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棉衣陈旧结了块“改造”一番继续穿 朱德唯一孙女朱新华回­忆爷爷的节俭与朴素

MIAN YI CHEN JIU JIE LIAO KUAI “GAI ZAO ” YI FAN JI XU CHUAN ZHU DE WEI YI SUN NV ZHU XIN HUA HUI YI YE YE DE JIE JIAN YU PU SU

- 文/危春勇

朱德总司令的亲属见过­几位,但都因各种原因没能采­访。2017年夏,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南昌起­义90周年的活动中,我终于有机会采访到了­朱总司令的孙女朱新华,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访谈中,朱新华深情地向我回忆­起自己在爷爷身边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还有爷爷一直以来勤劳­节俭朴素、始终保持劳动者本色的­故事。听了她的讲述,一位革命的老英雄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显、德高不自私的崇高形象­赫然在眼前。

爷爷爱读书并教我如何­掌握学习要领

朱新华是朱德长子朱琦­与妻子赵力平的女儿,朱和平将军的妹妹,也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孙­女。熟悉的朋友都说,从外形上看,新华是朱德后人中最像­爷爷的一位。朱新华今年64岁,退休前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系主任医生。

朱新华有幸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特别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她独自陪伴老人家在广­东从化度过了一段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了流血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更加紧张。在党的九大上,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备战成为了当时的重点­工作。

10月18日,林彪向全军发布了准备­打仗的“第一个号令”,全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10月20日,出于安全考虑,周恩来向在京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决定把他们分别疏散到­外地。一周后,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便匆­忙地离开了北京前往广­东从化。

当时朱新华的大哥朱援­朝已在1968年当兵­去了外地,二哥朱和平也在北京一­钢厂当工人,只有她初中毕业尚未分­配,又没到上山下乡的年龄。于是父母亲商量后,决定让她去广东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就这样,朱新华来到了二老身边。

朱老总夫妇当时住在松­园七号,朱新华来到从化后,便成为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唯一的亲人,自然也给两位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活力。她说,爷爷在任何环境中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每天坚持看书学习,读报读文件,关心国家大事,并鼓励家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在那些日子,读书读报是新华每天必­须的主要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爷爷教她如何掌握学习­要领,叮嘱她读到书中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反复学习,并做好笔记,边学习边讨论,直至融会贯通。

“爷爷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朱新华说,《共产党宣言》《实践论》是爷爷经常读的两本书,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们。每次读完还要签上读书­的日期,书中到处可见爷爷标注­的眉批。1976年5月21日,就在爷爷去世前一个多­月,爷爷还专程到成仿吾家­中,和他共同探讨有关《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问题。爷爷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

爷爷要求我们接好为人­民服务的班

在从化,朱新华每天除了学习以­外,还要陪同爷爷奶奶一起­散步。爷爷一向对亲属要求严­格,他规定新华平时要和工­作人员一样参加劳动,打扫卫生,到大食堂去吃饭。

1970年,只有16岁的朱新华入­伍,离开从化来到了广州军­区后勤21分部,在广东兴宁179医院­接受新兵训练。在训练中接触到许多脏­活累活,包括挑担子,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新华被分配到广州部队­医院当

卫生员。当时的工作需要她给一­些病人端屎倒尿,这让年轻的新华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她提笔给爷爷写了封信,想利用关系调动一下工­作。但爷爷没有答应,在回信中鼓励她工作要­从最基层做起,才能好好锻炼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朱新华说,这种事在他们这个大家­庭里再普通不过,没有一个人因此有过怨­言,自己也能理解,一会儿就想通了。

广州离从化比较近,新华每次从部队回到家­中看望两位老人时,

都要向爷爷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爷爷对她的进步给予肯­定,并教导她要克服骄、娇二气,向劳动人民学习,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后来爷爷还给新华的父­母寄去了一封信。在信中,爷爷除对儿子儿媳在大­风大浪中没有迷失方向­的现实表现感到高兴外,还给了几个孙辈以诸多­鼓励和教导。他对孙女新华入伍以来­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并能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表现给予肯­定;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紧跟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努力继续­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是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是封建王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你们决不可以因为有我­的关系而有任何特殊。”爷爷教育并提醒家人与­孙辈的话,朱新华一直铭记在心。

几十年来,朱新华一直从事医疗工­作,在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担任主任多年,为人谦和,工作勤勉。干休所承担着一百多名­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各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干休所前列,两次获全军先进干休所­卫生所荣誉称号。2005年,朱新华个人还荣立三等­功一次。

爷爷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作为三军总司令­的朱德,带兵打仗雷霆万钧,指挥千军万马叱咤风云,为革命为人民立下了卓­越功

勋,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新华说,其实,爷爷对劳动人民非常有­感情,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井冈山斗争时期,身为红军军长的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带头穿双草鞋,戴个斗笠,与战士们一道,挑着两箩共一百多斤粮­食翻山越岭上井冈;长征时期,为了避免红军战士误食­野菜中毒,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带领炊事员、警卫员和藏族同胞等,实地采集回来几十种野­菜标本,请医生化验,并在部队举办的“野菜展览会”上,亲自拿着标本给大家讲­解如何识别……朱新华说,爷爷和奶奶都是从山乡­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农作物的特性十分了­解,爷爷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劳动,一年四季有些什么作物­又是怎么长出来的清清­楚楚,称得上是农业生产上的­行家里手。

战争年代的延安,缺衣少粮,物质匮乏,西北的土地干旱贫瘠,大部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毛主席特意把朱老总找­来,要他去山坡上选地。爷爷听说南泥湾是个可­以开发生产的好地方,就带上秘书、参谋等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去实地踏勘。他们带上两把铲子,从这个山坡转到哪个山­坡,把南泥湾、临镇、牛式镇一带全跑到了。每到一地就用铲子挖下­土,抓在手里看一看、揉一揉,就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种­菜,哪些地方适合种粮。南泥湾这块“陕北的好江南”,就是这样

经爷爷他们一行人翻山­越岭、“踏破铁鞋”勘探出来的。在随后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爷爷除了组织部队开荒­生产外,还有块“自留地”亲自耕种。

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朱新华说,爷爷一再要求我们要靠­劳动换来果实,养成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好习惯,不能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爷爷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孙辈们,在中南海住所空地上开­垦出来一片菜园,种上瓜果蔬菜还有杂粮­等,像茄子、白菜、辣椒、玉米这些都种过。爷爷很会用地,中间种些什么,边上种些什么,一清二楚,从翻地、播种,到锄草、浇水、掏粪、施肥,他和奶奶也一一给我们­以指导。后来爷爷奶奶搬到了万­寿路新六所居住,也是如此。

种植果蔬除了解决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食用­外,更主要的还是

锻炼孩子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朱新华说,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上­学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给菜园浇水、锄草、施肥。这种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使我们后来对参加劳动,吃苦受累,感到很自然,根本不觉得什么。

爷爷棉衣旧的结了块, “改造”一番继续穿“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这是朱德元帅生前写下­的诗。朱新华和爷爷奶奶生活­那么多年,对两位老

人节俭的家风感同身受。他们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吃穿用一点不讲究,工资几乎全都花在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上。爷爷自1955年授元­帅军衔以来,从没拿过元帅军衔的较­高工资,只拿行政级别工资;平时节衣缩食,从工资中积攒了两万多­元存款,最后也全部交了党费。

朱新华说,爷爷的饮食也很简单,粗茶淡饭,中餐、晚餐都是一碗米饭加三­菜一汤,同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两­样,全家大人小孩都围坐在­大桌上吃饭,不分等级,唯一有区别的就是爷爷­有糖尿病,饮食要定量并受“监管”,不能吃甜的。爷爷喜欢吃四川泡菜和­回锅肉,但医生对他的饮食控制­的很严格,每顿基本上都是保健菜,有次上了回锅肉,爷爷想解下馋,也只能吃两块。

爷爷强调艰苦朴素,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摆谱比阔气。他用过的被子、褥子、床单,内衣、内裤、睡衣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厚­厚的补丁,有的甚至补丁上面还摞­着补丁。他很少给自己添置新衣,两套好点的衣服都是参­加外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他常说“坐在家里要穿得那么好­干啥?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他还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养成俭朴的习惯,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现在过上

好日子,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不能贪功居功、贪图享乐。”

新华的妈妈赵力平是缝­缝补补的一把好手,家里所有缝补、编织和洗晒的活等,全靠她张罗。因为家里有这样一个“能工巧匠”,所以爷爷更是不轻易“弃旧换新”。朱新华记得,有一年国庆节放假,爸爸妈妈从工作的天津­回来看望爷爷奶奶。考虑到冬天要来临,妈妈就把爷爷穿的棉衣­找出来备置好,哪知当把棉衣找出来后,发现因穿着时间太久,棉衣已旧得的不行

了,里面的棉花也板结发硬,穿在身上既不舒适美观,也不保暖,于是妈妈就说这棉衣太­难看了,还是买一套新的吧。深知爷爷习惯的奶奶说,还是要问下你爹爹,如果他不同意就不能换­新的。果然如奶奶所料,爷爷就是坚持要穿旧的­不买新的,他要儿媳把棉衣改一改、理一理,自己继续穿。

没有办法,新华妈妈只得按照老人­的意见办。好在新华妈妈有一手会­续棉的绝活。她把这套旧的棉衣棉裤­拆开,将里面陈旧结块的棉

花,一一撕解摊开,再补充一些新棉进去,就这样捣腾了好久,才把旧袄“改造”成了“新”服。因不知下回哪天再回京,冬天已临近不能再等了,所以她就想这次一次性

把棉衣改好,结果那天弄得很晚,一做完活就赶紧出门坐­公交车去火车站,差一点没赶上回天津的­车次。

爷爷去世后找不到一套­像样的衣服穿上对于儿­媳赵力平的针线和缝补­手艺,爷爷奶奶都特别佩服,常夸她是勤俭持家的好­帮手。而爷爷身边工作人员对­她也是很欣赏。面对朱老总使用的破旧­衣物要继续用,而他们自己又束手无策­修补时,一听说赵力平回来了就­特别高兴,说

“老赵来了,这下有办法了!” 1976年7月6日,爷爷去世后,家人想找件像样点的衣­服为老人送行,翻遍了箱子也没找到合­适的衣服,最后外套还是穿上了他­生前会

见外宾时常穿的衣服,衬衣实在找不到什么好­的了,就把一件打了补丁的给­他穿上。奶奶当时含着眼泪说,老总啊,实在对不起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像样­的衣服,只有让你穿着这打了补­丁的衣服去了。朱新华说,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新衣服也不是买不起,他们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不能铺张浪费,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江西是爷爷朱德战斗和­生活过多年的地方,也是奶奶康克清的家乡。井冈山、南昌、赣南和万安这些地方,朱新华都不止一次去过。

她说,自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多年,当时并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那样“苦”自己,不完全了解并理解爷爷­奶奶等前辈们的思想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看了、听了许多有关爷爷的书­籍与故事,走访爷爷奶奶生前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再联系过去的生活经历,才开始逐渐地了解爷爷,慢慢地读懂爷爷,真正地认识爷爷。

算起来,爷爷朱德已经逝去40­多年了。每年爷爷的诞辰日、逝世日还有清明节,朱新华都会和家人一道­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去祭奠爷爷,敬献花篮。新华觉得爷爷他老人家­一直没有离开,依然用他那慈祥平和的­目光看着自己,用他那淳厚低沉的四川­话叮嘱着自己……

 ??  ??
 ??  ?? 朱新华与爷爷朱德在从­化
朱新华与爷爷朱德在从­化
 ??  ??
 ??  ?? 朱新华在江西安远县天­心镇爷爷曾经住过的房­舍前
朱新华在江西安远县天­心镇爷爷曾经住过的房­舍前
 ??  ?? 朱新华率八一征程寻访­团登上了井冈山黄洋界
朱新华率八一征程寻访­团登上了井冈山黄洋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