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画卷

-

张锦华 刘小瑜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上海特色乡村建设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构建基础设施完善、乡村风貌宜人、公共服务健全、基层治理有序、农民生活富裕的发展格­局,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宜居”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基础— —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程推进,上海乡村整体面貌由“干净整洁”逐步向“优化美化”转变,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超过90%的农户对居住条件满意,打算“全家在农村”的农民接近40%。

但调查也显示,乡村建设中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一些远郊地区仍然存在­农村整体界面与国际大­都市不匹配、农村住宅风格相对杂乱、生态环境建设死角等问­题。

调研中,73%的农民认为农房风貌有­必要统一规划,35%的农民希望对房屋进行­翻建或另选址建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上海品牌” ,应当积极回应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诉求。

要通过全域发展规划,把握好乡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尊重江南水乡与海派­文化的基础上,保留保护乡村自然肌理,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彰显区域特色、蕴含传统文化价值的乡­村特色风貌。

比如,结合“集中居住”与“平移建房” ,设计规划一批样板建筑,如金山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嘉定的落檐山顶钩子脊、松江的起翘马头墙观音­兜等。

同时,坚持“建管并举” ,加大基本生活需求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集体支持、村民自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

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导向,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提升就医、就学便利性,提高乡村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后顾之忧。

“宜业”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重点— —

乡村宜业的关键是产业­兴旺 ,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农民的就业已高度­非农化,农村产业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农村经营主体广泛涉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其他服务业等新业态。

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乡村产业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农村的多元价值,为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工­作机会与多元增收空间。

一是立足“土特产” ,推动产业发展。拓展“农产品”内涵,立足上海都市农业特征,将农业生态、景观、农耕文明、农业教育等纳入大农产­业范畴,强化特色农产品培育与­管理,提高特色农产品价值。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应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彰显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同时,加大农业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二是承接城市产业,深化产业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超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周边乡村布局关联产­业集群,形成郊区农村、五个新城和中心城区错­位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壮大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比如,推进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提升农业附加值;依托“数商兴农” ,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溯源,深化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互通,促进乡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是激活“钱” “地” “人”要素,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乡村基金市场化运­作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促进乡村资金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和美”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内核— —

和美乡村强调塑形与铸­魂并重。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都市区位优势,上海形成了以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派文化为代表的都市­型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有序­推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民俗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实现村庄­全覆盖,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覆盖率过半。

在乡村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提升治理­精度、精细化服务提升治理温­度、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同时,通过完善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乡村治理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

但调研显示,现实中仍面临传统文化­淡化、非遗传承人后继乏力、乡村文化整体受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文化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活动不吸引、不适合”是农民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同时,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还不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服务供给能­力存在不足,加之外来人口管理难题,成为制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要挖掘本土文化意蕴,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可借助高校专家学者等­力量提取和总结文化符­号、文化要素,立足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休闲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发展模式,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

二要拓宽传播交流渠道,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可强化非遗传承人跨地­域、跨行业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非遗文化入校园、入村居,推动多渠道、可视化传播,提高非遗吸引力。

三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注重服务内容与现实需­求匹配。要加强常态化联系服务,引导村级组织、本村村民、外来人口、社会组织等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形成多元主体间稳定的­党建联建形式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有必要通过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和数字化管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团结­与凝聚,建立“以房管人、服务进户”工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与房屋租­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外来人口管理服务。

四要强化顶层设计,打通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通过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平台与资源的­整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五要搭建财政保障与自­我积累相结合机制,增强乡村治理保障能力。基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用好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巩固已经形成的政策红­利,推进乡村产业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相对薄弱村“造血”能力。

总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应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彰显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连星 诸竹君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新形势下,要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引导外资企业“投资中国” “深耕中国”。

一方面,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投资中国”创造良好条件。

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不断增加,再到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建立,中国不断打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政策组合拳。近来,中方多个部门接连发布­一系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涵盖跨境服务贸易、数据跨境流动、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势依然显著、空间依然广阔。中国在先进制造业、新

型城镇化、消费结构升

级等方面将持续释放

出巨大需求,又拥有完

备的产业体系、充足的

人才资源和丰富的创

新应用场景等,可以为

外商扩大在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等方面的

投资创造良好空间。

与中国同行,就是

与机遇同行。新形势

下,可进一步通过创新

引资方式,如“以内引

外” “以外引外” “以商

引商”等,让企业提振

信心、投资放心、发展

安心;坚持“请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办好

重点投资促进活动,广

泛对外宣传在华投资

机遇;支持地方结合区

位优势、资源禀赋、产

业特点举办招商引资

活动,形成全国引资

“一盘棋”。

在普惠性政策集

成的基础上,各地还

可根据企业发展定位

和实际需求推出个性

化政策和解决方案;

对锚定未来产业、矢

志创新突破、面向全

球市场的好苗子,完

善专项培育计划和梯

度培育体系等。

各地出台的支持

产业发展、扩大内需

等政策,除法律法规

有明确规定或涉及国

家安全领域外,不得

通过限定品牌或以外

资品牌为由排斥或歧

视外商投资企业及其

产品和服务,不得对

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产

品和服务享受政策设

置额外条件。

引导外资企业“投资中国” “深耕中国” ,要持续优化入出境政策­措施、完善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以进一步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强化“投资中国”信心。比如,为外资企业中的外籍高­管、技术人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入出境、停居留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提高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在公共交通、金融服务、医疗保障、互联网支付等场景应用­便利度等。

同时,探索为重点企业符合工­资性年收入标准和纳税­标准的外籍人士提供永­久居留便利服务,探索“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下外籍人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高效审批­机制,丰富移民管理政务服务“掌上办” “网上办”等功能。

另一方面,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深耕中国”奠定深厚基石。

顺应产业转移与升级需­求,可深化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开放­格局,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筑牢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基石。

比如,依托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沿边地区探索通过产值、利益等分享机制,结对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对在中国境内进行整体­性梯度转移的外商投资­企业,可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督。

顺应全球贸易发展新趋­势,可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领域,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第一,向重点功能区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重点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企业投资和重­大跨国并购项目回归投­资,支持重点企业、平台参与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等。

第二,推动北京、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在电­信、医疗和金融等服务业市­场超前开放,放宽科技金融、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等­相关领域开放程度,并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采用“沙盒监管”方式进行包容审慎监管­试点。

第三,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DEPA),鼓励北京、天津、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在实­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等制度过程中,试点探索形成可自由流­动的一般数据清单,建设服务平台,提供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服务。

第四,深化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项下的制度型开放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准认证、政府采购高标准经贸规­则纳入新的自贸谈判之­中。

外资企业“投资中国” “深耕中国” ,面向的是国际市场,链接的是全球资源,享受的是开放政策,赢得的是发展机遇。要顺应对接新型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发展等经­济发展趋势与需求,坚持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力­度。

还有必要提醒,各地在开展“投资中国”品牌活动,应注重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防止简单以引资规模和­实际到资金额统计数据­作为考核和相关企业、人员奖惩的唯一依据,防止“注水”造假和恶性竞争行为。

总之,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一个增长的、创新的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大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大机遇。外资企业“投资中国” “深耕中国” ,也必将“赢在中国”。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 奉贤南桥“乡村最美水岸会客厅”披着金色霞光置身绿野。本报记者 李茂君 摄
奉贤南桥“乡村最美水岸会客厅”披着金色霞光置身绿野。本报记者 李茂君 摄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