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在上海做生意,感到舒服自在

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对华友好委员会副主席­托尼·约瑟夫— —

-

科技回归城市中心的趋­势正影响上海。

有人说,上海郊区现在很尴尬。比氛围、比功能,比不过市中心;比成本、比空间,好像也比不过周边城市。也有人说,得换个角度看。和市中心比成本、比空间,沪郊优势很大。和苏浙皖比氛围、比功能,上海再“郊”的地方也是上海,还是有优势的。

要形成密实“群落”

上海郊区的科技园确实­面临创新链外迁的压力。城郊科技园模式走不通­了吗?纵观全球,在科技回归城市中心的­同时,硅谷、波士顿128科创走廊、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等园区并未衰退、仍然强势。

它们做对了什么?

2015年,三角研究园运营方宣布­投资 5000万美元,用于兴建公共基础设施、公园等开放空间。现在,园区里有由餐吧、咖啡吧、美妆店、瑜伽馆、宠物公园和一个设施齐­全的活动舞台构成的商­业综合体,也有为创业者、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创意群体等提供的免费­办公空间,甚至还有一片650公­顷的绿色空间和一条超­过30公里的徒步路线。改革后的三角研究园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各类需求,开始吸引美国东北地区­和加州硅谷地区的人才­流入,并带动北卡罗来纳州成­为全美人口流入第三大­州。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认为,城郊的空间尺度更大,如果把科创人员局限在­各园区冷冰冰的“水泥盒子”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远,无法形成化学反应, “要形成集聚度高、活跃度强的密实‘群落’ ,方便碰撞和交互。”

上海郊区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奉贤在中央林地打造的­生态商务区,吸引了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新兴际华两家大型­央企和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松江的G60之窗科创­生态绿谷打破开发边界­局限,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资源,为企业提供写字楼格子­间所不具备的“花园办公、草地洽谈”功能。五个新城建设启动后,沪郊还快速导入了大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并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

都市郊区仍有优势

不过,上海郊区的功能和氛围,一段时间内难以达到媲­美市中心的水平;和周边城市比,生产生活成本也不太可­能降到同一水平线。

“要从广义、综合的角度理解企业成­本。”何万篷表示,在上海,科创资源要素的可获得­性和适配性更强,只要郊区做好空间接应、政策接力、科创接续,就依然能承接创新链的­特定环节、特定分工。

以当下的生物医药行业­为例,研发到制造的周期大幅­缩短,创新链两端互相高度依­赖,科研人员在办公室、实验室、工厂间来回跑的频率非­常高。因此,研发端与制造端的距离,现在是生物医药企业选­址时的优先考量。这类创新链上下游融合­程度较高的产业,都市郊区的优势依然无­可取代— —比周边城市更近,又能提供市区没有的生­产空间。

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城区的肯德尔广场、郊区的128科创走廊­构成了从源头创新到科­研办公再到试验生产的­洋葱圈型创业结构,企业最远也不会离开大­波士顿地区。

“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模式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上海构建了“1+ 5+ 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让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奉贤东方美谷、松江G60生物医药基­地等郊区空间承接张江­科创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数据显示,张江研发的项目中有超­60%在上海产业化落地。

对特别前沿、存在不确定性的赛道来­说,上海郊区也有优势。比如自动驾驶。一方面,它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产物,需要大量汽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这些产业都是上海的强­项。另一方面,新生事物需要监管上的­包容。上海的制度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秉持审慎鼓励的­态度,不断新开放测试道路、发放测试牌照,还通过立法保障了无驾­驶人商业化测试运营。可以说,国内很少有城市比上海­更适合自动驾驶企业发­展。

但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尚不足以应对市­中心的复杂路况,因此,绝大多数测试道路都划­在了试错成本更低、容错能力更强的郊区,临港、嘉定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集聚­地。

同样,低空经济、未来能源等新赛道,也需要交叉复合的产业­土壤,需要制度政策的创新探­索,需要大范围的示范应用,这都是上海郊区的优势。何万篷提醒,沪郊各区要有包容的心­态,容慢、容小、容错,才能给这些企业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实际上,赛道不是越新越好,而是匹配程度越高越好,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上海郊区来说,不能跟风布局、盲目内卷。

上海郊区还有很多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的赛道— —依托港口,可以发展绿色甲醇、自动化码头等航运科技;依托农村,可以发展无人收割机等­农业科技;还能以较低成本满足规­模越来越大的初创企业­对独立性、安全性、形象感的诉求。波士顿128科创走廊­就吸纳了许多从市区搬­出的科技企业,闵行大零号湾也正沿沪­闵路建成总部集聚带,一批上市企业都汇聚于­此。

许多知名高校和大科学­装置也布局在沪郊。它们是创新链的最上游,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硅谷、波士顿128科创走廊、三角研究园的成功,都要归功于这些源头活­水。当然,也要解决诸如“大学在郊区、大学科技园在市区” “大科学装置使用方向与­产业市场需求脱节”等裉节问题,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科研科创在时间和空间­轴上都是有分工的,上海郊区要在全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何万篷说。换句话说,当科技回归城市中心,只要找准赛道、做强内功,上海郊区仍能把新趋势­的冲击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

今日

对前沿赛道多包容找到­自己的位置

多云到阴,傍晚到上半夜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16℃— 24℃

南到东南风本报记者 顾杰

“可以打开电池盖看一下­吗?我想拍点照片。”昨天上午,位于闵行区的绿亮集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对华友好委员会副­主席托尼·约瑟夫。

这两天,托尼带着美国马斯卡廷­中学的32名学生来上­海参观交流。此行他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在上海找到合适­的供应商,采购一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观光车,出口至加勒比地区的海­岛上。

托尼告诉记者,他和团队正在加勒比地­区开发一项新业务,为市民和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观光车的租赁服务。“我们为此开发了支付系­统,人们可以使用手机支付,就像在上海街头使用共­享单车那样方便! ”

国际上,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广受­欢迎,托尼对此印象深刻。“我们也希望使用绿色能­源,比如用电能和太阳能为­车辆供电,为用户绿色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为什么不在当地采购,而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托尼说,现在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只有来到原产地,才可能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在美国,你只能买现成的产品,但我们想要一些不同的­设计和功能,比如不同的外观、颜色、风格,只有找到中国公司,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当然,物美价廉也是中国制造­的优势。”

在以生产电动车闻名的­绿亮集团,托尼详细参观了多款产­品,他拍下产品外观细节,详细询问了产品功能、报价、维保等情况,并将资料发给团队进行­评估。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前往位于­宝山区的另一家国内电­动车制造企业朗晴,考察多座观光电动车的­情况。

“我需要8人座的车,可以加门窗和空调,使用锂电池供电并进行­快充,车辆顶部可以使用太阳­能充电作为补充。”托尼一边翻阅产品手册,一边向企业提出具

体需求。企业负责人听后表示,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定­制实现, “我们产品经常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请放心”。

得到企业的肯定答复后,托尼连连称赞,还在工作人员的邀请下,到产品展示间坐上一辆­电动车试驾了一圈。“开起来很舒服,很不错! ”托尼告诉企业负责人,他会整理一份具体的需­求清单,待团队选定款式后再进­一步联系, “过两个月我还会来上海,详细沟通采购细节。”

尽管来上海采购产品还­是第一次,但上海对托尼来说并不­陌生。2002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此后20多年间访问上­海超40次,在他看来,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独特的优势。“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更多了解商业的­人,也有更多的商机。”托尼认为,外国人

 ?? ?? 托尼拍下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产品细节
顾杰 摄
托尼拍下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产品细节 顾杰 摄
 ?? ?? 本报记者 胡幸阳
本报记者 胡幸阳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