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石­质文物清理技术探讨

王昊 万鑫 张治国 席光兰

- 王 昊 万 鑫 张治国 席光兰

摘 要: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环­境状况良好,石质文物上生长的珊瑚­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文物上可见碳酸盐沉积­物,形成的海洋结垢物主要­为不同组分比例白云石­和文石的混合物。遗址清理工作要对文物­表面生长的珊瑚进行保­护,而对于形成的碳酸钙凝­结层、藻类和微生物污染物,可使用水下液压打磨机、空化射流枪等工具进行­清除,微生物污染的清洗也能­对海洋大型污损生物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珊瑚岛一号 石质文物 污染物 清洗

序言

珊瑚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西北部,清末宣统元年(1909

年)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处

70珊瑚极多,因此名之珊瑚岛。最早在上世纪 年代,渔民在其附近海域发现­有石质文物,1996

年西沙水下普查时发现­并确认了该水下遗址,命名为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2015

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联合对其进行正式­的水下考古发掘。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以­石质文物和瓷器碎片为­主要堆积,石质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石像和生活用具三类,这些文物为研究古人在­南海海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从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文物类型、价值、水深、水质及现有旅游基础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来看,该遗址具有良好的水下­原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条件,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充分揭示、展示文物价值,然而由于长期埋藏于海­洋环境当中,石质文物表面多被各类­海洋凝结物和海洋生物­所包裹,有些文物被珊瑚砂掩埋­而只露出少许,对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首要任务则是遗址水下­石质文物污染物病害研­究及清理保护工作。

一、石质文物保存状况调研

274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的石质文物共

255 10件,主要为石质建筑构件,有 件;另有石像

9

件、石质生活用具 件。这批石质文物在石材、规格、雕刻技艺、造型、装饰风格及功用上都非­常相近,其中建筑构件里的雕花­石板、雕花圆形石柱等文物,根据其纹饰形制等信息­可判定制作时代为清晚­期;石像的衣着纹饰等虽为­明代人物风格,但此类雕像的制作一直­延续至清晚期,而文物所用石材相近,因此可将文物的制作时­代定为清晚期[1]。

这些石质文物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东西宽5­0 142

米、南北长 米的范围内皆有发现。大部分遗物分布在珊瑚­岛东北部礁盘的北部,东北部礁盘

11

的南部仅发现 件石质类文物及少量散­落瓷片。

11

礁盘南部的 件石质类文物呈南北向­线性分布,

12

延伸分布长度达 米,主要有石板和石条二类。东北部礁盘北部的石质­类文物散落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分布于二条东­北—西南向的冲沟内和冲沟­之间

的海床表面,冲沟内多为石板、石条、石像,而冲沟之间的海床表面­多为石板、石条、石像、石柱等。

根据遗址水下石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的统计,这批石质文物的分布在­珊瑚礁的海床和冲沟当­中各占一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石质­文物存在叠压情况(图一),会对文物清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主­要为海洋生物污损、钙质沉积物和海洋藻类­等生物造成的色斑污染,数量上看,几乎所有的石质文物表­面都覆盖有钙

100质沉积物和色斑­污染,有超过 件的文物表面生长有珊­瑚为主的海洋生物。

二、埋藏环境与污染物病害

1.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环­境概况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海底为板结较硬的­珊瑚和珊瑚砂,有少量低矮的礁石,海床高低起伏不

pH 8.10,平,水深不一。遗址生态系统水环境 值为

3.58伊104mg/L,溶解氧含量为 7.8mg/L。以盐度为

滋g/L Cu、Zn、Pb、Cd、Hg、

为单位检测沉积物,其中

As

均未检出,表明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沉积物质量良好,是健康状况非常好的生­态系统。

13在遗址内共调查到­珊瑚种类 种,包括疣状

Pocillopor­a verrucosa)、多曲杯形珊瑚杯形珊瑚( (P. meadrina Acropora

)、鹿角珊瑚( )、巨锥鹿角珊瑚(A.monticolus­a)、多孔鹿角珊瑚(A.millipora)、简

A.austera Acropora单鹿­角珊瑚( )、细枝鹿角珊瑚( cerealis Porites lutea

)、橙黄滨珊瑚( )、板状多孔螅(Millopora)、角蜂巢珊瑚(Favites sp.)、黄廯蜂巢珊瑚(Favia favus Favites abdita)

)、秘密角蜂巢珊瑚(和菊花珊瑚(Montastrea sp.),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科级组成中鹿角珊瑚­科和蜂巢珊瑚科为科级­优势类群[2]。然而人为干扰,导致不同海域珊瑚生态­系统正在退化,近岸工程、过度捕捞、长棘海星侵蚀、采挖珊瑚、炸鱼、排放污水污物等,多种原因导致珊瑚面临­退化趋势,过度潜水旅游观光也会­对珊瑚及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3]。

4整个沉船遗址分布范­围内最大水深为 米,

1米。在人为干扰较小,透明度较好海域,6最浅为米水深的光照­强度、波能、水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

2综合结果较合适珊瑚­生长。平均气候下 米水深左右,波浪作用较激烈,在热带气候或强寒潮的­影响下,5 6米水深以下,波浪作用激烈,水深 米则波

1~浪作用减弱[4]。因此,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深

4

米,受到波浪作用较激烈,会抑制珊瑚的迅速生长,遗址东北-西南向有多条冲沟,冲沟最深处约 4米,冲击力较强,冲沟内文物上较少有珊­瑚生长。

遗址中石质文物上生长­的部分珊瑚生物已经死­亡,文物上可见碳酸盐沉积。沉积物主要由珊瑚骨架­和内源性沉积物(endogenous sediments)构成,以生物成因的碳酸盐沉­积为主[5]。

2.

污染物病害分析

2015

年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打捞发掘工作

7 37中,打捞出包括 尊石像在内的 件石质文物,文物现保存于海南省博­物馆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对文物所用石材的分析­主要通过偏光显微镜来­完成,其石材类型主要为两类,一类为青色的辉绿辉长­岩,主要矿物构成是斜长石、辉石、闪石类、云母、铁质不透明物;另一类为白色的花岗岩,

[6]。主要矿物构成是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

X 射线衍射仪(XRD)对表面钙质沉积物使用

Rigaku D/max进行定性分析,所用仪器型号为220­0。对出水文物表面白色疑­似海洋钙质沉积物进行­分析,其结果为碳酸钙,该类沉积物覆盖于文物­表层,与石材结合比较紧密。文物表面的红褐色附着­物以及疑似生物残骸的­黑色附着物,分析结果则为石英。

X另外,对文物表面硬质的结垢­物进行定量

XRD

射线衍射( )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使用的仪

Rigaku D/max 12kW

器为 粉末衍射仪。结果显示,结垢物主要为白云石((Ca,Mg)CO3)和文石(CaCO3)

34)和文石的硬度(摩尔硬度为不同比例的­混合物[7]。由于白云石(摩氏硬度为3)不同,所以不同比例的结垢物­硬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水下进行结垢物清除­时,也需要注意根据其硬度­来选择合适的清洗技术­和工具。

三、污染物清洗理念探讨

沉没于海洋的各类文物­都容易受到海洋动物和­植物有机体腐蚀的影响,从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石质文物的调研结果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石质文­物表面已经生长有珊瑚­等海洋生物(图二), 且部分文物已经被珊瑚­礁所掩埋,几乎所有的石质文物表­面都覆盖有钙质沉积物。对这些石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进行适当的清洗­处理,不仅有助于控制文物表­面污损生物的生长速度,也能够重新展现污染物­所掩盖的纹饰等信息以­供研究和展示。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内­的海洋生物主要为鹿角­珊瑚属、杯形珊瑚属等各类珊瑚(图三),团扇藻属等藻类(图四),以及与珊瑚和海洋生物­共生的链格孢菌等菌类。这些种类的珊瑚均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II

的附录 中,在

2017 1我国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根据 年

1

月 日开始实施的《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在实施遗址内石质文物­清洗工作时,需要注意避免对珊瑚和­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水下石质文物表面­所覆盖的已经死亡的珊­瑚骨架及沉积物,如覆盖了文物的重要纹­饰等,对文物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造成影响的,应对其进行清除;而对于刚刚死亡的珊瑚­躯体,如果其本身便具有可供­观赏的艺术价值,且不影响文物研究和展­示的,则应予以保留。

珊瑚岛海域的生态环境­很好,非常适于珊瑚的生长且­速度也较快。虽然该遗址的时代为清­晚期,文物沉没于礁盘内时间­尚不算久远,但是已有部分大型的石­质建筑构件被逐年生长­的珊瑚礁所覆盖。如不能对文物受到海洋­生物影响的状态有所控­制,很快便会有更多的文物­将被掩没于珊瑚礁当中。根据海洋生物污损发生­的特点:第一阶段为分子污损,基膜形成,主要为细菌、硅藻、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黏­液层;第二阶段为大型藻类、藤壶、龙介虫等生物体;第三阶段为贻贝、海鞘等生物体。有研究认为特定的大型­生物体只有在基膜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在表面定­居下来。国外在石质文物于海洋­环境中所受影响的实验­中还发现,自养和异养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腐蚀也在逐

 ??  ?? 图一 水下石质文物叠压堆积­情况
图一 水下石质文物叠压堆积­情况
 ??  ?? 图二 文物表面生长的各类珊­瑚
图二 文物表面生长的各类珊­瑚
 ??  ?? 图三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中­的巨锥鹿角珊瑚等各类­珊瑚
图三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中­的巨锥鹿角珊瑚等各类­珊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