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山西乡宁故鄂城遗址调­查

- 许文胜

摘 要:文献记载“唐叔虞居鄂”、“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故鄂城遗址的发现为晋­国始封唐地的探明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拟就故鄂城遗址的­地望、特点、时代、遗物、城址和周边诸遗存关系­作一探讨。

关键词:故鄂城遗址 时代 调查 考证

乡宁县位于晋西南地区,吕梁山最南端的河汾之­间,南与河津市、稷山县、新绛县为邻;东靠襄汾县和临汾市(今尧都区);北与吉县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宜川县、韩城市相望。县境内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地貌独特,地形复杂,最大河流鄂河由东至西­穿境而过,注入黄河。

2008 12

年 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乡­宁队员在乡宁旧县城南­山(玉环山)文笔塔东南发现夯土墙­基。地方学者在县级杂志上­简单报道了这一新发现,认为是春秋时期的鄂侯­故垒。为进一步认识

2009 3城址的范围、性质和文化面貌,笔者于 年月对县城周边大面积­范围作了仔细踏勘调查,在旧县城北山(印台山)发现了夯土板筑城垣遗­址,确定了一南(阴)一北(阳)两城址(图一)。城址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史料记载中的鄂邑、鄂侯城、鄂

[1]、唐虞之墟[2]、故鄂城侯故垒、鄂侯故墟、阴阳二城等是古人对这­座故城池的诸多称谓。一城多名,为

避免混淆,本文用故鄂城一名较为­妥帖。

一、南城址现状

故鄂城南城址(图二)位于乡宁旧县城玉环山­的山顶到山脚下,坐南朝北,平面略呈梯形,地势南高北低为坡状,东临凤凰沟,西临温泉沟,北临鄂河,南端狭窄处人工挖凿壕­堑与黄土塬断开,利用自然山势在山脊之­上夯土板筑城垣。除北垣未找到外,东垣、西垣(图三)、南垣(图四)分别长约1000 米、1100 米、105 5~7

米。城垣底宽约 米,高4~8 GPS

米。根据 测点计算,南城址分布面积约36­4800 200

平方米。东垣残毁严重,现存长约 米,从凤凰沟与鄂河交叉处­沿沟边山脊构筑,以凤凰

640沟为壕。西垣保存较好,现存长约 米。从温泉沟与鄂河交叉处­沿沟边山脊构筑,以温泉沟为壕。

105

南垣保存完好,长度为 米,利用“斩山为城”的

90 75 10~作法在南垣外人工挖开­长 米,宽 米,深

13

米的壕堑(图五),在南垣底部有人工垒砌­的砂岩外露,应与“护墙围堰” [2]有关。北垣未找到,从地形地貌看,城址最北端是一断崖,断崖下即为鄂河。据此分析,不筑造北垣,利用山川自然之险同样­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

7.5 8城垣夯土层薄厚不一,有厚 厘米,有厚

9 12.5

厘米,有厚 厘米的,最厚者为 厘米,夯层土质有的纯净、细密、坚硬,有的夹杂有小颗粒砂岩、料姜石、五花杂土等。夯层内夯窝明显(图六),有

6~6.5大小两种,大夯窝呈椭圆形平底,直径 厘

0.3 1.5米,深 厘米。小夯窝呈圆形孤底,直径 厘

0.5

米,深 厘米。

4.5 4~7在西垣南段发现缺口­一处,宽 米,高米,深度和墙体宽度相当。缺口一侧高一侧低,高的一侧形状似台,台上遗存有大量的砂岩­和未燃尽的炭屑煤渣,据地形及遗存物分析,有瞭望、报警和防御功能,这处缺口疑似城门(图七),城址内现为耕地,地形遭严重破坏,布局已不清楚。

二、北城址现状

故鄂城北城址(图八)位于仅与南城址一河(鄂河)之隔的印台山山顶到山­脚下,坐北朝南,平面略成梯形,地势北高南低呈坡状,和南城址一样

利用自然山势走向,在河(沟)边山脊之上用夯土板筑­城垣。除南垣未发现外,东垣(图九)、西垣(图

茵)、北 1600 米、1400

一 垣(图一一)分别长 米和32 6~9 10~13米。城垣底宽约 米,高 米,现存夯土

GPS城垣断断续续约­近千米,经 测点计算,北城址

图一一 北城址北垣

377970

分布面积约 平方米。东垣南段大部分损

900毁,北段大部分完好,现存长度约 米,从洛河与鄂河交叉处沿­河边山脊构筑,南段以洛河为壕,北段以洛河支流小沟为­壕。西垣除南段部分损毁,

800北段大部分完好,现存长度约为 米,从后西坡沟与鄂河交叉­处沿沟边山脊构筑,以后西坡沟为

32壕。北垣保存完整,全部为夯土板筑,长为 米,壕堑为人工开挖,原乡吉公路从此通过,损坏了原貌,壕堑的宽度长度已无从­知晓。

4在东垣北段发现三处­缺口(图一二),宽约

4~7米,深度大体和垣体宽度相­同,高约 米,疑似城门。西垣北段发现倒“凹”形经过人工夯筑或斩

100

挖的建筑,面积约 多平方米,此形制具有瓮城(图一三)之功能。西垣南段居民建房挖出­城垣剖面,可看出夯土为板筑(图一四),夯层密集,夯层

7.5~9.5

厚 厘米不等,夯层土质坚硬细密,中夹有

5~五花土,夯窝成圆形,有大小两种,大夯窝直径

5.5 2~3

厘米,小夯窝直径 厘米。乡宁旧县城[4] (历

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叠压在北城址南部。

三、故鄂城选址和筑城特点

故鄂城位于吕梁山最南­端的鄂河中游,横跨鄂河南北两岸的玉­环山和印台山,选在高岗流泉之地,以两山(印台山、玉环山)为城,以两河(鄂河、洛河)、四道沟壑(后西坡沟、小沟、温泉沟、凤凰沟)为池,充分利用自然山川之险­而构筑。城址所处位置,既有丰富的水源,又能避免水害。鄂河流域黄土覆盖的残­垣地貌,土壤疏松肥沃,既适宜人们居住,又适宜农耕生产。无论从军事防御,还是生产实际,都符合《管子·乘马篇》所说的建城特点:“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址具有军事堡垒的性­质特别明显,高踞吕梁,襟汾控河,地形险峻,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西 可拒戎,北可阻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城址及周围壕堑的总面­积约为百万平方米,这样大的筑造工程,绝非一般人所能为之。

筑城的又一特点是运用­了斩挖和夯筑相结合的­做法,正如《北齐书·斛律金附于羡传》中所载的那样“斩山为城”、“断谷起障”。利用自然山势,把山体斩挖成崖墙或壕­堑,然后紧贴崖墙再夯土板­筑城垣,有的直接斩成崖墙,没有夯土板筑,同样可起到城垣的防御­作用。这种夯筑加斩挖的筑城­作法因地制宜,无论远观还是近看,是看不到城垣的,山就是城,城就是山,故鄂城遗址能大体完好­地保存至今,究其原因和这种筑城做­法是分不开的。

城垣外围建堡城(图一五)。在城址周边的大石头、南原、下县、前西坡、后西坡、刘家原、富家原、城背后、罗河、碾角、暖泉湾、反帝、南坡、凉府、幸福湾、下庄、龙王坡、崔家条、李家坡、南阁、温泉、吉家庄、阎家坡、吉家原、上岭南、下岭南、石

珂、郭家塔等村庄大面积范­围内遗存有堡城遗址。说是城堡,其实就是一道边墙,利用自然山川加工连接­而成,从河岸边沿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以前西坡堡城为例作一­论述,前西坡堡城从鄂河北岸

2000一直延伸到刘­家原村,长约 米,利用开挖壕沟(图一六)的方法把整座山脊隔离­成几个独立体,每个独立体就是小堡城­一座,小堡城的连接就

5 50~300是一道防御设施。堡城内现存壕沟 道,长

7~8 9~10

米,宽 米,深 米。壕与壕之间的距离近者­一百米左右,远者几百米左右。堡与堡之间虽有壕沟相­隔,但又设有暗门相连。暗门内有地道相通,其作用是可通过暗门调­用邻堡人员,万一堡城失守,还可通过暗门撤退到下­一堡城继续防御,这样达到了层层设防的­目的。其他多处堡城构筑情况­和前西坡堡城类同,不赘。

四、故鄂城遗址时代分析

与“鄂”相关的文献记载有两则,现在又有了 清华简的“少鄂”,今按时间顺序介绍于后。

1.

唐叔虞居鄂《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此条下注:“集解世本曰:‘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司马贞《索隐》:“唐有晋水,至于燮。改国号曰晋。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大夏是也。”《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

2.

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

2012

年初,《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整[5]理者称之为《系年》),其中有周平王即位和东­徙之事。“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少鄂”,整理认为疑即《左传》隐公六年之晋地鄂,在今山西乡宁。

3.

逆晋侯于随,纳侯鄂见于《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夏六月,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第二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随,在今介休县东南。

鄂,在乡宁境内。故鄂城遗址能和以上哪­则记载的时代相符呢,只有通过城垣内发现的­遗物来作判断,在南北二城址除发现采­集有少量陶器残片(有绳纹的)外,遗存数量最大的是建筑­构件板瓦和筒瓦(图一七)。板瓦发现数量较多,泥制灰陶,主要遗落在城垣周围及­城址内,应该是覆盖于不同建筑­物上的

1.5构件。未发现完整者,多为残片,最大残块厚 厘

20 21

米,残长 厘米,残宽 厘米,瓦面饰粗斜绳纹,也有细斜绳纹和素面的,内壁有麻点纹、布纹、素面等几种纹饰。筒瓦数量少于板瓦,大小薄厚不

1.2一,也未发现完整者,多为残片,最大残块厚 厘

10 12.5

米,残长 厘米,宽 厘米,绳纹为主要纹饰,也有少量素面纹。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先生来故鄂城­遗址南城址做过调查,他依据建筑残片板瓦及­筒瓦的质地和纹饰分析,认为故鄂城遗址的时代­为战国时期。笔者多次调查走访,证实了故鄂城遗址周边­的多处堡城及壕沟是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

的晋绥军所构筑。

五、未了问题

故鄂城遗址的发现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仅仅找到了一个城­圈,城垣内的建筑布局如何?它创建的确切时代及延­用了多长时间?它是普通城邑还是诸侯­国都城遗址?如是都城遗址,它的宫室和宗庙在哪里?和它相对应的墓葬区在­哪里?城

5西 公里处发现的嘉父山春­秋时期墓地[6]和城西

10北公里处发现的内­阳垣夏、春秋时期墓地[7]与城址是什么关系?

光绪《山西通志》记五·金石记:“叔硕父甗与叔姞簋,并同治癸亥吉州安平村­出土,为乡宁杨笃所得,今归吴县潘氏。器物所出之安平村,距故鄂城三十里,盖晋大夫之宗器也。”一甗一簋两器物时代为­西周时期,那么安平遗址和故鄂城­是何关系?

乡宁柏山(图一八)位于故鄂域遗址之东的­鄂河岸边,山顶有荀息墓,山腰有荀息祠,因为山上没有杂木,全部为人工栽植的柏树,而这些柏树树龄之古老­令人惊叹,柏山形似大封土堆,这和文献记载中的“社”相符,“社”是古代对土地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从国都到地方都有“社”,“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都栽树。汉代班固《白虎通·社稷》:“《尚书》亡篇曰:‘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

7而乡宁柏山正好位于­故鄂城之东公里处,是否故鄂城的东社?

据调查所知,故鄂城南城址最高处当­地百姓称之为“百里王圪塔”,由来已久,原立有碑石,现

42 (上接第页)的熟土与未经扰动过的­生土相比更容易被流水­侵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北高原进行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为我们在晋西黄土堆积­地区和晋东南多山多沟­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碑已佚失。叔虞封唐的故唐国“方百里”,“百里王圪塔”难道就是唐叔虞居住过­的地方?清代朱右曾《诗地理征》卷三国风“唐”下认为《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河汾之东”的“东”字当是“间”之讹。理由是如果初封地在翼,言汾东已足矣,河必言河?而鄂如果在乡宁,正在河汾之间。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寄­希望于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的成果往往能­够根本改变个别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面貌。故鄂城遗址是我国上古­时期山城筑造的经典之­作,为晋国始封唐地的探明­提供了新的线索。

[1]《魏书·地形志》,第 1676 页,中华书局,2000 年 1

月。

[2] 万历版《乡宁县志》,161 页。

[3] 高鸿宾《如何做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国文

物科学研究》2007 年第 1 期,第 49 页。

[4] 万历版《乡宁县志》卷一,第 36 页。

[5]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文艺出

版集团中西书局,2011 年 12 月。

[6] 张新智、阎金铸《嘉父山墓地发掘收获》,《文物世

界》2009 年第 6 期。

[7] 许文胜、张红娟、李林《乡宁县内阳垣清理一批

夏、春秋时期墓葬》,《文物世界》2004 年第 1 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乡宁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

后记:参加此次田野调查交流­活动的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任海云、赵辉、贾尧;项目负责人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明志,其他队员还有马平志、吕建平、王强、祁玉廷、聂荣毅、安昭等。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 图一七 城址内板瓦筒瓦残片
图一七 城址内板瓦筒瓦残片
 ??  ?? 图一八 位于故鄂城之东的柏山
图一八 位于故鄂城之东的柏山
 ??  ?? 图一三 北城址西垣瓮城
图一三 北城址西垣瓮城
 ??  ?? 图一四 北城西垣南段夯土层
图一四 北城西垣南段夯土层
 ??  ?? 图一五 故鄂城遗址外围堡城分­布示意图
图一五 故鄂城遗址外围堡城分­布示意图
 ??  ?? 图一六 前西坡堡城遗址壕沟
图一六 前西坡堡城遗址壕沟
 ??  ?? 图一茵
北城址西垣(局部)
图一茵 北城址西垣(局部)
 ??  ?? 图一二 北城址东垣城门
图一二 北城址东垣城门
 ??  ?? 图八 故鄂城北城址远景
图八 故鄂城北城址远景
 ??  ?? 图九 北城址东垣(局部)
图九 北城址东垣(局部)
 ??  ??
 ??  ?? 图七 南城址西垣城门
图七 南城址西垣城门
 ??  ?? 图三 南城址西垣(局部)
图三 南城址西垣(局部)
 ??  ?? 图五 南城址南垣壕堑
图五 南城址南垣壕堑
 ??  ?? 图六 南城址西垣南段夯土层­内夯窝分布情况
图六 南城址西垣南段夯土层­内夯窝分布情况
 ??  ?? 图四 南城址南垣
图四 南城址南垣
 ??  ?? 图一 故鄂城遗址地形位置示­意图
图一 故鄂城遗址地形位置示­意图
 ??  ?? 图二 故鄂城南城址远景
图二 故鄂城南城址远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