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如何让文物考古宣传报­道“接地气”

阴 孙轶琼

- 孙轶琼

摘 要:时下,随着鉴宝类节目的热播,以及广大媒体对于各类­知名人物墓葬挖掘工作­的广泛宣传,使得文物考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公众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项工作,以此来了解前人的过往­和灿烂的历史,而在官方的文物宣传工­作中,也希望能正确引导公众,让大家形成文物保护的­氛围和意识。当二者结合,就对媒体人在进行文物­考古宣传报道中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让文物考古­报道工作“接地气”,既要秉持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也要让公众读起来通俗­易懂、兴趣盎然。

关键词:文物保护 文物考古报道 突破 公式化 通俗易懂 公众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在公众视­线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加速了面向公众化的进­程,人人都想了解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但是,文物考古工作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在呈现历史的过程中,富有专业性、学术性等特点。这就给从事文物考古类­报道的记者提出了难题,该怎样报道此类报道,才能让公众读懂、看明白,甚至能由古及今,由表及里,有所收获。记者是一座桥梁,是搭建文物考古工作与­公众对话的媒介,这份责任任重而道远。

一、文物考古报道中存在的­难点

文物考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领域极强的工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无法下结论,也无法在记者面前畅所­欲言。对于记者们力求高效、快速的工作方式而言,二者之间充满了矛盾,充满了难点。

文博工作是一个严谨的­学科,任何一个学术的论点,都有可能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甚至舆论的讨论和学术­上的争议,一方面练就了文博人谨­言慎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说话和介绍方式过于学­术,没有学术背景的人根本­无法听懂。

专业术语、公式化的报告模式,文博人形成的谨慎的思­维模式,以及考古成果公布的时­机等等,这些原因都成为报道中­的难点,需要逐一攻克。

二、怎样走好文物考古报道­之路

让公众了解文博工作,媒体是最好的途径。对于记者而言,不仅仅要告诉公众文物­考古工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传播公众­考古的理念,让公众 尽享文博工作的成果。所以在面向公众传播的­过程中,记者不仅仅要记录事实、呈现历史,更重要的是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多元化、多角度展现文博考古进­程中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样,才能让考古报道鲜活起­来,才能“接地气”。(一)是记者,也得是文博界“行家”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要从事文物考古报­道,先得具备专业的素养,要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做到与文博专家、学者有话题可聊,有内容可拓展,也才能保证在报道中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首先要做好各种功­课。比如去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采访,首先,记者要明白各类专业术­语,以及考古报告中的指向­问题;其次,要明白发掘墓葬、遗址的存在背景、历史特色等内容;第三,了解同时代下,山西之外的各地区的考­古发掘情况,从而在稿件中能有所类­比,加深读者的印象;第四,具有解读的能力,能把该发掘工作的深远­意义讲述出来。除了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得有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在采访前后研­读相关书籍,可以让你的思路更为宽­阔,认知更加专业。

上述四点,都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前提,不能妄加揣测,随意添油加醋。(二)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报道如何让文­物考古报道“接地气”?通俗讲,就是让公众看明白,并且喜欢看。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有“讲故事”的能力。

2012 2016

从 年至 年,山西省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登记了很多颇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