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支撑力

-

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半年多时间里,经济界、理论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背景意义、发展方向、实践路径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探讨,形成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读本和权威解读,满足各级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质生产力》一书在全国两会前夕正­式上市,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读懂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读本

《新质生产力》一书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组织编­选,收录了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各大媒体在各个场合发­表的34篇重要理论文­章。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指明新方

向”侧重理论解读,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与意义,下篇“培育新动能”侧重应用探讨,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力­方向、实践路径。

该书大家云集、集思广益,作者群体代表性强,既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智库的资深专家,又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研究人员。书中集结黄奇帆、洪银兴、张占斌、陈晓红、黄群慧、简新华、任保平等知名学者的思­想洞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建议、明确了方向、谋划了路径。

在体例编排方面,该书亦有创新,上篇围绕概念阐释、背景解析、特征描述等展开探讨,下篇着眼地域、行业、产业体系等进行论述,涉及东北、湖北、湖南、河南等具体地区,以及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行业。每篇文章均提炼核心观­点置于篇首,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内容­主旨,精选震撼照片设计成插­页,直观反映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聚焦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经济通俗读物,集中呈现了经济界、理论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阐释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质生产力》一书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和国际、理论与实践等不同维度­剖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从新发展阶段到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

决策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不仅有助于建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工作,同时有助于形成话语体­系统一发展思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回顾新时代十余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9万元。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全社会研

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 2012年的1.91%提高到 2021年的 2.6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度提升。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与产业进一步­融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各国纷纷建立起高效的­产业整合机制,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生产力理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新质生产力》一书告诉我们,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角逐­点。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从发展演进来看,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是动力源头。从底层逻辑上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因此,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将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一书指出: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生产力范畴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夯­实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支撑。”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必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必将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 ?? 年、
刘金田本报记者 夏斌
周跃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解放书单:
刘金田:
解放书单:
解放书单:
刘金田:
年、 刘金田本报记者 夏斌 周跃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解放书单: 刘金田: 解放书单: 解放书单: 刘金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