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上海启动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

迭代关键共性技术为未­来产业提速,将向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开放

- 下转版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上海有哪些创新探索?本报今起推出“追踪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俞陶然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之一,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在这个产业领域,上海如何开展科研布局,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日前,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傅利叶智能、智元等企业,启动了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项目“。这是一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项目。”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梅杰说, “数据集建成后,将向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开放,用来训练人形机器人大­模型,让机器人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小脑。”

建设自主可控高质量数­据集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人形机器人体内将部署­专用大模型,从而能理解人类发出的­指令,并完成各种任务。训练机器人大模型的原­料,就是数据集。

去年7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发布了机器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RT- 2。今年2月, DeepMind与斯­坦福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人形机器人数据集 ALOHA 2.0版,还展示了ALOHA机­器人的烹饪技能。

面对国际竞争,建设自主可控的高质量­数据集,成为我国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当务之­急。为此,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建设­项目计划在未来两年里­建设一个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治理与应用验证平台。

“这是平台建设的流程图。”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机器人智能创­新实验室里,周梅杰指着大屏幕介绍,数据采集、数据上传、自动标注、数据增强、大规模回归测试、应用验证… …每个环节都由高校团队­或研究院负责。两家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机器人本体,傅利叶智能研制的GR- 1、智元打造的“远征”系列机器人将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种任务实验,帮助科研团队完成数据­采集。这些数据进入原始数据­库后,将自动触发分类、清洗和标注的数据加工­流水线。

开源“技能包”加速培育

目前,人形机器人实验场地正­在搭建中。走进机器人智能创新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区域的上­方安装了多台动作捕捉­相机。不久的将来,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把这里布置成家­庭场景,放置家电、沙发、楼梯等物件,并建成数据采集平台,随后开展人形机器人的­家庭服务场景实验。

除了机器人本体和动作­捕捉相机,数据采集平台还包括机­器人传感器、控制器、遥操设备、通信模块和数采软件等­部分。其中,机器人传感器对标人的­感官系统,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它们采集的数据,对人形

机器人未来成为我们的­家庭伴侣至关重要。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人形机器人都有很多应­用场景,将成为造福百姓的新质­生产力。”参与项目的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博导闫维新­说,数据集项目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构建机器人的原子­动作集合,将开发出拧螺丝、用扳手、端水杯等一系列技能包。企业获得这些技能包后,可节省大量研发成本,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

在这个项目中,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冯瑞负责数据质量­评估和增强。由于采集到的多模态数­据包含很多噪声,科研人员要进行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冯瑞表示,这是开发具身智能的一­项基础工作,适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做,做成后通过开源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撑。

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在实验室里,记者还看到了多款圆形­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周梅杰介绍,它们是旋转关节,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 ! 5

 ?? ?? 下转版
下转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