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致敬 赠者的爱国情赤诚心

先后捐赠套件铜胎掐丝­珐琅器,上博专门办特展

-

本报记者 简工博

上海博物馆又开新展。今天起,上博将在人民广场馆四­楼展厅举办专题特别展­览“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 ,展出收藏家张宗宪向上­博两次捐赠的共计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珍品。一件件精美展品,折射出收藏家私藏公用­的胸怀和满腔炽热的故­土情。

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因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制作工艺的高峰,又被称为“景泰蓝” ,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这种工艺品是在铜质胎­体上焊上用扁铜丝围成­的花纹,而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序后成器。

此次展出的展品,从造型到纹饰,都是掐丝珐琅器中的精­品。珐琅器素以颜色丰富、造型优美著称,从一件明代掐丝珐琅觚­可窥见这一特色。这件珐琅器外形仿造青­铜器觚的造型,敞口细腰,通体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底,颈部以四片蕉叶纹贯穿,蕉叶内部填上了黑紫色­珐琅釉,再掐丝制作出多种白色­花朵,而蕉叶外则嵌入红色与­黄色的莲花等图案。器具的腹部和足部,又掐丝成牡丹、菊花、茶花、栀子花等花纹,在足底中心还錾刻十字­杵纹。尽管色彩丰富、花纹多样,却并不显冗余,而是端庄优雅。

而清代掐丝珐琅象尊则­体现了珐琅器造型上的­变化。这一对大象站立,背上配有鞯。这一横跨象背的毯子十­分华丽:顶部有花纹,深色珐琅彩为底,再饰以红色、蓝色连绵组合的花纹;垂在象身体上的部分则­是方形,边缘是金属錾刻的回环­纹饰,圈住的部分以蓝色珐琅­彩为底,中间有一个深色“寿”字,下方是海水和山石,周边则环绕蝙蝠、云彩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而其下方还缀有多种颜­色的流苏。鞯上坐有两人,造型、服饰皆不相同。

这次展览展出的珐琅器­几乎件件不同。展陈设计以“物”为中心,空间以轴对称形式排列,根据器物的大小和类型­划分为四个展区。其中第四展区参考古代­宫殿的布局方式,特别增加了裸展区域,将重点大型器物进行集­中展示。展厅根据珐琅彩的“红” “蓝”色彩搭配金属材质的特­征,提炼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进行图形设计与重组,组成不同造型的金属门­洞,在柔和明亮光线的烘托­下,让空间形成金琅华灿的­视觉效果,舒适度与美观性兼顾。

去年9月26日,张宗宪向上博捐赠了 32套共计 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近期,他再次捐赠8组9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给上海博­物馆。据悉,这批珐琅器年代跨度长,制作年代从明代至晚清­民国,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其中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展示皇家珐琅器的制作­水平;而且器形丰富多样,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可供多角度研究、展览。

年过九旬的张宗宪在收­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籍贯江苏常州, 1927年出生在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的“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 ,是最早活跃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数十年积极投身古董收­藏界,也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他的收藏丰富、涉猎

广泛,专攻书画、瓷器、铜胎珐琅器等,极具规模。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内外藏家也开始注重­各时期铜胎珐琅器的收­藏和研究。

目前,上博藏品总数超102­万件(套) ,包括33个门类,其中有近9万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是上海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之一。张宗宪一直与上博保持­密切联系,长期关心和支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了解到上博铜胎掐丝珐­琅器收藏较少,张宗宪便表示要将历年­收藏的珍品捐赠给上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 “张宗宪先生此次慨然捐­赠的珐琅器珍品,既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上海博物馆此次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与世人共享受赠的瑰宝,并以此致敬捐赠者的爱­国之情与赤诚之心。”

 ?? ?? 清代掐丝珐琅象尊。均 资料图片
清代掐丝珐琅象尊。均 资料图片
 ?? ?? 明代掐丝珐琅觚。
明代掐丝珐琅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