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安徽正着力建设大黄山 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从黄山到“大黄山”

-

本报记者 何书瑶 连俊翔

又到了一年中举办马拉­松的旺季。长三角是国内马拉松的“热土” ,赛事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3月至4月,光是经认证的 类赛事,长三角地区的举办数量­就有至少46场。

各地跑起来,也“卷”起来。

A人气火爆, “一签难求”

若论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最多的,全国排前两位的省份都­在长三角。这个春季,江苏、浙江举办的A类马拉松­赛事分别达到21场、14场,拔得头筹。

尽管赛事众多,但不少赛事“一签难求”。

长三角乃至全国马拉松­的“顶流” ——无锡马拉松参赛规模为

3.3万人,但报名人数达到26.59万人,整体中签率仅有12%,其中全程马拉松的中签­率低至 3.45%。最终的参赛选手中,来自外省市的跑者占6­4.2%。

惊人的数据,让这场无锡马拉松成为­中国马拉松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比赛,且仅次于东京马拉松,位列亚洲第二。

赛事规格较高是一方面­原因。按照不同级别的组织管­理水平、对运动员的保障、参赛规模等,马拉松赛事可申请由国­际田联( IAAF)颁发的标牌认证,最高级别为金标。3月至4月,长三角举办的标牌赛事­达到8场,其中无锡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和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为金标­赛事。

近两年新创立的赛事也­同样火爆。于 2021年开办的淮安­马拉松今年吸引了近4­万人报名,整体中签率为38%。去年创立的苏州马拉松­吸引超5万人左右报名,去除直通名额,中签率为46%。今年首“跑”的金华马拉松也吸引1.5万人报名参赛。

即便是一些参赛规模在­万人规模以下的赛事也­不缺跑友。比如在淮南举办的凤台­警营马拉松吸引来自全­国23个省份 9000余名跑者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马拉松爱好者。去年,江苏、浙江进入完赛跑者分布­最多的省份前三名,占全国比例分别达9.48%、6.58%。

赛事衍生收入可观

为什么各大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比赛?真的赚钱吗?

马拉松赛事的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补贴、报名费、赞助费、转播费等,其中赞助费是大头。但数据显示,即使是在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马拉松赛事,赞助费也仅够覆盖 50%— 60%的赛事成本。

根据统计,国内A1类赛事平均赞­助商费用,约占总体运营经费的5­4%;而A2类赛事获得的赞­助商费用更低,仅能覆盖赛事总支出的­51%左右,所以往往还需要政府的­补贴,才能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当然,上马这类国内顶级赛事­不在此列。与其他市级马拉松赛事­相比,上马的资源更丰富,不乏国际运动品牌、各大金融机构的身影。例如

至尊赞助商耐克,截至2023年,已连续12年赞助上海­马拉松。

虽然直接收入有限,但马拉松赛事为举办城­市带来的衍生收入较为­可观。

数据显示,无锡马拉松创造了高达­2.83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谓是小人流带来了大­收益。

这里可以来算一笔账。本次无锡马拉松共有 3.3万名参赛选手,若假设每名参赛选手都­独自前来,那么人均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 8586元。若假设是一家三口前来,人均消费也达到 2862元,是无锡去年中秋国庆假­期间人均消费的2.63倍。

同样,在今年南京浦口马拉松­期间,人均旅游消费达到 736元,是今年清明假期南京游­客人均消费金额的1.36倍。

除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各地政府更看重的是长­期的城市形象建设。

与其他体育赛事不同,马拉松与当地城市的连­接性更强,比赛线路往

往会贯穿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色街区等,再通过直播、社交平台的照片和视频­等方式传播,展现市容市貌,以此增加大众对该城市­的了解,从而促进观光等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长尾效应。

让马拉松成为特色名片

随着马拉松的密集举办,各地赛事又如何办出特­色?从长三角各地来看,马拉松与当地文旅结合­是最常见的做法。

苏州马拉松将整个赛道­设置在护城河、盘门、狮山商务区、寒山寺、平江路、东方之门等多个苏州地­标性建筑沿线,赛事奖牌则以苏州地标­为主,还有刻字和个人完赛时­间贴片,赛道沿途则有舞龙舞狮、昆曲、评弹、船拳等展演宣传苏州特­色。

南京浦口马拉松在赛事­之上融合了非遗民俗手­狮舞、马灯表演、舞龙舞狮表演等文旅活­动,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观­看。

除了文旅,长三角还有一些城市在­创新赛事上步子迈得更­大。

2024年上海黄浦马­拉松,首次将“轮滑”和“路跑”深度融合,由两场轮滑赛事、上海企业四分马拉松赛­和线上赛组成,比赛当天,轮滑选手率先出发,路跑选手随后出发,两大参赛选手阵营共享­一条赛道。

杭州的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则把奋斗、创业的城市底色作为马­拉松特色,将赛道起点设在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一路经过4家省实验室­和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赛道沿途还分布着5万­多家企业。参赛者中有一支由近百­名人才组成的“余杭海创未来人才跑团” ,其中有来自高校、省实验室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有在余杭创业的企业家­们,还有良渚文创、乡村振兴人才等余杭特­色劳动者。

让一场马拉松,成为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已经不是“独家秘籍”。未来,如何规避同质化、打造差异就是留给各地­主办方的考题了。本报记者 任俊锰

近期,黄山在长三角中很“火” ,并非因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本身,而是在长三角区域格局­中角色变化。

对黄山而言,有一个坏消息是,在近日发布的《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内的一张区位图中,首次透露了杭州都市圈­获批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后的规划范围,不少人惊呼杭州都市圈“小了” ,浙江衢州与安徽黄山都­已不在杭州都市圈内,杭州都市圈从 2018年扩容后的“杭嘉湖绍衢黄” ,重回 2007年初建杭州都­市圈的“杭嘉湖绍”区域。有专家分析,此举是为发挥都市圈在­合理空间尺度上,发挥同城化合作的示范­作用,同城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日常通勤,而杭州与黄山间高铁约 1.5小时、单程花费约120元,远超规划领域的1小时“极端通勤”时间,显然难言同城化。

但也有一个好消息,黄山变“大”了。上月底,安徽省政府在黄山市召­开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 “大黄山”不是指具象的黄山,而是一个统一的安徽现­代旅游大IP。

2024年,是邓小平发表“黄山谈话” 45周年— —

1979年,邓小平登上黄山,强调要“有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中国现代旅游业正式从­黄山阔步出发。45年后,安徽正着力建设地域范­围涵盖黄山、池州、宣城、安庆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从观光旅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新时代高品质旅游­再出发。

此前,安徽已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深入谋划,依托黄山这个世界级品­牌,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形成。2022年2月,安徽发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大黄山”概念,并明确“大黄山”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安庆4市的28个县(市、区) ,其国土面积4.4万平方公里, 2022年常住人口 930.2万人; 2023年12月14­日,安徽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坚持高端引领、国际视野、全域联动、业态融合,持续擦亮“中国黄山、世界黄山”品牌,更好地把安徽山水人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在长三角41市202­3年经济成绩单中,黄山位居末席, GDP总量仅为104­6.3亿元,与排名前一位的池州尚­差了近66亿元。如此黄山,何以变“大” ?关键还在黄山这座山,它是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其作为中国现代旅游的­重要起源地,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一座黄山,使得旅游多年来都是黄­山的支柱产业。据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预测数据:今年前3月,黄山全市接待游客 1650万人次,同比增长 15%;旅游总收入 190亿元,同比增长16%。

大黄山不只有黄山,其范围内还有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等一众知名景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池州至黄山黟县的池黄­高铁有望于今年上半年­通车,通车后不只是黄山将实­现所有区县通高铁,还将串起皖南的九华山、黄山、太平湖“两山一湖”核心景点,加快大黄山建设。

2023年12月27­日,杭昌高铁黄山至南昌段­正式通车,加上已于2018年1­2月25日开通运营的­杭昌高铁杭黄段,杭昌高铁全线实现贯通­运营。不足十年间,高铁深深改变了黄山。目前,黄山已从一个只有一座­二等小站黄山站的“铁路小城” ,一跃成为皖东南区域内,两条高铁动脉十字交叉­的高铁枢纽。

与此同时,大黄山有着独一无二的­客源市场。数据显示,当前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超 2.2亿,其人均收入水平已迈入­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阶段,常态化出游占比15%,位居全国第一。逐步成为皖浙赣区域综­合枢纽城市的黄山,也将为大黄山建设带来­更多人流、物流等红利。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