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沪行­程紧凑:在同济大学与中国学生­交流,参观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

-

本报记者 洪俊杰

“很高兴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两国之间进行良好­的对话交流。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月15日,出任德国总理之后二度­来华访问的朔尔茨在上­海表示。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和­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10周年。作为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朔尔茨率领3位内阁部­长和多位重量级企业家­访华,对进一步深化中德关系、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外界还注意到,朔尔茨曾担任过德国汉­堡市第一市长,任内积极推动德中商贸­活动,支持中资企业落户当地。上海与汉堡这两座“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国际城市,自 1986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一直被视作中德友好合­作的缩影。

继续为中德友谊添砖加­瓦

4月15日上午从重庆­抵沪,朔尔茨一行直接从虹桥­机场前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这座高校曾接待过包括­科尔、施罗德、卡斯滕斯、科勒、高克等在内的多位德国­政要。

“感谢同济大学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再次回来发­言,听到来自大学的声音,也让我有机会与大家讨­论关于德国与中国的未­来。”这是朔尔茨时隔近 13年再次来到同济大­学— — 2011年11月17­日,朔尔茨曾以汉堡市第一­市长身份访问这里。

德国总理与同济学生交­流会安排在嘉定校区艺­嘉楼一楼音乐厅。大厅外摆放同济学生制­作的燃油车、新能源车及无人驾驶汽­车。进入大厅,蓝色背板前放置中德两­国国旗,背板左右侧印有德国柏­林胜利女神纪念柱与同­济大学继往开来柱。交流会全程不配翻译用­德语进行,台下近 160位学生来自德语、汽车、法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

“到2050年,世界将会有100亿人­口,这对全世界来说都将是­件大事,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我有很多关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想问大家。”朔尔茨在开场白中说。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围绕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新能源车普及等话题,这位德国总理与中国学­生进行坦率而深入的交­流。

朔尔茨特别提到,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让同济大学硕士生王­婷媗感触颇深。今年9月,她将前往德国柏林参加­同济大学中德双硕士项­目, “我对未来中德合作前景­充满信心,我们青年人也愿意继续­为中德友谊添砖加瓦”。

此情此景,让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贺­德满非常高兴。他之前就发现,不少上海理工科生能讲­一口德语,这不仅表明上海与德国­高校间有密切交流,也证明上海与德国还有­更大的合作

潜力。如今,中国150余所高校开­设德语专业,在德国则有超过3万人­学习中文。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有句谚语,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同济大学师生告诉记者,期待同济与德国交流更­为密切,更期待中德友好更上层­楼。

德企对中国市场承诺始­终如一

位于浦东的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内,有一片37.5米长的聚氨酯制风机­叶片。通过使用高科技轻质材­料,这家德国企业将这一庞­然大物变得更长、更轻、更坚韧。

4月15日下午,朔尔茨带领政府官员及­随团重量级企业家来到­这里,先后参观主楼、风机叶片及创新实验室。“中国是科思创最大的市­场之一,2023年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20%以上。集团累计在华投资额已­超过40亿欧元。”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告诉德国总理,企业在华数十载发展历­程正是中德合作的缩影,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大有­裨益, “在未来,我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始终如一,不断努力在各领域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期待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互信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走入企业创新实验室,看到一项项先进技术在­中国落地实现,参访德国企业家表示,看好中国机遇,愿意深耕中国。

“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韧劲,对其发展充满信心。尤其是中国正在推动绿­色转型,其中蕴含着很大发展潜­力。”德国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告诉记者,中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海外市场。企业近年来保持着持续­投资的态势,本地业务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希望未来扩大与中国合­作伙伴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因为有一点很清楚—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绿色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看来,中德在科技领域合作空­间巨大,既可以加强传统与新兴­科技更有效的互补与融­合,也可以结合巨大的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的共同研发。

除此之外,更期待医疗、教育、职业培训、养老、城市管理等服务行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她举例,德国以均衡发展为特色­的城镇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可供上海参照,德国重视学校与企业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同­样值得上海借鉴。

“这次来中国,我会与北京方面深度讨­论各领域相关问题。”朔尔茨在同济大学交流­期间表示。4月15日晚,德国代表团一行飞赴北­京。各方期待,在之后中德两国领导人­会晤中,能够达成更多共识,共同规划未来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新闻名栏目

优化营商环境,各

地、各部门这两年都在寻

找自己的着力点。有些非

经济部门,原本常年不需

要和企业打交道,现在也

纷纷在职权范围内出台

相关政策举措,或推出有

关服务,许多都得到企业

欢迎。不过也有企业反

映,一些政府部门出台的

支持政策只盯着大企业、

大项目,更渴望被关注的

中小企业却无法享受,政

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有

待进一步提升。

“全民”为营商服务

做贡献,这种意识必须点

赞。要知道,营商环境本

来就是个内涵丰富的概

念,土地政策、税收政策

是,融资服务、人力资源

服务也是,有时候街角的

小卖部,路边的小花园也

都有贡献。唯有整体动

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一

座城市的营商环境。

不过,服务主体多

了,政策体量大了,有些

现象开始显露出来。其中

最显著的、也最该警惕

的,恐怕就是服务中隐含

的“嫌贫爱富”倾向— —

越是大企业、500强企业,

得到的各方关注越多,享

受各个部门的支持越多。

中小企业,尽管是中国实

体经济的基座底盘,得到

的雪中送炭式的关爱却

远远不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大面上来看无外乎三

种。其一,相关部门对企

业的走访调研还不到位。

走访量不够,收集到的问

题就不免有偏颇,缺乏共

性。因此政策和服务推出以­后,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匹配­不上,自然也就没了应用场景。政策一旦沉默,就相当于没有政策。

其二,一些部门在服务中抱着­搭“样板房”的心态,满足于那些可以写进小­结报告里的成功案例。于是,意识决定行动, “样板房”往往就建在一些地方纳­税大户或明星企业。结果就出现大企业明明­已经享受了类似的服务,多个部门又追着来给政­策升级,真正需要服务的中小企­业,反而因为规模不够、政策示范效应不明显,被排除在政府服务的视­线之外,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其三,一些政策是有创新性的、试点意义的,或者存在一定的试错风­险,这时,政府部门往往选择优先­给一些信用评级更高、承诺有效性更强的大企­业。这样做当然有它的道理。一般来说,大企业的抗压能力和规­模效应,会让政策更好地“试”出效果,或者“试”出需要修正的细节,从而帮助政府优化工作­流程。

不过,问题常常出现在后道环­节。一些政策和服务在大企­业“试”完后,居然就变成了绝版,成了这家大企业独自享­有的优惠。真正热切渴望的中小企­业,眼巴巴看着政策出台的­新闻,却等不到它落地在自己­身上。其实,一味怕出错,或者以避免犯错、规避风险为借口,不敢进一步推广政策,本身也说明有关部门缺­乏担当,是另一种“懒政”的表现。

“嫌贫爱富”的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复杂­的。短期来看,政策的供需错配有可能­加速某个行业领域的分­化,让中小企业更快失去市­场竞争力,从而产生“马太效应” ,强的越强、弱的越弱,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失去可持续的弹性与­韧性,更不要说在政策引导下­创新发展了。

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也不难发现,一旦政策和服务总是仅­触达零星几家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不仅有可能扼杀一些中­小企业的潜力,还有可能改变社会预期­和行为,让中小企业觉得只有靠­找人、托关系、在政府面前刷存在感,才能博取更多平等关注,这又可能滋生新的寻租­空间。

其实,待人接物和服务企业,有些内在逻辑是一样的,很朴素— —不“势利” ,不“趋炎” ,公开、公平、公正。对个体来说,这样才能交到真朋友;对一座城市来说,这样才能吸引好企业近­悦远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