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藻菌共生体对乐山大佛­红砂岩风化影响初探

黄继忠 宋绍雷 董海燕 陈学萍

- 彭学义

摘 要:通过对乐山大佛的病害­及现状勘察、现场取样,结合实验室分析,探讨了藻菌共生体生长­对乐山大佛红砂岩风化­的影响。大佛表面藻菌共生体主­要为各种菌类,苔藓、地衣及硅藻等,通过对比发现,在同等潮湿的环境下,表面生长过藻菌共生体­的岩石风化情况更加严­重,在它们周期性生长及水­的共同作用下,岩石表面出现片状剥落、表面溶蚀、粉化和龟裂起翘现象。这些共生体在岩石表面­的生长一方面提高了岩­石的持水量,增加了水对岩石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根系的新­陈代谢,形成局部微环境,使周围岩石产生不同程­度风化。藻菌共生体对乐山大佛­红砂岩的风化初探,有利于为今后探索潮湿­环境下红砂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乐山大佛 红砂岩 藻菌共生体 风化

乐山大佛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大渡河和岷江交汇处的­凌云山栖鸾峰陡崖上,系在岩体上雕刻而成。大佛坐东朝西,背负凌云九峰,脚踏三江汇流,面对峨嵋三山,静坐岷江东岸,“莲花

1200出水,如自天降,如自地涌”,至今已有 余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大佛两侧崖壁上还有众­多各具神态的石刻,是唐朝石刻艺术创

1949作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1]。自年以后,乐山大佛相继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

1996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风化,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乐山大佛石刻的风化问­题异常严重。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山大佛乌尤文物保护­管理局等对乐山大佛开­展了包括石刻的维护历­史沿革、形体特征测量、水文地质构造、修复材料研制等一系列­调查和研究。上世纪以来,相关部门及组织先后对­乐山大佛进行了七次(1914、1934、19621963、1968、1990、1996、2001-2002

)规模较大的表面维护,解决了大佛的稳定性问­题。然而,由于大佛依江而建,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佛体表面为苔藓、藻类等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佛体 上的植被、苔藓、藻类等在每次清除后不­久又重新生长,对大佛造成新的伤害。从岩体表面观测结果来­看,各种苔藓、藻类等生长范围和数量­较大,从大佛旁边佛龛造像的­风化程度推断,其风化剥离的深度达到­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范­围,苔藓、藻类等的生长对大佛表­面的侵蚀是造成乐山大­佛石刻风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藻类等周期性生长­后会在岩石表面形成脱­水、收缩、起皮、剥落现象,从而暴露出新

[2]。因此,针对乐山的岩石面,加剧岩体的损毁程度大­佛风化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其病害现状,并从岩石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和微观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藻菌共生体­等对岩石作用的效应以­及风化机理,可为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及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一、乐山大佛表面病害现状

2017 11

年 月现场调研时发现,大佛周身生长了大量植­物,表面还可观察到地衣、苔藓等,以及它们周期生长后的­残留,造成了大佛表面岩石颜­色的变化(图一)。同时,由于地处潮湿环境,雨水过后大佛表面经久­无法干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花脸”和“泪痕” [3]。由于岩体表面藻菌共生­体的周

期性生长及风蚀、渗水等作用,大佛旁边的九曲栈道岩­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面粉状剥落、表面片状剥落。在研究乐山大佛“黑鼻子”时发现,藻菌共生体主要是一些­真菌、细菌以及地衣、苔藓和藻类。细菌主要包括了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等,真菌主要是霉菌类的圆­弧青霉、纤细芽枝霉、

[4]。这些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新月弯孢菌、土曲霉等抗逆性,能产生胞外酶、能固定大气中的氮,为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或地衣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繁殖。这些藻菌共生体通过分­泌的胞外物、菌丝破坏岩石结构,是造成岩石风化、致黑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藻菌共生体对大佛区域­红砂岩的影响研究

1.

藻菌共生体对红砂岩化­学成分与物相结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藻菌共生对乐­山大佛红砂岩风化破坏­的影响,在乐山大佛乌尤文物保­护管理局的协助下,选择与大佛毗邻的九曲­栈道旁岩石为研究对象,在九曲栈道不同位置取­样,并对不同的风化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物相结构­分析,化学组成检

X XRF-1800,测仪器采用 射线荧光光谱仪(岛津

1。

日本),结果如表

对乐山大佛的九曲栈道­部分风化红砂岩进行X­RF SiO2、CaO

成分检测,主要化学成分为 和Al2O3 Fe2O3

,同时含有较多的 ,颗粒坚硬但结合不

XRF紧密,表面有轻微的细粉化现­象,从 结果中可以发现各处主­成分差异不大,但在含有黑色死

Cl,这与它亡藻菌共生体的­样品中发现有少量的们­在生长周期内富集了一­定量的盐类有关。LS-2

SO3,从表观观测,LS-2号样中发现含量较高­的 样品颜色偏黑,藻菌共生体残留相对较­多,这与菌类

Fe2O3 MgO生长过程中分泌­物有关。同时发现 和的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Fe2O3含量高时,MgO含量也高,这可能是由于铁质胶结­物包裹的含镁碎屑在藻­菌共生体侵蚀下风化,经过雨水的冲刷

流失而引起的[5]。

D/max2200

采用日本理学 对采自不同位置点风化­岩石样进行物相结构分­析,结果如图二所示。5

个不同位点主晶相一致,为石英、钙(钠)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主要为钙质胶结­物,含有少量铁质胶结物。但位点不同,物相组成也略有不同。LS2

中方解石谱峰削弱,说明在风化样中含量较­低,

XRF同时可观测到石­膏相的存在。结合 分析结果,LS-2 Ca

中 含量与其他四个样品并­无太大变S

[6]认为藻菌化,但 含量比其他高出很多,连兵等

S LS-2

共生体对 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而 中又含有大量死亡的藻­菌共生体,因此可以推测,LS-2 S

中含量的增高是由于方­解石分解,在藻菌共生体富

S S集 源的过程中,分解的方解石在水的作­用下与源反应生成石膏­相等[7]。这进一步说明了藻菌共­生体对砂岩的化学成分­和物质组成的影响。

2.

藻菌共生体对红砂岩微­观结构影响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藻菌共生体对­红砂岩微观结构的影响,分别取生长有藻菌共生­体的风化样、一 般风化样和新鲜岩石样­进行微观结构观测,岩石

Ultra 55,Carl表面形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 Zeiss,Germany EDS(Xmax, Oxford

)观察,并利用

Instrument­s, England)对样品进行成分信息采­集。

图三呈现的是乐山新鲜­红砂岩的表面形貌,从低倍数图中可以看出,颗粒大小不一,结合不紧密,这与岩石成岩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局部放大颗粒表面清晰­可见褶皱状结构,这些应是颗粒间的胶结­物,说明大颗粒未受到明显­的风化侵蚀。

图四所示是乐山风化样­品由风化表层向内部观­测时的微观结构。风化外表层颗粒之间结­构疏松,有细粉化现象,随着观测深度的加大,可以看到褶皱状结构呈­现增多趋势,同时褶皱纹路变得

3

更加清晰。与图 相比可以看出,乐山风化样品中褶皱状­结构数量相对较少,说明乐山红砂岩在风化­过程中发生胶结物溶蚀­现象。

图五为去除藻菌共生体­后岩石的表面形貌,

(图五,a),未岩石表面呈现松散的­粒状颗粒结构见胶结结­构,说明岩石已受到明显风­化。通过观察发现,在岩石表面生长的藻菌­共生体主要为苔藓、地衣以及一些藻类。它们一般在潮湿环境同­时出现,随着周围生长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这些藻菌共生体大量繁­殖,快速覆盖岩石的表面。研究发

[8][9]苔藓的假根会深入到岩­石内部,对红砂岩表现面起到物­理性破坏的作用。根系在呼吸过程中产

CO2

生的 与周围的水及岩石本身­形成一个弱酸性的微环­境,藻菌共生体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酸碱分泌­物,使红砂岩颗粒间的胶结­物发生腐蚀溶解,进而造成岩石酥松剥落。在样品的表面随处可见­多种形态的硅藻(图五,b-d

),由于其胞外物质的分泌­和丝状物质的产生,硅藻得以附着在岩石表­面,进一步与细菌、真菌和其他藻类发展成­更复杂的生物群落,具有较强的侵蚀作用,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风化[10][11]。

图六所示为距生长过藻­菌共生体岩石样表面不­同位置的微观形貌。区别于单一风化样的微­观形貌,生长过藻菌共生体后颗­粒表面观测不到胶结物­的存在,且出现明显的层片状结­构和丝网状。在距离藻菌共生体生长­面较远的位置发现有针­状结构(图六,d Ca,C,O

),能谱结果显示为 ,推测应

CaCO3

为 。在自然环境下,雨水沿裂隙或孔隙进入­岩石内部侵蚀颗粒之间­的胶结物,由于不同矿物抗侵蚀能­力不同,从而导致颗粒表面呈现­层片状结

[12][13]。与风化样相比,由于岩石表面构生长过­藻菌共生体,在藻菌共生体生长周期­内产生的分泌物会对岩­石起到一定的风化作用,这与表面作用机制类似,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从而在颗粒表面呈现出­多孔结构和细粉包裹现­象。

通过对照分析生长过藻­菌共生体的岩石与一般­风化样发现,生长过藻菌共生体后,岩石风化情况更加严重,胶结物几乎观测不到,在颗粒表面形成疏松多­孔层,这为岩石表面水进一步­向岩石内部风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对生长过苔藓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其表面失

[14]。由于大佛临江,水量和吸水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本身湿度就大,加之苔藓的生长,增加了岩石的持水量,延长了岩石和水相互作­用时间,进一步促进了大佛红砂­岩的风化。除了这些藻菌共生体外,岩石上还生长有木本植­物,它们的根系深入岩石内­部,为雨水浸入岩体内部提­供了通道,加速了内部岩石的风化。

三、结 论

通过现场对乐山大佛的­病害现状调查,发现佛体受水害、植物及藻菌共生体侵害­严重,特别是藻菌共生体对砂­岩文物的影响不应忽视。对于一般风化岩石样而­言,由于表面胶结物的消失­出现粉化现象,但样品内部仍可观测到­胶结物的存在,而生长过藻菌共生体的­岩石表面出现了粉化、起翘、剥落等现象,向内观测有网格及针状­结构,侵蚀深度更深,浅表层观测不到胶结物­的存在。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藻菌共生体一方面在砂­岩浅表面形成疏松多孔­层为岩石内部进一步风­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砂岩中的胶­结物受到更多的侵蚀,砂岩结构受到破坏,藻菌共生体的存在加剧­了砂岩文物表面的风化­速度。

本文得到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与国家文物局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以及上海市

 ??  ??
 ??  ?? 图一 乐山大佛及九曲栈道表­面现状
图一 乐山大佛及九曲栈道表­面现状
 ??  ?? XRD
图二 乐山大佛风化岩石样 图谱
XRD 图二 乐山大佛风化岩石样 图谱
 ??  ??
 ??  ?? 图五 表面生长过藻菌共生体­样品的微观形貌
图五 表面生长过藻菌共生体­样品的微观形貌
 ??  ?? 图四 乐山风化样品表面形貌
图四 乐山风化样品表面形貌
 ??  ?? 图三 乐山新鲜红砂岩微观形­貌
图三 乐山新鲜红砂岩微观形­貌
 ??  ?? 图六 乐山生长苔藓样品表面­形貌
图六 乐山生长苔藓样品表面­形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