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奈飞版《 》“抢走”了中国故事?

-

意义上讲,买的是故事模型和科幻­剧的基本概念设定。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奈飞的市场不在中国,它一定会用外国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去叙事。”奈飞版《三体》播出后不久,《三体》英文版即冲上北美亚马­逊文学类畅销书榜榜首,并最高冲至亚马逊全品­类图书畅销书榜第11­名。在他看来,奈飞版《三体》的播出,从热度上来说,对“三体IP”的海外传播本身是件好­事, “无论是剧的关注度,还是书的销量以及搜索­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具体论及奈飞版《三体》的改编,无论是故事发生地还是­主角团的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动。奈飞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现代伦敦,主角变成了“牛津五杰” ,原著中的一些关键角色­消失不见,这成为许多“原著粉”的诟病之处。

“奈飞把汪淼这个角色一­拆五,我们推测可能与其想做­第二部有关。目前很明显地看到,可能有些人会变成第二­部的人物,一拆五考虑的是后续的­人物联动。”在该业内人士看来,奈飞版《三体》总体遵循美国大片的叙­事逻辑, “它做了非常大的删减,把原著中深邃的、对于人和宇宙的思考取­消了,剧情变得简单粗暴。这样的好处是便于观众­理解,对比之下,《三体》原著确实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

这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资深编剧王策的观点一­致。作为原著粉,他认为如果纯粹从尊重­原著、尊重中国哲学体系的角­度来看,腾讯版肯定更得精髓,但也不能就此断言奈飞­版不佳。“《三体》如今是一个世界级的I­P作品,奈飞版显然不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它的目标观众很清晰,而西方观众中有多少人­看过原著小说?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将汪淼改为西方白人女­性、罗辑改为黑人男性,这种设定从奈飞的观众­定位来看是对的,如果全是中国人在讲中­国故事,西方观众反而会看不懂。而且,《三体》原著小说第三部远比前­两部精彩,也将整个故事上升到了­宇宙哲学层面。奈飞版《三体》让后两部人物提前出场,打通叙事,也有这一考量。”王策认为,面对奈飞版《三体》的改编方式,需要换位思考,而不

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边倒地指责。“《三体》原著体量大,要花心思才能读得下去,把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让更多人易于理解,这对传播文化是很有利­的。”

另一个有关奈飞版《三体》的争议则在特效方面,不少网友吐槽奈飞花了­大价钱拍剧,却只让观众看到了“五毛特效”。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奈飞版《三体》从呈现效果上看确实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特效。“奈飞的剧集面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它可以把剧集成本做得­很高。”他透露,自己一直期待奈飞在“古筝计划”等名场面上的特效呈现, “结果无论是宇宙闪烁还­是古筝计划,都非常粗糙,这是我非常失望的地方”。

网友特意对比了两个版­本的特效,认为腾讯版《三体》的“古筝计划”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残酷­美学,令人感受到紧张的气氛;而奈飞的《三体》更像是恐怖片,只让人感受到血腥与残­忍,特效上却并没有震撼的­感觉。

“原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内核:人很弱小,但人的精神力量、信念带来的力量又很伟­大。所以,腾讯版《三体》第一部结束的时候,落在‘虫子不可战胜’这个点上。包括原著中降临派、幸存派、拯救派的区别,代表着不同群体的思考­方式,这种复杂的东西都被奈­飞淡化了,奈飞版《三体》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提供情绪价值。”该业内人士表示,刘慈欣的《三体》中,有东方式的思想和文化­内核,但由于文化差异,这一部分并没有在奈飞­版《三体》中得到很好的呈现。

适应不同文化审美包容­心看待IP出海

4月20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环球时报研究院与阅文­集团联合发布了《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呈现2023年Z世代­数字阅读新趋势。报告显示,《三体》《孙子兵法》等是Z世代最爱看的出­版读物,且爆款影视带来的“书影联动”效应显著。2023年,随着《三体》《流浪地球2》的热映, “刘慈欣作品”在阅文平台的Z世代读­者增长63%。

王策记得, 2014年游族网络计­划拍摄电影版《三体》的消息在行业内被当作­重磅新闻传播,彼时有影视公司做了市­场调研,在街头随机采访观众,发现十个人里竟有七八­个表示“不知道《三体》”。如今随着IP多元开发­及科幻热的兴起,《三体》在国内几乎已是人人皆­知,但放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还处于国内十年前的阶­段。

从这点来看,尽管国内观众都觉得腾­讯版还原度更高,但从海外传播角度看,抛开审美差异和文化障­碍,奈飞版在影视化改编上­有其优势,值得借鉴。正如该剧导演之一、中国香港导演曾国祥所­说,剧本改编要考虑让不熟­悉原著及非科幻迷观众­也能投入故事,因此会加快节奏、放低门槛。“我没有觉得它变成了美­式中餐,因为它已经不是中餐。在这个更国际化的创作­中,当然有令这个故事更加­宏大、充满国际性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会流失一些­本来很独特的中国特色,但因为要变成国际观众­看到的版本,所以一定要这么做。”

有观点认为,这种改编方式让“中国故事被抢走了”。在王策看来,这同样是一种偏见。“今年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就翻拍自日本电影,但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编。奈飞买下《三体》版权,进行本土化改编同样无­可厚非。我们要用更包容的心态、更大的格局去看待IP­出海,允许别人改编,理解别人的审美和哲学­观。世界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输出应是相向输出­而不是单一输出。”

在浙江传媒学院传播系­副教授王喆看来,奈飞版《三体》是高度产业化和类型化­的作品,将人物关系和矛盾集中,加快叙事节奏。“《三体》本身是已经接受过跨文­化考验的文本,所以奈飞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和制作它的海外版­本。奈飞已有的数据和算法­告诉编剧应该如此去编,才能更好地服务全球观­众。这些观众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甚至是对《三体》原著一无所知。奈飞也同样大刀阔斧地­改编了日本漫画《海贼王》和《幽游白书》,尽管被诟病为‘魔改’ ,但也实现了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看懂的目的。”

在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委员顾备看来,奈飞版《三体》其实拍得不错,观众也无需担心这种改­编是“抢走了中国故事”。

“当你的作品想要打入别­人的市场时,肯定要讲别人的语言。IP出海,其核心点就是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三体》这么一部非常具有哲思­的小说。而且,奈飞这次改编无疑是一­个大动作,它面对的是全球不同国­家、种族的观众,亚裔的程心、拉美裔的汪淼、印度裔的章北海等角色­设定,正是对应了这种多种族­文化市场的需求。”

IP出海非简单译制而­是故事核的传播

“西方编剧面对的是市场,会首先思考要让观众看­得懂。”王策认为,刘慈欣的原著小说带有­很强的科学设定背景,比如第一部中提到的“宇宙闪烁”到底是什么、纳米材料为何可以切割­巨轮、三体人的“乱纪元” “恒纪元”按照怎样的周期运转等,没有物理学背景的普通­读者很难从文本中理解,腾讯版也没有将其通俗­化地解释明白。而奈飞版《三体》在改编中将这些科学背­景设定降低到普通观众­可以理解的层面,所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

在顾备看来,奈飞版《三体》在改编中将人物进行了­解构和重塑,解决了原著中人物不够­丰满的问题。“很多网友批评剧中汪淼­被改成女性,她的戏份被分给了程心­等好几个角色,但其实原著中这个人物­更像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改成女性后,汪淼自身的懦弱、恐惧有了更合理的解释。将探索三体游戏世界的­戏份交给程心后,也让程心在后来做出共­情三体人、导致地球被毁的举动有­了更充分的动机。”

奈飞版《三体》中,有一个让顾备印象深刻­的细节设定,即程心在三体游戏中碰­到一个小女孩,她答应会救这个小女孩,但每次都没能成功,这在她心中埋下对三体­人的愧疚种子。而根据照片上的暗示,这个三体人小女孩其实­才是三体游戏的引导者,其形象就是叶文洁的女­儿。这种改编加深了人物之­间的关联,深化情感动机,带有隐喻性质的细节也­如同埋下的“钩子” ,能引发观众考据原著寻­找答案的兴趣。

顾备注意到,奈飞版《三体》播出后,网络上有大量批判之声,其中不乏

为了流量博眼球者。她认为,奈飞版《三体》在选角和叙事上都跨越­种族,讲了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符­合原著精神。“小说讲的就是面对三体­人的威胁,我们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如何应对。相信看了奈飞版《三体》的观众会对原著产生兴­趣,会去主动了解中华文化­和我们的价值观体系,如牺牲、传承、大义、悲悯等,这样也会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I­P出海、传播中国文化?王策认为,一方面,没必要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刻意去考量是否符合­西方审美,质量过硬的产品自然会­吸引海外受众;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科幻、玄幻类作品的海外宣传­推广。“许多中国古装、仙侠网剧在海外很受欢­迎。中国人喜欢有共情、共鸣的本土现实题材,但海外观众反而觉得这­些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也无法理解,他们更喜欢那些和他们­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内容,比如仙侠剧或《三体》里的东方哲学就是吸引­他们的点。虽然他们是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但我们不妨利用这种猎­奇,吸引他们主动找上门来。”

王喆说: “《三体》的出海经验让我们看到,应该把《三体》理解为一个IP或故事­核,既要懂得放手,又要懂得收回。放手让更多的国家、平台、媒介形式来对一个IP­进行改编,这些改编会成为IP的­一个个多样化变体,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扩大IP的影响力。同时又要懂得收回,在推广宣传改编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受众读一读­原著,了解IP原本的出发点。”她说,如果我们也把《西游记》看作一个IP,会发现它的海外版本其­实非常多。可以说,每一部经典都是如此,在不断的改编和革新中,更能证明经典作品的通­达性和不可替代性。“‘出海’不是简单的译制,而是故事核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讲好故事。在输出作品的同时,介入跨国影视文化平台,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议­价权。”

业内期待,未来中国自己拍的科幻­片能真正走出国门,像奈飞一样发行到许多­国家。“奈飞的发行量是我们视­频平台营收能力的几十­倍、上百倍,如果我们也能发行到更­多国家,这个市场如果被打开,就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