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学戏,就要勤学苦练、坚定信念

-

今天我作为上海市戏曲­学校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今年是我的母校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昆大班”从艺70周年。

1954年3月1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正式开学,一共有60个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当年的下半年又招收了­越剧演员训练班。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3月,在昆曲班和越剧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建制的­上海市戏曲学校。至1956年,学校又增设了京剧、沪剧、淮剧、评弹等专业。所以,上海市戏曲学校的历史­要从1954年3月算­起,今年正好是70周年。

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 1954年我们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成立,比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要早了整整两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文化­部和上海市有关领导的­远见卓识。

上海市戏曲学校的“昆大班”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接班人,加上之后的“京大班”、越剧班、沪剧班、淮剧班、评弹班等,戏曲人才70辈出,对上海戏曲乃至中国戏­曲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京、昆这两个剧种,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无论是演员还是音乐、舞美等,绝大部分人才都是上海­市戏曲学校培养的。

那么,上海市戏曲学校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呢?我认为,上海市戏曲学校一直有­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其核心就是勤学苦练、前赴后继、守正创新、不断前进。

今天,我特别想念、感激我的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长俞振飞­大师,首先提出京昆不分家,并且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还有周玑璋、言慧珠两位副校长和“传”字辈的老师们。老师们一直谆谆教导我­们,学戏的关键是勤学苦练,尤其是传统戏曲,怕苦、怕累成不了才。“梅花香自苦寒来” ,戏曲艺术是用汗水、泪水浇灌而绽放的花朵。老师们还时常教育我们,学戏就要专心一致,不能三心二意,要经受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坚定为戏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勤学苦练,坚定信念,是我们每一个戏曲演员­需要终生牢记的。

今天,我们进入了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京、昆、越、沪、淮、评弹等各剧种的发展,无不带着海派特色— —既立足传统,又具有开放、融合、创新的品质。上海市戏曲学校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培养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特色、符合上海人民需要的戏­曲人才。薪火相传,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贡­献力量。

我认为,对当代

京剧来说,传播与传

承同样重要。登台演

戏毋庸置疑是我的本

分,而传播京剧也是

我的分内之职。

我 1992年入校

学艺,至今已有30余

年,见证了京剧事业

的变迁沉浮。我对经

典的传承有着信仰般

的执念。从曾经排斥、

抵触新事物,到后来

主动学习、拥抱互联

网,我就是千千万万

传统艺术从业者被时

代浪潮推着前行的一

个缩影。

为了传播京剧,

我尝试过很多方式,

最早是办讲座,后来

借助各种平台参加综

艺节目,面向更多的

观众去传播京剧,也

尝试着自己做京剧综

艺等等。同时,我和团队也持续不断地­以短视频、漫画、图文、出版物等形式进行传播。有人质疑说,用如此娱乐的形式来传­播一门古朴典雅的艺术,是对京剧的不尊重。其实,京剧本来就是从大众的­生活中走来的,娱乐不是妥协,恰是回归。

戏曲艺术永远需要新的­观众,必须打破各种壁垒,让大众对它不再陌生,这样才会亲近、爱上它。所以,不遗余力地以最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来传播,是戏曲艺术在当代化历­程中的不变命题。

如今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获得流量的方式有很多,也充满着未知,可能一场直播、一条视频在顷刻之间就­能达到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热度。但是,这对于传统戏曲、对于京剧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流量来去匆匆,在走马灯般划过眼前的­视频中,让观众为京剧作一次短­暂的驻留是容易的,而要博得长久的关注,需要旷日持久地坚持以­及持续不断地打磨内容,修炼基本功。

京剧自草创至今已有 200年的历史,流转的光阴将京剧打磨­成无一不精巧、无一不讲究的成熟的舞­台艺术。正因为京剧圆满地包容­着历史尘烟、时代风华,表演、服饰、化妆等台上的任何细节,背后都有大文章,只要稍加设计,便能做出一条条方便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视频内­容。这当然是京剧,可又不全是京剧。

我们常说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综合不是局部碎片的叠­加,它更像是一块块琉璃拼­成的窗,共同折射着太阳的光。京剧足够美好,可以从任何角度走近它、触摸它。身为专业的京剧从业者,我们应当引导观众感知、领略京剧的全貌。那么,去哪里领略呢?我想最好是在剧场里、在舞台上,让观众感受京剧表演的­精彩。而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来迎接新的观众,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 ??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
周年“海派戏曲高峰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建校 周年“海派戏曲高峰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 ?? 蔡正仁
蔡正仁
 ?? ?? 王珮瑜
王珮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