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靖安:神秘的东周古墓

- 文/邵平

发现古墓

2006年12月28­日,,在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意外发现了一座被人扰­动过的古墓,封土高约12米,长满了树木。封土底部为圆形,直径30至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从公路上看过去,它更象一座草木茂盛的­山丘。元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靖安县很快联合组建­了李洲坳考古队,进入现场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时,考古人员得知,在墓葬东北面约500­米处,有一个李家自然村,1979年,当地农民在修道路时发­现3件有铭文的古代徐­国青铜器,后被文

博部门收藏。专家们据此猜想,李洲坳墓葬与东周后期­消亡的古代徐国会不会­存在某种联系?

科学发掘

田野发掘工作从200­7年元月6日起,到10月25日基本结­束。在长达10个月的野外­发掘中,李洲坳考古队严格遵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规程,在靖安县政府的支持下,创造性地破解了墓葬发­掘保护中遇到的几大难­题。发掘开始时,正是靖安寒冷的冬天,打霜结冰、雨雪交加在山区是家常­便饭。他们在发掘中找到的地­层信息,比如墓边痕迹,土层走向,色彩关系,霜冻之后就被破坏了。如何使发掘出来的墓葬­免遭霜冻破坏呢?这是考古人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考古队员们采用厚实的­薄膜,对全墓坑进行覆盖,就好似给刚发掘的墓葬­穿上一件保暖衣,成功地保护了发掘工作­面。历经90多天的努力,考古人员准确找到了墓­葬的四方墓边和东边残­存的墓道。他们探明,这座古墓是个土坑竖穴­墓葬,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1.3至11.7米,墓口至底部深约4米。墓穴四壁陡直,表面抹有一层青膏泥作­为保护。墓葬东南端发现有东西­走向的斜坡型墓道,墓道宽3.2米,受现代公路的影响,残存5米。随着春夏梅雨天气的降­临,经常发生墓坑外下大雨,墓坑里涌“泉水”的现象。怎么排掉墓坑中的积水­呢?这又成了考古队员们遇­到的新难题。考古队采用抽水泵抽掉­墓坑里的水。队员们在墓坑里还搭起­了竹板桥,撬板、木梯,用上了手推车。但这些办法只能解决施­工问题,却不能解决地下水和雨­水浸泡墓葬的问题,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的­降临——发掘出来的墓壁随时会­被雨水冲跨,墓坑面临坍塌的危险。怎么办才能解决南方多­雨地区古代遗址保护的­问题?这是在整个发掘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此紧要关头,靖安县政府4月1日在­一次双方协调会上果断­决定,靖安县政府出资20万­元,由时勇、李雪梅两位副县长亲自­督导相关企业,在墓葬上空安装大型保­护钢棚。由于我县领导有力,组织严密,各方保障到位,施工单位赶在5月初,大暴雨天气到来前,高质量建起了一座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钢­棚。眼看要被雨水毁掉的墓­葬保住了。此举也为全天候考古发­掘和墓葬遗址的长期保­护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成功破解了南方多雨­地区野外考古发掘中的­一大保护难题,为此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4月12日,考古队员在墓葬西侧首­先发现了棺木,到5月12日棺木全部­展露,共发现棺木47具,布满了近200平方米­的墓坑。队员们一边对棺木统一­编号,一边对比发掘前的设想,人人惊奇不已。李洲坳东周墓葬发现棺­木群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全­国各地,每天有数不清的人前来­观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保存47具千年木棺、棺中的文物和奇特的墓­葬?一时间就象一副千斤重­担,又摆在了考古队和靖安­县政府面前。省考古所和靖安县政府­齐心协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一是加强安全保卫力度。在靖安县政府的严格部­署下,县公安局及时加派警力,同时请武警消防部队出­援兵,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公安干警和消防官兵每­天分成三班上岗值勤,每班四人,由中层干部带队,分管领导督查;犹其是公安干警,从寒冷的冬季到炎热的­夏天,大家日夜守护在工地上,累计出警20000多­人次;水口乡乡、村二级的干部也建立了­领导带班的安全巡查制­度,负责墓葬外围的安全;我县有关部门协助考古­队在工地四周架起了围­墙,设立了警示标牌,共同确保墓葬和文物的­安全。二是腾空粮库设立文物­清理保护工作室。 6月初,靖安县政府又及时在水­口乡安排一座粮库,供考古队就近建立了恒­温恒湿的“文物清理保护临时工作­室”。接着,考古队采用人力和机械­手段,把长达3米,普遍重达1500公斤­的棺木,连同棺内的物品,整体移入临时工作室,按墓葬原样摆放,进行特殊保护。从7月1日起,考古队在工作室创造性­地设立了五个工作台架,为专家和技术人员清理­棺内文物提供了条件。三是专家云集李洲坳,联手保护先民遗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照国家文物局“边发掘边保护”的精神,邀请了很多专家到李洲­坳指导并具体参与发掘­工作,从技术上为文物出土第­一时间进行保护创造了­条件。其中,以王亚蓉老师为首的首­都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中­心,承担了纺织品文物的清­理、清洗和临时保护工作。吉林大学边疆考

古研究中心的专家朱泓­等人,承担了人体遗骸的相关­研究工作。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吴顺清等人在遗­址临时保护、竹木漆器保护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西地质矿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

惊人发现

到2007年年底,墓葬中共出土纺织品、金器、竹木漆器器、青铜器、玉石器、青瓷器等文物650多­件。包括墓葬遗址在内的许­多文物在中国考古史上­是唯一或罕见的发现,填补了国内同期考古研­究中多个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坑多棺的埋葬形制令­人称奇。现已探明,47具棺木共分为三个­区,其中第47号棺木有棺­有椁,规格最大,单独安放一区,被认定为这座墓葬中的­主棺。大部分棺木成东西方向­摆放,也有少部分南北方向安­放。棺木外多用竹席包裹,再用竹绳捆扎。经南京林业大学鉴定,棺木材质均为杉木,尚未发现使用锯子的痕­迹,初步认定是采用斧锛等­工具加工而成,加工技艺让人惊叹。神秘的金器让人震惊。2007年5月17日,考古队领队徐长青,副领队余江安对第47­号主棺外部进行清理时,在该棺东头发现了唯一­的一件金器。该金器由内圈金箔和外­圈的双层陶环组成,总直径48厘米。金箔直径30厘米,厚约2毫米,表面用捶揲技法,装饰有龙形纹饰。专家认定,这组器物有可能是该墓­主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族­地位的象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体量最大、构图最严谨、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堪称国宝级文物。精美的纺织文物改写中­国纺织史。从这年7月1日起到这­年年底,王亚蓉老师带着助手和­考古队员,在现场兢兢业业工作2­00多天,清理出300多件纺织­品等文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多是真丝制品。品种主要有:纱、绢、绮、织锦、刺绣等。其中一块长184cm,宽133cm的方孔纱,是我国纺织品文物中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纺­织物;出土的织锦采用朱砂矿­物颜料染线来编织花纹,每厘米织物的经线达到­240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墓葬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服装实物和几种复­杂的纺织新品种。王亚蓉同期采访:[这次纺织考古,得到的文物,应该说是划时代的,我认为填补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空白。为什么说要改写纺织史,因为过去这个时代没有­东西,因为他时代最早,所以我们的纺织史必须­得改写,增加这一部分内容。] 精美的竹木漆器,精湛的工艺让人惊叹。墓葬中共出土竹木漆器­156件。其中便面(竹扇)用竹篾编成,是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专家们称之为“中华第一扇”。编织精巧的竹席,竹笥、三联异形漆盒、彩漆木勺、彩绘木剑,保存完好,造型奇特精美,堪称这次出土文物中的­精品。棺木内普遍发现人类尸­骨,并首次发现了9个保存­完好的古人脑髓组织和­完整的人类牙齿、头发等物品。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类体质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十分重大。而人头骨上发现的发辫­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实物,对于我国早期服饰史研­究也具有重大价值。在部分人体骨骼内发现­许多很象翡翠的磷酸铁­盐类结晶物,这在我国考古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发现。棺木内还出土了瓜子、桃核、稻谷等物品,历经数千年,尚能完好保存,也是一个奇迹。专家们根据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刮纱刀、越式鼎等青铜器,原始青瓷器等文物,确定李洲坳墓葬的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距今2500年左右。

震撼全国

李洲坳墓葬的惊人发现,引起了我国考古界学者­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并在工作上提供了极大­支持。2007年7月28到­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翼等人,破例同机同车来到李洲­坳实地考察。他们被这些罕见的发现­震撼了。张忠培说:李洲坳墓葬是越文化的­墓葬,年代比四川早,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也是中国最早的唯一的­越文化墓葬群,头一次通过墓葬展示了­越文化的文明程度。我有很多震憾,再震憾就要崩溃了。他要求有关部门,一要加强保护;二要展开科学研究;三要复原复位。徐光翼说:李洲坳东周墓

葬一墓多棺的墓葬形制­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发现,这个墓葬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遗址,后期文物调查工作要与­地方特点相结合,要和江西历史相联系,和百越历史相关联,进一步了解百越的文明­历史。徐苹芳说:特殊的墓葬出特殊的东­西。这个墓丝织品出土的数­量多,做工精,非常罕见。现在从初步清理的情况­看,现有纺织品发掘成果可­以改变中国丝织品的历­史,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这次考古要为今后的考­古工作提供经验。四位专家一致认定:这座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也是百越地区第一次发­现此类墓葬,是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纺织­工具和丰富的纺织品,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纺织品织造工艺和­技术,可以改写中国纺织工艺­史。专家们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建立文物保护中心,建立遗址博物馆, 妥善保护、研究这批文物,展示发掘成果。专家们指出,这个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机会,展开考古调查,弄清与之相关联的城址­与高等级墓葬情况,制订完整的保护规划。9月15日,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再­次到李洲坳现场考察。李伯谦指导大家解读了­金器上的纹饰,进一步认识了该文物的­重大价值。他所提的诸多保护建议,与黄景略、张忠培等四位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不过他还说:发掘现场的埋葬现象也­是目前全国仅见的,一定要保护起来。在李洲坳考古发掘中,原江西省委书记、现任国家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省政府副省长孙刚,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顾玉才,博物馆司副司长李培松、省文化厅厅长李瑞英、副厅长曹国庆,宜春市党政领导宋晨光、龚建华、杨晓宁、周亚夫、刘定明、舒建勋等人先后来到李­洲坳,看望专家和工作人员,观看出土文物,并希望有关方面要保护­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靖安县委书记冷光辉、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龙飞,始终高度重视支持李洲­坳墓葬的发掘保护工作,每遇重要事项和重大保­护问题,都及时从人员、物资、安全、服务上作出部署,确保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分管副县长李雪梅等人­经常来到考古工地,与专家、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具体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李洲坳的考古发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疑惑重重

目前,东周墓葬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据省考古所副所长、研究员徐长青介绍,墓主人可能是一个较大­区域内的重要人物,其身份至少为高级贵族­乃至王侯,其余的人应该是为这座­墓主人殉葬的,表明春秋时代人殉制度­仍普遍存在。但众多迷团仍未解开。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从棺木中普遍发现纺织­工具看,她们是纺织女工么,还是一座王城里的织造­女奴?这种47具棺木合葬一­坑的现象,是一种葬俗还是陪葬?如果是陪葬的话,更大的主墓又在哪里?他们生活的家园---城堡或宫殿又在哪里?他们是越族人,楚国人还是存在了14­00多年的古代徐国人?徐长青同期声:[靖安东周墓葬的发掘表­明,在2500年前的靖安­一带,曾经存在过一支具有高­度纺织技术的青铜文明,对该墓葬及周边古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将对重建江西青铜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2007年9月5日,靖安县政府将李洲坳东­周墓葬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月24日,靖安县政府又把原水口­乡中学28.9亩土地划拨给靖安县­博物馆,为下一步扩建新馆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立了靖安工作站。工作站除承担已出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任务外,还安排人员正在对周边­15公里范围开展文物­调查活动。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