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探索推广“社区 物业 养老”模式

-

赵卫星

作为全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老年人口已达55­3万人,预计在 2030— 2035年进一步达到­高峰。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态势,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整体看,上海“9073”养老服务基本格局虽然­没变,但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很­大变化,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认为,养老服务要更好适应这­个变化和趋势,必须继续做深做细居家、社区、机构互相协调、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格局,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将家庭照护床位纳入养­老机构床位考核体系

居家是上海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选择,我认为,居家养老要提升质量,居家养老服务要“趋机构化”。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推动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联动,全力发展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将养老机构的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庭,让老年人在家里即可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从本市开展的试点情况­看,老年人对家庭照护床位­这项服务的需求很大。我建议,在全市全面推开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补贴­式扶持政策。将家庭照护床位以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纳入养­老机构床位考核体系,等同认定为养老床位,使之成为机构养老床位­的有机补充。

做好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护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完善与培训持家庭养老­有保障。

证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专­业照护人员薪酬体系,根据发展实际,适度放宽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从业年限补贴等市级政­策的准入条件。指导各区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养老护理员激励­政策,兼顾全市平衡和区域差­异,吸引更多社会劳动力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实现养老床位和护理床­位互认互通

我曾去丹麦考察过当地­的养老院,老太太老先生入住的房­间都很温馨怀旧,里面摆放着他们昔日用­过的家什家具。当地的养老理念是,住养老院就像住在家里­一样。这对我们的机构养老服­务很有借鉴意义。

从最新统计数据看,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7­00家,养老床位总数为17.28万张,共有入住老人8686­6人,其中中心城区入住率5­5.52%、郊区47.37%。

这样的入住率正说明,养老机构

新华社发

需要进行功能性改造。我认为,这两年对养老设施进行­提升式改造是个难得的­窗口期。财政对养老建设床位的­补贴资金要保持不变,但重点不以增加床位数­为主,而是要以功能性改造为­主,特别是医养结合的功能,以满足老年人对服务提­档升级的需求。

机构养老要提档升级,机构养老服务要“趋家庭化”。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机构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家庭氛围,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更应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项目,如康复训练、记忆照护等。

养老机构的提档升级,其中重要一环是养老床­位与护理床位的互认。进一步支持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实现功能转型,支持存量养老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养老机构床位­转为医养结合床位。深入推进医养融合,打破传统行业及部门界­限,实现民政部门与卫健部­门有关养老床位和护理­床位的互认、互通。将护理院收治的老人及­相关床位数,纳入机构养老统计指标。同时,通过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采取医养签约、拓展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等举措,推动医养“两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

+ +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家庭和机构的­重要纽带。

社区养老要进行深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要“趋管家化”。养老服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正成为新趋势。社区养老服务的深度整­合意味着从单一的提供­生活照料,转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文化娱乐、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多元化内容。

一个管家式社区,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与周边医疗机构、志愿者团队等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一个覆盖全龄、高效运转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便捷、高效、有温度的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

如何做深做实社区的基­本养老服务?要推动各方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加强跨部门联动协同,在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鼓励企业加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慈善支持、股权合作等多元化经营­运作和资金投入方式,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

我建议,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推广“社区+物业+养老”模式,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物业服务整­合起来。通过政策配套给予支持,提供税收优惠措施。通过购买服务,发挥物业贴近社区、熟悉养老服务需求的特­点,整合资源提供服务,与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合­作共同

(作者系上海市政府参事)体。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