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长宁:生境花园成为“全球典型”

- 下转版

本报记者 舒抒

近日,家住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区的居民在闲­暇之余,时不时会来到小区的生­境花园,欣赏长宁区辅读学校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在这里­举办的摄影和绘画艺术­展,画面上深邃的星空、热情的火烈鸟与充满自­然气息的小区生境花园­融为一体,令人倍感身心愉悦。

2019年11月,虹旭小区打造了上海第­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社区生境花园,当初400平方米的“1.0版”花园也在去年扩展至2­500平方米、以“生活艺术自然共栖地”为主题的“2.0版”。

在虹旭生境花园落成后­不到两年,在紧邻虹桥机场的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内,诞生了紧邻滨水河道的­乐颐生境花园,不仅让居民实现了“推窗就是自然公园”的梦想,还于 2021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从第一座生境花园到如­今遍布全区的24座,长宁区用不到五年的时­间,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覆盖­社区、校园、商圈乃至街区的生境花­园建设体系。眼下,长宁正积极打造生境街­镇与生境博物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有了生境花园之后

社区生境花园,是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的花园,通过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都市社区实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助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使人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生、互相顺应。

目前,关于生境花园建设,各方达成了五项共识,即使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2019年,长宁区结合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自然资源紧约束­等实际,启动探索生境花园建设。以老公房为主的虹旭小­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但最初,干事一向风风火火

虹桥南丰城内,上海首个位于商圈的生­境花园。

的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对“小区里建生境花园”这件新鲜事却有些顾虑。

一件小事改变了她和居­民的想法,甚至是观念。

“2018年,一位家住五楼的居民抱­怨,晒在阳台的衣服经常落­上鸟粪,怀疑是居民楼前的大树­引来了鸟儿,于是建议趁精品小区改­造,将大树移位。”吴红萍说。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整­栋楼居民的同意。但树木移位后,落在居民衣服上的鸟粪­并未消失,反倒是得知此事的一位­鸟类专家建议,在龙骨架上绑上鸟儿不­喜欢的反光丝带,问题随之得到了有效解­决。这让吴红萍和居民都意­识到,人类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认知,应该有所转变。

“生境花园造好了,大家的认知变化比想象­的更大、更快。”吴红萍举了一连串让人­暖心的案例:有小松鼠偷吃了居民放­在阳台受访者供图

的咸肉,居民跟吴红萍“告状”后不忘补上一句, “书记,我已经严厉批评过小松­鼠了” ;一只黄鼠狼跟野猫打架­打了三年,被打瘸腿后搬离了虹旭­生境花园,但几个月后又回来了,居民还在微信群里欢迎­这位“回搬”的“邻居” ……

最让吴红萍触动的是一­位 92岁的阿婆,有一天她说在生境花园“看到小鸟在自己洗澡” ,还激动地演示了小鸟洗­澡的姿势给吴红萍看。“生境花园在小区的四年­多里,正从纯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转变为人与自然相互衔­接、和谐共处的宝贵场域。”

在此契机下,虹旭居民区在这几年围­绕生境花园,相继建立了社区公共空­间“五园五坊” ,包括虹旭乐邻坊“无忧谷”等。在紧邻中环线一侧时常­发生噪音扰民的地带,通过整治和更新建立了­长约 380米的环形健身步­道,许多老年居民每天早上­都顺着彩绘

墙,沿着步道走到生境花园,开启舒心愉悦的一天。

更深层次的社会效益

与虹旭小区不同,乐颐生境花园所在的协­和家园小区,是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内­一处“动迁房+公租房”小区。由于位置毗邻南渔浦,紧贴外环林带,2021年长宁区在此­建造了面积超过730­平方米的社区生境花园,并划分了四季花园、生境驿站、蝶恋花溪、疗愈花园、自然保育区等五大板块,园内专门建造的生境山­房、乡土鸟类科普长廊等,如今都成为居民活动、了解自然科普的重要阵­地。

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对乐颐生境花园­的“一家一当”如数家珍— —

127种植物,36种鸟类,30种昆虫,4种哺乳动物,还有红隼、凤头鹰、貉这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今都成为居民的“好伙伴”。“白天,生境花园是老人、孩子们休闲游玩的空间;夜晚,这里就是小动物们的乐­园,我们的远红外观测设备­几乎每晚都能捕捉到来­这里休息、觅食的动物。”

小区内的生境花园则是­小动物当之无愧的“食堂”和“旅馆” ,甚至慢慢当成了自己家。“居民爷叔会把钓来的鱼­放到生境花园池塘,到了晚上,刺猬、松鼠、黄鼠狼、貉都会来吃鱼,摄像头捕捉了很多有趣­的画面,我们经常在居民群里分­享给大家。”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社区干部最大的感触是,有了生境花园,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各方对社区自治共治的­关注度都有了显著改变。去年12月,愚园路一连新增了3处­生境花园,江苏路街道引导各居民­区组织老年居民、园艺爱好者和社区专业­人士组成了一支名为“绿境灵”的志愿者团队,日常巡查和维护生境花­园内动植物的状况,同时承担起为愚园路上­的游客科普生境花园知­识、讲述街区历史的职责。 . 4

将生物多样性连线成面

详细报道刊4版.

上周,上海已连续三年推出的

“数字化转型十节课”系列课程开

讲。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

中心主任徐云程在系列­课程启动

仪式上分享了一个成功­的转型案

例。一家做废钢贸易的企业,董事

长因受到数字化转型导­师的启发,

做了两件事:一是将产业利益链上

的票据池、资金池乃至碳排放等内

容一一数字化。二是果断收购一家

废钢分拣加工龙头企业,将废钢分

拣加工这一核心环节数­据变为自

己的重要资产。而今,这家传统贸

易企业已然转型,凭借数据要素,

提升贸易含金量,拓展供应链金

融、碳足迹计算等服务,内生出“第

二增长飞轮”。

徐云程曾任 IBM大中华区首

席数字官、AI公司首席运营官等

职,但她反而觉得技术只是­手段,

找到数据应用场景才更­为重要,这

对于已遇传统业务“天花板”、亟盼

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而言­意义更大。

2022年初,上海“数字化转型

十节课”系列公开课在市经信委­指

导下,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推出,至今每年举办,受到政府和

行业广泛认可。记者了解到,跨越

三个年度的“十节课” ,让越来越多

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犹豫不

得,等待就是最大的风险。

在系列课程的影响下,上海不

少国企及大型企业已率­先投身数

字化转型大潮,如光明乳业“一滴

奶的数字之旅” ,完成了牛奶从生

产、品质控制到数字营销、消费者

终端的全程;有沪上大型制造企

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最­低库存

乃至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效率成倍

提升;临港集团建设运营着2­0多个

园区,其数字化建设在为产业­客户

调度算力、园区采购降本增效、锁

定园区私域流量等方面­发挥了巨

大作用。临港集团数字创新部副­总

监奚瑞骏还透露,当年,临港集团

开发临港生命蓝湾,无论是拿地、

开发还是精准招商,都有数智化决

策的关键作用。而今,生命蓝湾已

承接了上海 40%的生物医药新增

项目。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

长盛雪锋介绍,2022年推出的“国

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十节­课” ,包含

“国内外数字化转型政策­分析与解

读” “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维­和数

字领导力”等课程,既讲战略思维,

也传授具体路径与实践­经验,以解

决企业知易行难问题; 2023年又推

出了“数据要素十节课” ,围绕数据要素政策战略、交易流通规则、数据资产化、安全与合规等内容展开,另有10期线下标杆考­察,实地探访随申行、支付宝、智己汽车等数据要素市­场新玩家,引大批潜在数商跃跃欲­试投身新蓝海。2024年度的“十节课” ,将联合上海市数商协会、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浙江智慧城市促进会等­伙伴单位,课程阵容更强,共有数字政府十节课、国企数字化与产业更新­十节课、数据管理专题系列公开­课共计3个专题课程。“当下,大模型已成为社会通识,语料资源建设、数字化与千行百业的结­合点、相关人才能力图谱构画­等都是企业关心的内容, ‘十节课’将会着重涉及。”盛雪锋说。

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山栋明认为,当下数字经济“大航海时代”开启, “谁能抓住机遇,谁就是这个时代的‘哥伦布’。”据悉,截至2023年,上海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200家,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800亿元。

 ?? ?? 本报记者 李晔
详细报道刊 版
本报记者 李晔 详细报道刊 版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