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国风国色如何“破圈” ?在“上海之春”找答案焦点

中西交流、古今融合,与前沿科技碰撞,以创新表达全球圈粉

-

本报记者 吴桐

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全网拥有300万粉丝­的自 得 琴 社 在YOUNG剧场举行­了一场见面会。乐手们演绎了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江南好》中的新曲。他们即将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这台全新创排的音乐会,身着明代复原服饰,用14首原创国风音乐­重塑江南理想之境。

今年的“上海之春”涌现出不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作品,满目中国色彩交织,耳畔丝竹之声不绝。一直走在海派民乐创新­之路上的上海民族乐团,这次要迈出更大胆的一­步— —首演国乐与 AI音乐会《零·壹|中国色》。中国香港编舞家钱秀莲­的《和春之祭共舞》、上海歌舞团的“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等也将上演。

国风国色如何与前沿科­技碰撞,赢得年轻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新表达在全世界“圈粉” ?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了。”自得琴社艺术总监唐彬­说。曾从事电影行业的他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边教古­琴,一边尝试制作关于古琴­的短视频。几年摸索,自得琴社终于在201­9年“火”了,他们身着古代服饰演绎­的《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哆啦A梦》《空山鸟语》等作品,凭借好玩的形式、精良的制作赢得年轻人­喜爱。在海外视频网站上,他们收获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粉丝。

朱里钺深知,自得琴社的走红,离不开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但他明白,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没有流量,但也不能为了博人眼球,无底线迎合。我们把观众当作朋友,有责任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这样,流量才会长久,才能转化成真正的价值。”正是这样清醒的认知,让自得琴社过去几年坚­持在原创作品上下功夫。“天真自得” “琴为何物” “新不异旧”系列音乐会反复打磨,走向全国各地,线上流量实实在在转化­为线下票房。

即将亮相“上海之春”的新作《江南好》,围绕国家非遗“江南丝竹” ,以一日晨昏时间为序,展现一位明代太仓学人­的视角与生活轨迹。音乐会融合了《四合如意》《行街》《欢乐歌》《老三六》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曲­目风格,新编14首作品,降低江南丝竹的欣赏门­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江南好》的造型十分考究,由同样诞生在民间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负责。他们围绕明代士人阶级­男女复原装束,并根据每位乐手的角色­特

征,选用道袍、竖领、披风、比甲、曳撒、云肩等款式,量身定制,并在印染绣花部分融入­竹子、松鹤等代表士人气节的­纹样。在自得琴社发布的《江南好》预告片中,乐手们身着精美服饰抚­琴弄弦、吹奏击鼓,每一帧都美得如同画卷。有网友感叹: “在演奏中,看到了大明的江南生活,令人神往。”

过去几年,自得琴社从一个松散的­业余爱好者团体,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其间,遇到过不少困难,所幸,这群年轻人一直在学习、在积累、在创新。“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唯有不断适应变化。”朱里钺说, “从‘上海之春’出发,自得琴社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创作出全世界都能欣赏、能共情的作品。”均 资料图片

上海民族乐团笙声部首­席赵臻并不十分满意。“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缺少­中国韵味,更像是为管风琴创作的。”通过向AI提出新的指­令,几番修改后,曲目大变样,令赵臻叹服。“也许是因为AI作曲不­受传统作曲手法固有框­架的影响,更为自由,所以我们在乐曲中感受­到一些不太常规的表达,比如以前没有触碰过的­节奏或旋律,也给我们的音乐表达带­来启发。”

AI交出的第一稿作业,也有令人惊喜的高分作­品。为阮创作的《菡萏》,第一次合排就给了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极­大的信心, “乍听起来有点呆萌,没有人类作曲家写得那­么复杂,但有爵士曲风,让人耳目一新”。

乐团阮演奏家唐一雯说“:本来以为AI写出来会­比较天马行空,没想到演奏起来还挺顺­手,也很容易二度创作,给我们很大的施展空间。”不过,唐一雯希望能增加《菡萏》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让这部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挑战性。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由腾讯音乐旗下­AI音视频研究实验室— —天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助力。在AIGC领域,相比古典、流行、摇滚等曲风,民乐是一个全新的音乐­类型。此前因曲库有限, AI并未完全掌握民乐­创作的能力,《零·壹|中国色》的创作将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创新难免会遇到困境。《零·壹|中国色》的创排过程,经历许多次反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人与AI共创中,探寻乐曲的无限可能与­最佳处理。在乐团大大小小的排练­厅、休息室,记者看到演奏家们分为­不同创排小组交流讨论­的身影。

为了更好地展现民族乐­器的个性,演奏家们在二度创作中­不断迸发灵感、拓宽想象。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赵韵梦说: “我相信《零·壹|中国色》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它会逐渐走向成熟。”

《零·壹|中国色》4月13日、14日将在 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它最终的呈现究竟会是­什么样?观众会不会对AI创作­的作品产生共情?

首演前,罗小慈依然没有答案。但她知道,从《海上生民乐》《冬日彩虹》《云之上》到《零·壹|中国色》,海派民乐的探索和创新­不能止步“。我们回避不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包裹和影­响,也很难想象未来会走向­哪里,何不尝试往前走一步。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创新之城,文艺工作者唯有拥抱这­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去创新,去突破,去寻找答案。”阐述东方文化的故事线­娓娓道来,在东西方舞蹈艺术的碰­撞中展现传统文化的新­面貌。

《和春之祭共舞》上半场《和—舞画道》中,钱秀莲融入香港设计师、画家靳埭强50多年来­创作的水墨画素材。靳埭强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山水画,他巧妙地将泼墨山水画、书法设计与现代艺术糅­合,在行云流水、峰回路转间产生一种独­有的韵律感。下半场《和春之祭共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钱秀莲引用中医经脉理­念,从太极、推手、散打的身体运动方式,以及松、云山、飞瀑等自然意象中汲取­编舞灵感。在东方意韵中,钱秀莲还融入西洋乐章—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舞美设计运用多媒体科­技,如灯光、投影、影像等,为观众打造梦幻般的舞­台空间。

作品最后,钱秀莲引导舞者和观众­一起演绎太极舞,引导观众反思在宇宙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动与静中寻求身与心­的平衡,体会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感受世界的和谐共融。

3月29日晚在兰心大­戏院首演的上海歌舞团“海上声韵” ——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同样可以看见创作者对­中外交流、古今交融的探索。

1987年,根据曹雪芹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掀起热潮,剧中插曲《葬花吟》《枉凝眉》《红豆曲》《叹香菱》等随之走红。对这些被演绎过无数次­的经典曲目, “海上声韵” ——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器乐编配及演唱形式­上有了创新突破。

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体演出之­一, “海上声韵” ——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采用室内乐的编配形式­对红楼梦经典曲目重新­演绎,来自上海歌舞团的11­位青年声乐演员采用多­声部混声合唱、阿卡贝拉、单人独唱等不同演唱形­式,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与上海独有的­江南韵味、国际化审美追求结合在­一起。

“海上声韵” ——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上海之春”演出三场,赢得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随后还将走进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接受更多年轻观众的检­验。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说: “近年来,上海歌舞团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室内乐精致的风格与海­派文化有高契合度,用海派室内乐形式演绎­传统民族经典,为《红楼梦》经典曲目赋予现代审美­内涵,使得传统优秀作品再次­焕发光彩。”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95后”观众赵悦为今年“上海之春”列了一个心愿清单。除了上海歌舞团“海上声韵” ——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她还打算跟朋友去看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方锦龙和他的弟子们”国潮音乐会。“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我们看过世界之后,才重新认识自己。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和我们产生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的作品,它会唤醒我们的基因,重塑我们的日常审美。”

 ?? ?? 钱秀莲舞蹈团《和春之祭共舞》剧照。
钱秀莲舞蹈团《和春之祭共舞》剧照。
 ?? ?? 自得琴社《江南好》试演剧照。
自得琴社《江南好》试演剧照。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