,亦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何平衡临床工作与科­研带教?李蕊的时间表几乎全部­排满:下班之后与周末假期的­每一个空闲时间,她都会开展线上、线下研究生会议,形成任务清单后,融入每天的工作中一步­步推进。同时,李蕊组建了由研究生组­成的同仁护理科研小组,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再造信息化流程,筑牢护理质量安全。

一日,病区护士站接到了患者­投诉。老先生迟迟没有拿到新­换的被服,缺一条长裤,很是不满。“为什么会发生患者拿不­到裤子的情况?是消毒及供应的时效性­出现了问题,还是护士不够关心患者? ”李蕊把这一议题放进了­例会讨论。她告诉学生们,遇到矛盾点,要向自己提问, “一位患者的投诉能简单­解决,但如何确保下次不会遇­到同样的投诉? ”最终,根据与多个部门的沟通­与流程优化,从源头杜绝了“拿不到裤子”事件再次发生。

遇到瓶颈时,不少学生都喜欢找李蕊­聊一聊。深造难,在职深造更难,选择了繁重的护理工作­后,难上加难。“我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考出证书。”李蕊说,自己很喜欢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体验。2014年攻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后,如今又考取了第二专业­硕士与护理学博士,高校教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证书… …“无论多忙,我每周都会保证半天的­专科护士学习时间。”

让社区护理也能“接得住”

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屠瑾­说,近年来,社区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基础疾病多、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有突发事件,让不少护士深感“接不住”。“我联系了李主任,她二话不说带着专科护­士长来到社区,针对具体案例给出了我­们想不到的关键点与细­节,还制定了常规的教学查­房方案,让我们逐渐有了底气。”

这些老人中,不乏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在李主任团队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对置管、气道切开等患者的护理­也熟练了,每周五上午的PICC­维护门诊在居民的口口­相传中,患者越来越多,能在家门口让他们享受­便捷的服务,我们也很自豪。”

一种手环式留置针固定­器、一种可调节耳挂式固定­器、一种转运车旁氧气袋自­动加压收纳装置专利… …这些年来,一点一滴的服务细节,最终化为了惠及更多患­者的护理发明。李蕊觉得,这些成绩都是为了能达­成自己最初的、最朴实的心愿“,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服务”。

 ?? ?? 李蕊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李蕊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