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巴音哈达墓地发掘简报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要:2012 5

摘 年 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鄂尔多斯鄂

3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墓地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 座,出土一批北魏遗物。巴音哈达墓地的发掘丰

4~5富了对鄂尔多斯地区­北魏时期遗存的认识,是探讨 世纪拓跋代(魏)时期中国北方人群活动­情况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鄂尔多斯 巴音哈达 北魏 大夏 铁弗匈奴 2012

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至乌审旗­舍尔利格镇的乡村公路­建设中,推出一座墓葬,该公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巴音哈达遗址东­部区域。2012 5

年 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清理了

QAHBM1

这座墓葬(编号 ),同时于巴音哈达遗址

QAHBM2、M3)。考古队调查,发现两座墓葬(编号对上述三座墓葬进­行发掘,出土陶、铜、铁等质地器物。现将此次清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地概况

巴音哈达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大队巴音哈­达小队巴音哈达遗址一

7 500处土坡北部,距昂素镇东南 公里,西约 米处

1.5为牧民达楞巴雅尔家,东南 公里处为天然气集气站(图一)。地势南高北低,呈缓坡状,坡顶部有一颗老榆树,地表植被稀疏,多为杂草,散落小砾石,随处可见古建筑构件、陶片、瓷片等遗物。 由修路而挖开的地层剖­面看,地层堆积可分

3层。第淤层为表层土,由小石粒和细沙组成,为

植物覆盖其上;第 层为粘土层,土质较密,呈黄褐色,包含物有料礓石块、植物根系及砂岩石块等;第盂层为砂岩层,土质紧密,呈黄绿色,包含物极少,以羊肝石最为常见。

3 座墓葬中,M1

清理、发掘的 位于墓地北部,在筑路过程中被推土机­破坏。M2、M3

相邻,位于墓M2 破坏严重,M3

地南部,其中 未被破坏(图二)。

二、墓葬情况

-东墓地共清理墓葬三座,皆为土洞墓,西北南向,由长斜坡(阶梯)墓道、甬道、墓室组成。除

M2

墓室情况不明外,依墓室形制,可分为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和长斜坡墓道窄­室土洞室墓两类。(一)M1

1.

墓葬形制、葬具及葬式

M1

位于墓地北部,被推土机破坏,露于砂岩层中。为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

291毅。墓道位于墓室西北,平面呈长室组成,墓向

5、宽 1方形,底部呈斜坡状,残长 米。

64墓门位于墓道东侧,宽 厘米,顶部破坏。洞口有石块封门,大小不一,最大的石块置于底层,

80、宽 56、厚 20

长 厘米。墓门两侧留有门框,左侧

18、高 77 20、高 68

宽 厘米;右侧宽 厘米,均涂有白色涂料。

168、宽 161墓室平面大致呈­方形,长 厘米。墓

119室顶部损毁,有坍塌的砂岩,残高 厘米。墓室内近后壁处,有生土二层台棺床,东北-西南向,与

167、宽 51、高 43

墓道垂直,长 厘米。棺床上置木

1棺,已朽,仅存碎片,发现 具人骨散置于棺床上,骨骼被塌陷的砂岩压碎,保留较完整的仅有下肢­骨等。墓主为女性,头西南,仰身直肢。头部下方可

40 21 2能有枕,存长约 、宽约 、高约 厘米的烧灰(图三)。

2.

随葬品

1 M1颐3,发现于棺床中部的地面­陶罐 件。标本上。夹砂灰陶,轮制,口部残,器形不甚规整。口微侈,圆唇,束颈,圆肩,腹斜收,平底。器表灰色陶皮

1部分脱落,露出黄褐色斑驳,颈下有 周弦纹。口

10、底径 8、高 15 厘米(图四,1;图八,1)。

1 M1颐4,发现于墓室南壁近墓门­陶壶 件。标本处。夹砂灰陶,轮制,口沿残。细颈,鼓肩,腹斜收,

1平底。器表灰色陶皮多脱落,肩上部施 周水波

2纹,肩下部施网格纹,腹部施有 周水波纹。底径6.8、高约 14.6 厘米(图四,2)。

1 M1颐5,发现于墓室南壁近墓门­陶灯 件。标本处。夹砂灰陶,轮制。器形类壶,碗状灯盘,壶形柄,中空,平底。柄上部有两个对称圆孔,灯盘内有白色

9.1、底径 8、高 16.4 厘米(图四,3;图粉末物质。口径

八,3、4)。

1 M1颐1,棺床上。由直径约0.5铜戒指 件。标本

1.8厘米的细铜线围成,圆形不规整,直径约 厘米,表面布满绿色铜锈(图八,7)。

1 M1颐2,棺床上。两端略粗,未铜耳环 件。标本

1.4 厘米(图八,8)。闭合,表面布满绿色铜锈,直径约

1 M1颐6,发现于墓主右手处,铁刀 件。残,标本器身布满铁锈,疑似铁刀。尖状头部呈黑褐色,后

13、最宽处 1.7 厘米(图八,6)。部有木柄,通长

(二)M2

M2 M3 1.5

位于墓地南部,与 毗邻,相距 米。早年被盗,大致可判明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土洞墓。

9.5 0.8~0.9 1.1~1.3墓道长 米,上口宽 米,底宽

2.95

米,近墓门处深 米。墓门已破坏,墓室西南角

1.91

有直径 米盗洞,室内盗扰严重,形制不明,间

1.8 1.2

宽约 米,进深约 米。室内仅存一些骨骼残片,疑似狗和羊。近后壁处设东北-西南向生土棺

1.8、宽 0.45、高 0.19

床,长 米。人骨可辨认的仅有下颌­部等,无随葬品(图五)。

(三)M3

1.

墓葬形制、葬具及葬式 M3 M2

位于 南部,为长斜坡墓道窄室土洞­墓,

293毅。墓道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墓室组成,墓向

- 9.16 0.6、底宽 0.6 ~1.95西北 东南向,长 、上口宽

3.85

米,近墓门处深 米。墓道两侧,距墓道入口约

2 1.6

米,距地表深约 米处,各有一长方形凹槽,长1~1.5、宽 0.3~0.5 3~5

米,深 厘米。凹槽上方,近墓

8 5~7室一端,各有一直径约 厘米的凹孔,深 厘米,表面有白色涂料。墓室位于墓道东侧,近墓门处设二级台阶,墓

1.45、高 1.05

门呈长方形,宽 米,两侧有门框,门框

20、宽 17下各有一个小台。左侧小台长 、前端高22、后端高 27

厘米,形成一个小的台阶。

1.02

墓室平顶,高 米,平面呈梯形,入口处宽1.45 0.96 2.54

米,后壁宽 米,进深 米。室内置一木

1.9、宽 0.61、高 0.61棺,与墓道方向同,棺身长 米,

6.1 2.02、宽 0.76

棺木厚 厘米。棺盖长 米,棺木厚7.5

厘米。棺内发现一具人骨,墓主仰身直肢,头西北(图六)。

2.

随葬品

1 M3颐1,泥质灰陶,轮制,口部陶罐 件。标本残,口微侈,圆唇,束颈,圆肩,腹斜收,平底。素面,

1 10、底径 6.6、高颈下及肩部分饰 周刻划纹。口径

16.6 厘米(图七,1)。

1 M3颐2,泥质灰陶,轮制,口部陶壶 件。标本残。侈口,平沿,圆唇,束颈,鼓肩,腹斜收,平底。素

1面,器表有灰陶衣,多脱落。颈下饰 周戳刺纹,肩

2 9.7、底部饰 周刻划纹,下腹有竖折线暗纹。口径

6.8、高 21 厘米(图七,2;图八,2)。

1 M3颐3,泥质灰陶,轮制。由灯陶灯 件。标本盘、灯柄及托盘组成。灯盘呈碗状,口微敛,口径8.5

厘米。柱状柄,中空。托盘呈浅盘状,口微敛,弧

19、底径 16.5 9.5

腹,口径 厘米。陶灯通高 厘米(图七,3;图八,5)。

三、结 语

3

巴音哈达墓地共发现 座墓葬,对研究鄂尔多斯鲜卑-代(魏)时期考古学文化、古代人群关系等有重要­价值。三座墓葬皆未出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M2

盗扰严重,形制不明。

M1

为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与附近的乌审M2、M3、M4,以及巴图湾 M2

[1],旗郭家梁村 类似方形墓室不甚规整,洞口皆设甬道;另外,与大同

M70[2]、大同南郊 M8[3]、大同七里村 M25[4]迎宾大道

等北魏方室土洞墓也有­共通特征。

M3

为长斜坡墓道窄室土洞­墓,墓室平面呈梯形,属典型北魏墓葬形制,大同南郊北魏墓地、大

[5]、大同县国营粮食原种场[6]、同七里村、大同沙岭

[7]、内蒙古七郎山墓大同迎­宾大道、大同雁北师院

[8]、巴图湾水库[9]、和林格尔西沟子[10]等皆有此类地

墓葬。

M1、M3

出土陶壶、陶罐器形,戳刺纹、竖折线暗纹等装饰,常见于北魏平城时期墓­葬中。M1

出土空腹双孔豆形陶灯(M1颐5

)较特殊,见于乌审旗郭家梁村(M5颐5)、乌审旗巴图湾水库(M2颐3),陆思贤先生认为其柄部、灯盘下的双孔,可能穿杆系绳,用于悬挂[11]。

相较,M1 M2、巴图湾 M2

与乌审旗郭家梁村等长­斜坡墓道方室土洞墓形­制类似,地点相邻。M3

M126

墓室与大同南郊 等更接近,呈较规整的梯形。内蒙古境内发现的代(魏)时期长斜坡墓道窄室土­洞墓平面多近长方形,洞口封土块或石块,时代大致为定都平城前­后。大同南郊北魏墓地发掘

167 座墓葬中,81

的 座为此类型,时代大致为迁都平城初­期,道武帝天兴元年至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之前,368 439

[12]。

至 年

M1

方室土洞墓未设天井、过洞,陶壶未出现忍冬纹、彩绘、釉等,表明其时代可能不晚于­平城

M3

时代晚期。但 梯形墓室墓形制成熟,可能晚于

M13、和林格尔西沟子村 M1巴图湾水库 等。再考虑到北魏对大夏政­治、文化影响的进程,该墓地时代上限应为太­武帝统一黄河左右为宜。

-

与盛乐 平城附近发现的代(魏)时期墓葬比较,巴音哈达墓地与邻近的­郭家梁村墓葬、巴图湾水库墓地、翁滚梁墓葬等更具共通­性,地域特征明

M3窄室土洞墓墓道剖­面呈袋状;M1

显,如 方室土洞墓设甬道;M1 仪

方室土洞墓洞口设置 形门框,

与大夏田焽墓过洞朱绘­门框、墓葬甬道朱绘门框[13]相似;M1

设生土二层台棺床等。李少兵先生等推

[14]。测乌审旗郭家梁村墓葬­可能属铁弗匈奴遗存张­景明先生认为翁滚梁墓­葬的墓制、壁画内容、遗物等,既有十六国时期的风格,又有北魏特征,应属大夏时期遗存[15]。

巴音哈达墓地处大夏故­地,这类遗存的发现、发掘,丰富了我们对大夏与代(魏)时期考古学文化、十六国时期关中汉文化,及铁弗匈奴与拓跋、关中十六国时期五胡人­群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执笔:甄自明 马艳 李双 刘青瑜 赵阳阳绘图:李双

发掘:甄自明 李双 马艳 刘青瑜 赵阳阳张旭梅

[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北魏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2 年第 1 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鄂尔多斯考古研究院、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北朝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5 年第 2 期;陆思贤《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 年(创刊号)。

[2]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文物》2006 年第 10 期。

[3] [12]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4]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10 期。

[5]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10 期。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县国营粮食原种场­北魏墓》,《三晋考古》(第 3 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36~345 页。

[7]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 年。

[8]《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坚主编《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183 页。

[9] [11] 陆思贤《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 年(创刊号)。

[10]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和林格尔西沟子­村北魏墓》,《文物》1992 年第8期。

[13]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焽墓》,《文物》2011 年第 3 期。

[14]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鄂尔多斯考古研究院、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北朝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15年第2期。

[15] 张景明《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 年第 1 期。

(作者工作单位:甄自明,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马艳,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李双,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 M3
图七 出土器物
1. 陶罐(M3:1) 2. 陶壶(M3:2) 3. 陶灯(M3:3)
M3 图七 出土器物 1. 陶罐(M3:1) 2. 陶壶(M3:2) 3. 陶灯(M3:3)
 ??  ?? 8. 铜耳环(M1:2)
图八 巴音哈达墓地出土器物
8. 铜耳环(M1:2) 图八 巴音哈达墓地出土器物
 ??  ?? 4. 陶灯(M1:5)
4. 陶灯(M1:5)
 ??  ?? 3. 陶灯(M1:5)
3. 陶灯(M1:5)
 ??  ?? 7. 铜戒指(M1:1)
7. 铜戒指(M1:1)
 ??  ?? 2. 陶壶(M3:2)
2. 陶壶(M3:2)
 ??  ?? 1. 陶罐(M1:3)
1. 陶罐(M1:3)
 ??  ?? 5. 陶灯(M3:3)
5. 陶灯(M3:3)
 ??  ?? 6. 铁刀(M1:6)
6. 铁刀(M1:6)
 ??  ?? M3
1. 2.
陶罐陶壶
图六
平、剖面图
3.
陶灯
M3 1. 2. 陶罐陶壶 图六 平、剖面图 3. 陶灯
 ??  ?? 图五
M2
平、剖面图
图五 M2 平、剖面图
 ??  ?? M1
图三 平、剖面图
1. 2. 3. 4. 5. 6.
铜指环 铜耳环陶罐陶壶 陶灯 铁器
M1 图三 平、剖面图 1. 2. 3. 4. 5. 6. 铜指环 铜耳环陶罐陶壶 陶灯 铁器
 ??  ?? M1
图四出土器物图
1. 陶罐(M1:3) 2. 陶壶(M1:4) 3. 陶灯(M1:5)
M1 图四出土器物图 1. 陶罐(M1:3) 2. 陶壶(M1:4) 3. 陶灯(M1:5)
 ??  ?? 图二 巴音哈达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图二 巴音哈达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  ?? 图一 巴音哈达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一 巴音哈达墓地位置示意­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