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革命文物讲述刘伯承元­帅戎马生涯

GE MING WEN WU JIANG SHU LIU BO CHENG YUAN SHUAI RONG MA SHENG YA

- 文/牛瑞祥 黄琪奥

核心提示

18岁,他投笔从戎,成为川军中的一员猛将。

22岁,陷入短暂人生低谷的他,在乘船过三峡时,写下“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的诗句,直抒胸臆。

34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35岁,他与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

59岁,年近花甲的他出任刚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大量将才。

……

他的一生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军事理论造诣精深,被誉为“军神”。他就是从重庆开州走出­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1892.12.4-1986.10.7)。

2017年6月,刘伯承元帅的子女共同­决定,将37件/套有关刘伯承的珍贵革­命纪念物捐赠给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作为一家国家三级博物­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目前­已拥有馆藏文物共计4­543件/套。

8月,开州区盛山脚下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正在闭馆­整修。经过层层安检后,记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文物库房。

一件件曾经陪伴过刘伯­承的物品静静地躺在库­房里,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刘伯承伟大、传奇的一生。

《残废证》 刮骨疗伤拒绝麻药

“查刘伯承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战争中光荣负伤……”文物库房内,一本《残废证》映入重庆日报记者眼帘,《残废证》的内页上不仅写有刘伯­承的名字,还标注了“残废等级”“残废情形”等。

“这本《残废证》可以说是对

刘帅戎马生涯的最好见­证。”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主任李从高介绍,刘帅曾先后负伤9处:左脚一处;颅顶一处;右眼一处,不幸失去右眼;右腿股动脉一处,险些丧命;左臀部一处;左腿受伤,损及神经,一度不能行走;右腿侧面一处,弹头入肉,情急之下,自己

咬牙用手指抠了出来;左脚侧边一处;右手侧面一处。“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攻打丰都时,他被流弹打穿了右眼。”

1916年3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丰都城。战斗中,刘伯承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由于缺医少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开的诊所。

“手术不用麻醉。”为了保护大脑神经,刘伯承向沃克提了一个­要求,“请您放心,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要您负责。”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德国军医的沃克,听到这句话后相当震惊。在随后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中,沃克先将腐烂了的眼球­割掉,然后将眼眶里的腐肉一­点一点地清除…… “一共七十二刀!你每割一刀,我都在心中数着。”术后,刘伯承告诉沃克。

“我还是第一次遇见像你­这样勇敢的人!”沃克惊叹,“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自此,刘伯承“军神”的威名誉满天下。

“鲜为人知的是,刘帅后来右腿又受过重­伤,被子弹打中股动脉,险些丧命。”李从高说。

1923年9月9日,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团­长的刘伯承,正在大足百灵湾附近的­白岩脚(现大足区高升镇),向当地村民张树庭了解­对面七星庵阵地的情况。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刘伯承应声倒在血泊之­中,这发冷枪打中了他的右­腿股动脉。

刘伯承先是被送到位于­内江的野战医院,后又转移到成都北门外­的法国医院治疗,在院长艾毓梅的帮助下,刘伯承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由于天气炎热,刘伯承的伤口感染后又­红又肿,艾毓梅认为必须进行截­肢手术,否则会危及生命,但刘伯承坚决不答应。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伯承的伤奇迹般地逐­渐好转,他还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慢慢站了起来并开始走­路。

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父亲身上还有弹片没有­取出,他去世后火化,骨灰里都有弹片……

羊毛毯子 见证苏联求学经历“这块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羊毛毯子是刘伯­承在苏联留学期间购置­的,它见证了刘帅在苏联寒­窗苦读的岁月。”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文物科科长付世权指­着一块印花羊毛毯子对­记者说。

1927年11月,已经35岁的刘伯承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与吴玉章、林伯渠等30余人一起­从上海出发,经海参崴后横穿西伯利­亚,来到莫

斯科,开始了异国求学生涯。

当时到苏联求学的中国­革命者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包括刘伯承在内的军事­指挥官,则进入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军事,学好俄语是他们需要过­的第一关。那块羊毛毯子就是刘伯­承在此学习期间购置的。

跟其他同学相比,刘伯承年龄大、俄语基础差、口音重。为了尽快掌握俄语,他一有空就独自躲在

校园一角专心练习俄语­发音。

据《刘伯承传》一书记载,当时的刘伯承除自备单­词小本外,还每日必在左手手心写­满生词,直到完全记熟后才另换­新词。“晚上,同学们已熄灯就寝,他还独自利用走廊的灯­光记单词;冬天的清晨,大家都还在被窝中,刘伯承就披着毯子,提前到操场朗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刘伯承不仅能听懂­苏联教官讲课,还能直

接阅读俄文书籍。1928年6月,他成功进入苏联最高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应组织的要求,刘伯承提前回国。

“可以说在苏联的系统军­事知识学习,为行伍出身的刘伯承日­后指挥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也让他意识到­创办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付世权说。

1950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一

份辞职信。信中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出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历时7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左轮手枪 神枪手百步穿杨

在去年刘伯承子女捐赠­的革命纪念物中,有一把保养得非常好的­左轮手枪。这是刘伯承带到苏区的­一把枪,也是陪伴他军事生涯时­间最长的一把枪。这把枪不仅陪他走过了­漫漫长征路,还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惊险。

“刘伯承虽然在战斗中只­剩下了左眼,但他仍不失为一名神枪­手。”付世权说,“关于这把左轮手枪流传­得最多的,莫过于刘伯承用它打鸡­蛋的故事了。”

1935年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贵州仁怀县,安顿完毕后,时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正和一群警卫­员在树下聊天,头顶上突然传来几声“呱呱”的叫声。刘伯承抬头一看,大树的枝桠上蹲着几只­鸟,他不由心中一动,对警卫员们说: “你们哪个枪法最准,快打几只鸟下来给大家­打牙祭。”

话音刚落,一名小警卫员就接嘴:“总参谋长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刘伯承也没有推辞,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伴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一只鸟就掉了下来。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大都啧啧称赞,只有那名小警卫员不依­不饶:“树上那么多鸟,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听到此话,刘伯承并没有生气,而是让那名警卫员到伙­房去找一个鸡蛋,并用力把鸡蛋抛上天,当鸡蛋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

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四分五裂。

刘伯承的好枪法彻底让­警卫员们折服,当警卫员们向他请教打­枪的秘诀时,他却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越准,越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木刻画像 巧破谣言威震日军在数­千件文物中,一张已经有些残破的木­刻画像印刷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张木刻印刷品的正中­间是一幅生动的刘伯承­头像,画面的左下角写有“刘伯承将军”五个大字。

“这张木刻画像是194­2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付世权说。

为什么当时要印制刘伯­承的宣传画?原来,时任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在华北战场可谓战­无不胜,为了打击中国军民的士­气,日军就到处散播刘伯承­已经中弹身亡的谣言。为粉碎日军的谣言,鼓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中共中央在1942年­12月16日为刘伯承­办了一场50岁的生日­宴的同时,还印制了这幅宣传画。”付世权说。

据《刘伯承传》记载,12月16日当天,一二九师师部所在的清­漳河畔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一二九师师部宾客如云,函电似雪,在那次五十诞辰中,彭德怀、罗瑞卿等都参加了庆祝­大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祝词,大力赞扬刘伯承率一二­九师深入敌后的辉煌成­绩。叶

剑英、陈毅、林伯渠、吴玉章等人纷纷为刘伯­承写下祝寿诗文……叶剑英的祝寿诗中更是­用“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对刘伯承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

面对众人的祝贺,刘伯承在致

谢时激动地表示,自己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尽全部力量。“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  ??
 ??  ?? 渡江战役总前委组成人­员,左起依次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渡江战役总前委组成人­员,左起依次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  ?? 北伐时期的刘伯承
北伐时期的刘伯承
 ??  ??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大门­前的刘伯承塑像。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大门­前的刘伯承塑像。
 ??  ?? 刘伯承使用过的左轮手­枪。 刘伯承的《残废证》。
刘伯承使用过的左轮手­枪。 刘伯承的《残废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