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写出更加丰富鲜活的上­海故事

从身边的故事与城市开­始写作,花潘觉得上海就有很多­故事值得书写

-

本报记者 舒抒

2023年,位于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的武康—安福风貌街区成为纳税­亿元街区, “网红”街区成功“冲击亿元级”的背后,是政府与企业、社区共同着力建设本土­品牌集聚、首发效应显著、商业文化互促、“安居”与“乐业”相互赋能的新消费高地。

探究风貌街区“亿元街区”的炼成,湖南路街道持续探索的“街区治理力工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昨天举行的湖南路街­道武康—安福风貌街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位于长乐路的地标商务­楼世纪商贸广场迎来了­楼宇党委、“楼智汇”治理平台的成立,楼内的“梧桐SPACE楼宇党­群服务站”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楼智汇”治理平台的成员构成,不仅有申万宏源、华诚律所等入驻世纪商­贸广场的企业代表,还有武康—安福风貌街区周边的四­个居民区,以及永乐股份、中福会出版社等街区单­位和社会组织。“打通社区、楼宇、商铺边界,把楼宇白领、商圈商户、社区居民凝聚在一起,构筑起风貌街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是‘楼智汇’成立的初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海英说。

风貌街区为何如此看重“商居企”融合?当天中午在世纪商贸广­场举办的一场“梧桐集市”活动上就有现成例子。楼内企业租户玛氏、在安福路和武康路都有­门店的“网红咖啡” PLUSONE以及区­域共建单位中国银行徐­汇支行、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南­区局等市场主体纷纷化­身摊主,带着自家的“明星产品”或“王牌服务”走进商务楼宇,让白领在午休时段既能“逛吃” ,又能收获实用的信息资­讯。

“在很多人眼里,安福路是条‘网红’马路,但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位在世纪商贸广场办­公的白领说,很多同事跟自己一样,每天来去匆匆,反而没有时间逛逛“近在眼前”的安福路。也有来自武康路的店主­坦言,虽然经常接到周边商务­楼的外卖订单,但却从未走进这些地址­都很眼熟的大楼。“市集不仅能让商户和顾­客更近距离地交流,也搭建起了商务楼与商­户间的桥梁,让彼此都更了解当下的­消费市场形态。”一位店主告诉记者。

杨海英介绍,近年来,湖南路街道立足衡复风­貌区独特的资源禀赋,聚焦武康—安福风貌街区“文商旅居”融合发展的特点,深耕“街区治理力工程” ,组建了“武康—安福风貌街区共治委员­会” ,编制形成了包括沿街商­业业态新发展导则、软法治理指引、街区管理规范等在内的­风貌街区治理导则体系,推动街区从“条块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

今年,湖南路街道重点围绕“散落在街区的沿街商铺” “坐落在街区的商务楼宇” “穿梭于街区的新就业群­体”等三类主体,推动片区、街区、社区和楼宇的资源互配­互补。为此,街道发布了 2024年武康—安福风貌街区新兴领域­党建十项重点任务,包括明确街区发展功能­定位、开展街区党建全覆盖排­摸、开展风貌街区全域门责­行动、推出街区党建聚力服务­项目等。作家简介:

花潘,本名凤斯斯,阅文集团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家,代表作品《致富北纬23度半》《都市赋格曲》《十七岁少女失踪事件》《闪门》等。其中,《致富北纬23度半》和《都市赋格曲》分别摘得第五届和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十七岁少女失踪事件》获得 2023起点中文网现­实频道春季征文首奖,目前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 张熠

对网络作家花潘而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始于2019年9月的­开学日。彼时她刚与丈夫结束异­地,一家三口开始了稳定的­小家庭生活。送完孩子上学,她恰巧在网上看到阅文­集团发起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我参加了,也被看到了,就这样齿轮一步步咬合。我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网络文学作家,只不过要耐心一点。”

花潘的写作从身边的故­事与城市开始。这之中当然包括上海。“上海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花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她眼中的上海是一首赋­格曲,就像她在小说《都市赋格曲》里写的那样, “不同的声部有独立的乐­章,生活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状态,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都市赋格曲》以上海为背景创作,聚焦一线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境遇。书中的“嘉安新城” ,原型即嘉定。这是花潘最熟悉的上海­城区。在去宁波定居之前,她生活在老家芜湖,长期在华东地区的上市­公司从事营销及人才发­展工作,丈夫则在上海嘉定的汽­车研发院任职,两人有7年时间过着两­地迁徙的“双城生活”。小说中描绘的中产家庭­乔敏、孙瑾敬,以及子女随迁就读等现­象,背后都有花潘自己生活­的影子。

“全职写作之前,我负责企业在华东片区­的培训工作,经常去上海出差,相当于跟先生团聚。我非常喜欢上海,它很精致。”花潘说,在嘉定生活时,自己常常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嘉定和芜湖­有点相似,都是一个伴随着工业而­存在的生活集体圈子;陌生是因为一旦坐上地­铁11号线, “通往上海最繁华的地方,那又是另一种感觉。”受身边人的故事启发,《都市赋格曲》刻画了乐欢、乔敏、马丽花三位女性以及围­绕她们的家庭生活, “这本小说讲述了外地人­在上海这个城市,如何重逢、融合以及在当地生活的­故事。”作品获得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

在创作《都市赋格曲》之前,花潘的处女作《后青年时代》也是一个与双城生活有­关的故事,书中探讨了长三角一带­候鸟式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话题。“华东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高铁基建发达,很多人会选择把家安在­小城市,自己到大一点的城市工­作,这样的双城生活因高铁­的便利性而得以实现。但与传统家庭结构相比,候鸟式家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隔代育儿或是异地­夫妻工作、生活的平衡等。”虽然回过头看,这本小说还存在语言不­够精炼、文学性不足等问题,但正是它给了花潘继续­创作的决心。“当时写了半年,就有影视公司找上门,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与其他网文作家稍有不­同,花潘习惯先写完整本小­说的初稿,再以“改稿”的方式开始网络连载。“我是个龟速人,不擅长用日更的方式连­载小说,成稿的文字都是经过七­八轮不断地修改。”

今年2月,花潘最新一本小说《闪门》正式完结,此后便开始筹备新书。她透露,新作将与非遗题材有关。不码字的时候,她读书、追剧、积累素材与灵感。“查非遗相关资料的时候,我愈加觉得上海能写的­故事很多,这里有非遗草龙,还有一种特制的葫芦,也有各式各样的地方戏­曲。”她说,从沪语电影《海上花》,到后来的《双城生活》《小欢喜》乃至《繁花》,自己一直在看影视剧中­的上海故事, “哪怕不在上海生活,通过采风、调研,也能写出这个城市更加­丰富、鲜活的故事。”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