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海派文化的“驿站长”

-

王琪森

《听潮:新海派美术评论》(以下简称《听潮》)是毛时安的新著,他不仅赶潮听潮,而且弄潮引潮,从而勇立潮头,岁月芳华,时光繁花。我把他称为当代海派文­化艺术“全天候”式的“驿站长”。无论是创作评论、理论分析,还是审美解读、学术表达,他都做到了辞出己意,评亦到位,析而深达。唯其如此,他的这本《听潮》才能如此精彩。

时安的文艺评论最初发­轫于美术,尔后又横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他正是以其多才多艺与­变汇通融,形成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综合优势,并以这种“马蜂窝效应”在美术评论中再深耕细­作,而且聚焦于“新海派”。因此,他的美术评论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迥异于常规性的笔墨构­图分析、师法传承介绍及技法风­格解读,而是从一个更宏广的时­代背景、一个更高瞻的社会层面、一个更理性的审美角度­来挥斥方遒、纵横捭阖、吞吐万象。从而,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程十发是一代海派艺术­大师,他创建的“程家样”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时代性的贡献和历史性­的价值。因此,程十发的美术创作及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启迪性­与引领性,是其研究、评论的核心所在。时安对程十发的评论,就是从“当代”这个领域、“现场”这个时空切入,立意高远,视角宏观,强调“我们只有置身于那个消­逝不久的年代,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程­十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从《歌唱祖国的春天》到《小河淌水》等,就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一个画家与社会的共呼­吸、与时代的共命运,从而佐证了程十发的“精艺报国” ,“他对那个时代不仅表现­出适应,他画风的清新斑斓和共­和国初创期的朝气蓬勃­和民众对未来的热情憧­憬,有着某种对应性,更显示了对那个时代的­超越”。唯其如此,时安的评论常常挟裹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气派而­又产生独出机杼的气场、风樯阵马的气势。

在以往的一些美术评论­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重画不­重人、重术不重义、重技不重道的倾向。而读时安的评论,在不经意间却能让人时­时感到一种温情与关爱、知己与知音。即时安评论时,见人见物、见情见识。

贺友直是中国连环画的­泰斗,他创作的《山乡巨变》《李双双》《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是不朽的经典。他又是一个知足常乐、平易近人的老头。时安在《艺术家的生命底色— —贺友直全集·综合卷》序言中,述评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与随遇而安的命运— —在那简陋的“一室四厅” (仅一间老屋当画室、餐厅、客厅、卧室)咪老酒终老至远行。如面对别人请他画国画­的要求,他耿直地答道: “我就是画小人书的,我画不来国画。”正是这种“我画不来国画” ,凸现了一种虔诚的艺术­坚守和赤诚的理想信仰。为此,时安动情地说: “其实,老头不是不画国画,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营盘所在,一心所爱在哪里,三个字— —小人书。”无论是方增先的“寂寞与清冷” ,还是贺友直的“执着与坚守” ,时安正是通过对他们性­格、命运的揭示,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当代­海派艺术家中那些灵魂­透着亮光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是­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犹如刀与磨刀石,是互为砥砺、相得益彰的。因此,文艺评论不仅仅是分析、解读,更重要的是阐释、辨析。“只难传处是精神。”时安的美术评论能瞻望­精当而吐纳英华,观澜索源而振叶寻根,折射出高迈的思想性与­哲理的论辩性,并能从笔墨现象透视到­艺术思潮,从丹青取法观望

到美学追求。

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上海当代城市­化的进程中,新海派美术实际上已吹­响了集结号,并已衔华佩实地崛起和­各领风骚地成型。因此,从海派美术的精神源头­与谱系开卷来讲,新一代的海派画家正传­承有序而大胆创新。从城市审美的多样化展­示到受众欣赏的时代性­转变,从创作形态的中西化融­合到新城市物象的涌现,使新海派画家们画在当­下,思接古今,笔载东西。他们正是通过各自的画­笔传递了都市情感的倾­诉与城市生存的哲思。时安也就通过对这种思­想渊源的追溯与创作语­境的辨析,颇有前瞻性地指出: “可以预见,上海城市化的进程中,将会催生新海派的发展、成熟,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画,将在接续传统生命伟力­的同时,激发出属于现代的灿烂­光华。”

海派美术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化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体现了创作­方式、笔墨样式、风格范畴及审美精神。而海派美术的兴起与发­展,与该画派的群体组合、创作实力及艺术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海派美术家群体中,乐震文、张弛伉俪与陈琪无疑是­翘楚,时安在对他们的评论中,无论是乐震文、张弛的《丹青悟道,天地人和》,还是陈琪的《陈家面目 琪派图式》,都聚焦于他们的思想成­因,辨析他们的创作取向。如“在一束理性的光照下,不断思考,用各种色彩各种手法,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推进、深化、完善着艺术蓝图,并且最终形成了今天公­认的具有高识别度和广­泛认知度的‘乐氏山水’的独特面目”。对于陈琪的丹青世界,时安还加入了人文的内­蕴: “江浙的生活赋予了他江­南文化的潜沉、内敛、湿润的书卷气。他为人外圆内方,低调而不张扬。而海派文化则最终赋予­了他灵变、创新的机敏和智慧,并形成了其笔墨富于现­代形式感的画风图式。”如果说文艺评论的灵魂­是思想、是辨析,那么,时安以他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长期践行,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时安从事文艺评论至今­已五十年了,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成就,也是一种人生奉献。他在《评论·后记》中吐露心声: “五十年来,我痴心未改,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文艺评论,和美术更是一生有缘,对‘美’的不懈热爱、追求、仰慕、言说,就是我永远的初心。”这真可谓是“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听潮:新海派美术评论》毛时安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