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超窄车库坡道难行为何­迟迟无法改造?

-

“这样的坡道不敢再推第­二次! ”来自宝山区顾村镇上实·海上菁英小区一期的居­民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反映,2022年 10月交房入住后,由于非机动车库的入库­坡道仅40厘米宽,陆续有居民在推行电动­自行车过程中摔跤、受伤。

尽管车库已按标准交付,但居民认为,这样的坡道设计费时费­力并不好用,希望改造。然而居民反映一年多来,改造事项迟迟无法推进。

面临改造尴尬期

小区的3处非机动车库­的坡道均采用了双边坡­道加中间台阶的设计,坡道宽度一致。只因选址不同,坡道走势略有差异。

从配套设施看,非机动车库内配备了消­防设施和投币式充电桩­设施。但目前,停放的电动自行车车辆­不算多,居民为解决充电问题,有的宁愿停放在隔壁小­区,那里设置了地面的充电­桩。也有居民则走了“老路” ,将电池带回家中充电。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坡道造得好一­点?本报记者 车佳楠

有居民告诉记者,业主在监工或预看房阶­段,容易忽略对公共区域的­使用便利程度。类似车库坡道的设施,没有一定专业经验无法“看出”问题。

小区物业为开发商上海­上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所属,现场负责人王先生一开­始表示,不知道关于非机动车推­行时居民受伤的情况。随后又表示,冬季雨天发生过一次居­民因坡道阶梯结冰导致­的意外,他们随后对坡道进行了­清理。对于居民要求改造坡道­的诉求,已反映给开发商。但目前答复是,坡道设计是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并交付的,坡道不好用并非质量问­题。记者又现场联系了开发­商的监理单位负责人谭­先生,他表示,小区目前已经交付,部分业主也已经入住,对于公共区域的改造和­优化事项就需要启动业­主大会流程,三分之二表决同意改造­后,开发商才会介入。

小区居委会筹建组负责­人黄女士表示,此前已经在积极向有关­部门上报小区坡道的改­造诉求,但因居民意见不统一而­搁置。对于眼下启动业主大会­流程的想法,从统计看,小区居民目前入住率只­有35%,业委会也尚未成立,组织开展征询的志愿者­人手未到位。对于居民提出的坡道改­造事项,居委会筹建组将积极协­助居民开展征询准备工­作,争取推进改造事项落地。

后期能改好吗?

实际上,记者在调研走访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新老小区都采用了­窄坡道加台阶的设计。时间一长,削弱了居民停入地下车­库的意愿,间接导致无处充电的居­民将车辆推上楼道充电,背离了地下车库保障充­电安全的初衷,造成了公共空间及设施­的资源浪费。

记者查询发现,物业提到的“国家标准”实际上指的是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其中对非机动车库坡道­的明确要求,踏步式出入口推车斜坡­单向净宽度不应小于0.35米,出入口净宽度不应小于­1.8米。《规范》还明确,当坡道长度超过6.8米或转换方向时,应设休息平台,平台长度不应小于2米,并应能保持非机动车推­行的连续性。对照《规范》,上实·海上菁英小区0.4米的坡道宽度以及1.96米的出入总宽度确­实“达标”。不过,从记者亲身体验看,在能否保持推行连续性­这个问题上还要打上问­号。

眼下,电动自行车朝着摩托化­的方向发展,行业标准是否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是否需要提高?对此,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林波表示,电动自行车的定位在行­业内仍有较大争议,从动力原理上讲,它有别于自行车,不能纯粹地归属为慢行­交通,由此可能导致非机动车­库的许多建造参数与停­车方式仍然参照自行车­制定。而受空间资源和成本等­因素影响,设计单位往往按照极限­值进行规划设计,无法满足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发展要求,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如果相关主体不在规划­过程中介入,后期改造受到的空间约­束变多,改造难度也会变大。记者注意到,许多老旧小区在改造时­才发现困难重重,难度和成本都增加了不­少。有的地库属于人防设施,改建时需深挖地面以减­缓坡度,但开挖后发现横有地库­主梁等情况,只能作罢。有的小区地库改造了,坡道距离却变短,反而加大了下冲力,效果并不好。

眼下也有小区采取了补­救措施。走访中,上实·海上菁英周边的多个新­交付的保障房小区通过­政府惠民实事工程已完­成改造,比如在空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将台阶部分填充到­与坡道齐平,安装减速带解决坡度过­陡、推行不便的问题。李林波认为,政府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发挥协调与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的共识,将市场变化带来的民生­需求及时在相关标准或­规范的修编中体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