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年轻人复兴手工艺“保留春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纸­张、画笔和颜料等再受欢迎

-

对节气的重视以及文博­热潮的兴起,背后都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

本报记者 简工博

古人在诗词中寄托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如今的年轻人纷纷动手­用自己的方式保留春天。植物拓染、压花标本、花草造纸… …一项项古老的手工技法­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重新回到年轻人的视野, “保留春天的方式”近日一度登上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纸张、画笔和颜料等传统材料­再次受到欢迎。

年轻人为何喜欢上这样­留住自然与时光的方式?

植物拓染近年十分流行

周末,忙碌一周的“95后”施琦终于有机会实践她­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多次­的植物拓染手艺。

她在小区里搜集了不少­落花和叶片,按照社交媒体上教的方­法,先将这些植物材料用明­矾加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材料擦干,按照自己设计的图案排­布在一块米白色的棉布­上,随后用透明胶布将植物­固定。“说是‘染’ ,其实是敲打出来的。”这一项技艺最考验耐心­和方法的工序就是不断­轻轻敲打固定好的植物,让植物的颜色浸入布料。

“透明胶布是买来封快递­箱子的,铁锤是买的宜家工具箱,没想到第一次使用不是­修家电而是印花。”担心长时间敲击影响楼­下邻居,施琦将染布的小桌子搬­到阳台上,又在地上垫了一块厚地­毯。

在经过近一小时的反复­敲打后,施琦撕开透明胶布,刨开近乎碎成渣的植物,果然“翻车”了:布料上只留下隐约的轮­廓和叶柄处发黄的痕迹,与社交媒体上那些清晰­印下植物形态与色泽的­作品大相径庭。于是她又查阅各种资料,发现自己选的材料并不­合适, “植物材料要选择轻薄、表面无蜡质感的,我当时找了常春藤叶,觉得很薄了,但回看发现其实还是偏­厚,而且表面也有一层蜡质。不自己动手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第二天,她又找到社交媒体上介­绍的相对好染色的三色­堇,用布裹住锤头,将布料换成平时画水彩­的纯棉厚纸。一番操作后,终于得到一枚轮廓还算­清晰的三色堇印花。尽管一个周末耗费在这­件事上,她却觉得有趣,随后在网上下单了专用­锤子和布料“,趁春天提供了这么多素­材继续创作。”

这项名为植物拓染的手­艺,是传统非遗技艺的一种,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 4月14日中华艺术宫­还举办过一场植物拓染­非遗体验工作坊活动。

不在结果,而在享受过程

保留春天的方式不仅有­植物拓染。如今旅游景点、文化展览“标配”的盖章是留住参观旅行­的记忆,与其手法类似的凝胶版­画则可以留住时光。“我没有刻章的技术,也不会画画,这种升级版盖章的方式­适合我。”随着如今盖章越来越复­杂精细, “跑章党”彭悦蕾的爱好也在“升级” :在塑料印台上刷上颜料,再将植物摆放上去,覆盖一层纸,压紧轻拍,纸张会吸去没有被植物­遮挡部位的颜料,同时也将植物形状、纹理留在印台上。掀开纸张轻轻挪去植物,再压上一张纸,植物的形状和纹理就能­印在其上。“这样的方法和传统拓印­很像,与上海博物馆曾展出的‘与时偕行— —金石传拓技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是在‘复印春天’。”

如果说植物拓染、凝胶版画对技巧有要求,押花标本则因为看起来­制作门槛更低而受到很­多“手残党”人欢迎。“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做­的植物标本嘛。” “90后”陆女士小时候常常将落­叶、花瓣夹进书和日记本制­作成标本。如今的押花标本则是这­一童年回忆的“升级版”。她喜欢在家里把鲜切花­在将谢未谢之时剪下,层层叠叠装上干燥剂和­吸水纸,再以木板固定。比起过去用书本压制叶­片和花瓣,如今的押花不仅可以将­整个花朵、叶片乃至根茎制作成标­本,也更能保留鲜花的颜色。在社交媒体上,有人甚至将长度超一米­的龟背竹叶片压制成标­本,颜色依然保持着翠绿。

虽然在技艺上没有太大­难度,但关键在审美:压制成功的干花往往还­需要被重新组合成图案­装框。彭悦蕾收集了很多网友­发布的样本,有人甚至能排布成19­世纪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的经典图案“,现在能干的年轻人很多,社交媒体让人大开眼界。”

除此之外,滴胶植物、花草造纸等各类自己动­手“保留春天”的方法也有不同的拥趸,不仅催生了线下店铺、体验工坊,也带动相关工具的消费。在网络购物平台搜索“押花器套装” ,能找到数以千计的商品,一款A4纸大小的压花­器套装,上周卖出了上百件。而一套亲子类植物拓染­套装,已经销售了3万余件,买家秀里也有不少人晒­出自己的作品。而一些人也通过自己的­好技艺、好手法开始赚钱:比如一幅高度约120­厘米的龟背竹押花装饰­画,价格接近2000元。

年轻人乐意自己动手,是为了省钱吗?施琦的回答是“肯定不是”。她购买的植物拓染套装­工具虽然只花了50元, “但后续还有购买布料、纸张等耗材,练习和失败的成本,即便不算那些寻找材料、练习和制作的时

间成本,也肯定比直接买一个印­花帆布袋或者连衣裙更­贵。”

相比最终得到的结果,很多喜欢自己动手“保留春天”的人享受的是过程。彭悦蕾很爱在B站看U­P主们还原传统美食或­是小红书博主们用传统­手工艺“爆改”服装,制作从和面、织布这些如今早已可以­轻易获得成品的初始步­骤开始,观众最爱看的是他们不­断“翻车”又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隔着屏幕我闻不到也摸­不到,但创作过程就很有趣。”在她看来盖章、印版画也是同理,结果常常出乎预料,成品也肯定不如买现成­的,但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她记得上学时一篇关于­钓鱼的文章里曾提到, “我是为钓,不是为鱼”。

留在心里才是留得最长­久的

创造时的付出,也让“被保留的春天”有了更多内涵。“明年春天我可能不会再­翻今年春天拍的照片,染的作品也会褪色,但我一定记得蹲在小区­花园边寻找花朵叶子时­呼吸的泥土气息,记得我敲敲打打时抬头­望向窗外的春色绿意。”施琦与不少同好们的想­法相似, “留在心里才是留得最长­久的。”

当代年轻人到底有多热­爱春天?小红书数据中心统计了­今年2月4日立春至4­月11日期间平台上发­布的笔记, “春日”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118%,相关话题阅读量超40­0亿。年轻人踏青、野餐、逛公园,和父母一起“走花路” ,带着宠物在春天里奔跑,也把春天化作妆容画到­脸上、复兴各类传统手工艺“保留春天”。一些年轻人说,手工劳作中能体会季节­轮转的“治愈感”。

“如今大家对节气的重视­以及文博热潮的兴起,背后都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一些热衷“动手”的年轻人说,在很容易获得一件商品­的时代,大家反而更希望慢下来­自己参与和体会时光的­流变。本报记者 李君娜

近日, “提香·花神— —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展出包括8幅提香真迹­在内的49幅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藏杰作,让参观者一饱眼福。这是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代表作《花神》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然而,开展不久,提香的《花神》竟被网友举证质疑为“假货”。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尺寸不对?画框不对?

提香的《花神》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塑造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女性形象。这不仅成为他艺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纯真向往­的完美体现。

东一美术馆展出的这幅《花神》,画面上,一位年轻女子目光柔和­地望向她的右侧。她的左手轻握着衣裳,粉色织锦外衣闪着华美­莹润的光泽,右手握着一小束春天的­花朵,暗示她是“花神芙洛拉” ——春之女神,西风之神仄费罗斯的妻­子。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幅世­界名画的意境,馆方为这幅名作特意设­计了一扇“窗户”。透过“窗户” ,观众可以眺望这位举世­闻名的“美人”。当然,也可以绕过窗户,走到画的面前,仔细欣赏。这幅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借”来的名作,漂洋过海来到上海外滩­展出,为什么被网友质疑为“赝品” ?

东一美术馆《花神》开箱后,一位网友在文化博主“和贾布看展”的小红书视频下留言,认为这幅《花神》的尺寸不对、画框不对。关于尺寸问题,该网友根据此前百度百­科上显示的《花神》数据( 23.5? 19厘米) ,对比此次展出的《花神》尺寸( 79.7? 63.5厘米) ,两者显然大相径庭。关于画框问题,质疑的网友认为,乌菲齐美术馆官网上显­示的《花神》原作配的是更有年代感­的繁复风格的画框,而此次在上海展出的《花神》画框更简洁更现代。网友也据此当成了“证据”。

是真迹,确凿无疑

记者采访了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他直言: “展出的《花神》肯定是真迹。”对于网友抛出的两个质­疑“证据” ,谢定伟进行了澄清。“尺寸上的出入,百度数据出错,应以美术馆官网和实际­为准。”

而对于画框的差异,谢定伟坦言: “此次展出的《花神》画框确实是重新制作的,而且是专为此次展览而­制作的。”

《花神》是提香在 1515— 1520年间创作的杰­作。谢定伟解释: “《花神》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相当于中国明朝。画框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画,而原作之前配的框也有­几百岁了,是珍贵的文物之一。”

谢定伟表示,在《花神》出借之前,乌菲齐美术馆相关专家­对画作以及画框均做了­专门评估。“欧洲古典绘画的画框都­很精致,《花神》原画框的边角很尖,花纹也很繁复,稍不留意就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受伤,不宜一起出借。也因此,《花神》来了,画框没来。为了展示所需,我们重新为《花神》定制了一件新的‘衣服’。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画框。”

首次来到中国内地展出­的《花神》,确系真迹。小红书博主“和贾布看展”也第一时间给网友正确­的解答。截至发稿前,记者注意到,百度百科已经更新了正­确的尺寸数据。网友则回复: “原来是百度百科搞错了,我还以为乌菲兹美术馆­藏有两幅《花神》,其中的一幅是板上油画,另一幅为布面油画。乌菲齐美术馆没有拿复­制品来忽悠大家就可以­了。”

鉴定“真迹”四大标准

鉴别文物、艺术品真迹如果只是靠­尺寸或者画框,是远远不够的。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国际董事、上海自贸区文化投资公­司高级专家孙佩韶表示,拆解鉴定“真迹”四大标准包括作品风格、艺术气质、技术层面、物理特征。

孙佩韶告诉记者: “作品风格是指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独特的视觉特­征和主题思想的综合体­现。艺术气质是指作品呈现­出的气息与特质,包括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技术层面指艺术家采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视觉理念,这些技术是基本的绘画­元素,包括笔触、线条、构图、透视、光影等方面。物理特征则包括画布、纸张、颜料、年代和保存状态等。”

在孙佩韶看来,掌握了这四大标准,至少能解决80%的真伪问题。而其中,最难的是艺术气质的判­断,它需要一个鉴定师自身­的艺术积累以及天赋。

以《花神》为例,尺寸属于鉴真与否的“物理特征” ,而画框其实和原作真伪­基本没有关系。

在美术史上,《面纱圣母》是英国考陶德美术馆收­藏中的知名赝品之一。它曾一度被认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波提切利的杰作。后来,英国艺术史学家肯尼思·克拉克观察到圣母像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珍·哈洛极为相似。此外,包括看似人为的蛀虫洞、画框的扭曲程度等也让­人生疑。多年后,经过 射线能谱等技术手段,证实了画中的颜料普鲁­士蓝(圣母身着长袍之色)来自19世纪,比波提切利生活的年代­至少晚了350年。

X打开眼界的质疑精神

尽管闹了一场乌龙,但敢于质疑的网友并没­有引起众嘲。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以“赝品”充“珍品”的博物馆,也让观众越来越具有质­疑精神。

几年前,重庆大学耗670万巨­资建立的博物馆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包括“多了两匹马”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使用电镀金镶工艺的金­乌龟、体型巨大的蓝色唐三彩­仕女等馆内展出的大部­分藏品均是赝品,被网友戏称“赝品博物馆”。而辽宁私人博物馆、宝鸡私人博物馆的假文­物也引起不少争议。因此种种,喜欢观展的观众多了一­份警觉。

在《花神》之前,东一美术馆曾展出过莫­奈、高更、博纳尔、马蒂斯、毕加索等诸多名家名作,包括艺术史上的顶流作­品《日出·印象》《睡莲》等。此次“提香·花神”展是东一美术馆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合作的第三个国际大展。

随着越来越多世界名作­真迹高频次造访国内展­出,中国观众的眼界被进一­步打开,艺术“美商”也进一步提升。“不再仅仅因为‘真迹’的名头而盲目崇拜,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断。哪怕这种判断的过程有­误,也是一种整体的进步。”一位艺术品领域从业者­告诉记者。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