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解州关帝庙关帝祭文探­析

- 马月萍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祭文为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本文通过对现存的解州­关帝庙关帝祭文进行探­析,以解读祭文中所表征的­思想,以及关公信仰如何通过­祭文这一形式来体现。

关键词:解州关帝庙 祭文 关公信仰 信仰构建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山西运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运城之所以被海内外人­士铭记,更因为这里是关公故里,这里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有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现存的解州关­帝庙祭文来解读祭文中­所表达的关公信仰。同时,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神交流的媒介,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解州关帝庙祭文

祭文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是在祭祀时所使用的祝­祷性的文字,又称为祈文或祝文,具有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双重意义。

查阅相关文献,关公纳入被官方祭祀的­对象,大约始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宋史·志五十八·礼八》载:宣和五年(员员圆猿

年)关羽被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后,“从祀于‘武成王庙’”,这是目前见到的正史记­载祭祀关羽的最早资料。明代,将关羽由“从祀”升级到“专祀”,祀典也日益隆重。据清乾隆《解梁关帝志·祀典》记载:明世宗嘉靖年间(员缘圆圆原员缘远远),朝廷祭祀仪礼开始形成­定制。

随着祭祀活动的隆重,祭文的作用也更为重要。解州关帝庙祭文主要包­括祭祀关公的祝文、祷告文,通过祭文,来达成人神交流。解州关帝庙祭文,现存最早的有明代祭文,随着官方对关公的崇奉,祭祀活动的增多,祭文也被更多地保留下­来,成为研究关公关公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解州关帝庙关帝祭文的­特征

笔者对解州关帝庙现存­大量的关帝祭文进行 分析,认为解州关帝庙祭文有­以下特征。(一)对关帝褒扬的情感表达­上至国家,下至普通阶层,关帝成了无所不能的“全能神”。通过一系列的“造神运动”,关帝的形象更是无人企­及。解州关帝庙现存的大量­关帝祭文中,祭文中对关帝的褒扬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万历年间巡抚吕坤祭­祀关帝时用于崇宁殿

[1]为:

的祝文

“惟神葆真涵光,孕秀毓醇。发祥应运,圣嗣笃生。正直不迴,咸灵烜赫。天壤同朽,金石靡泐。有开必先,畴其启左。丕显丕承,神功斯懋。余忝守土,肃守时禋。晋南胯蚃,如格如歆。”

我们从明代这篇祝文中­可以发现,对关帝的褒扬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当今的祭文,对于关帝的褒扬更是到­了无

1853以复加的程度。如解州关帝庙关帝诞辰 年祭文中对关帝的褒扬: “泱泱华夏,千古一人;惟我关帝,乃圣乃神;生为人杰,汉鼎虎臣;忠昭日月,义炳乾坤;仁披四海,勇冠三军;礼抒春秋,智逸绝伦;殁化神明,中条归魂;伏魔荡寇,神威远镇;精诚护国,绥靖安民;三教齐颂,九州同尊。”如祭文中“千古一人”“乃圣乃神”“汉鼎虎臣” “勇冠三军”“伏魔荡寇”等等,几乎涵盖了历朝历代以­来上至官方下至普通百­姓对关帝的评价。(二)对解州作为关公故里的­强调解州为关公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成长之地,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关帝祭文中,大多对解州作为关公故­里进行强调。现存明代的一篇关帝祭­文是:

“惟帝忠义贯日,英烈盖世。志复汉基,百代崇

祀。惟兹解州,实帝故里。今当仲春秋,谨以牲帛粢醴,式陈明事。”

2014

年关公金秋大祭祭文: “河东古地,虎卧龙藏;千古人神,关公云长。德布桑梓,礼化万邦;智贯寰宇,风高节倡。”祭文把解州作为关帝故­里进行了强调和凸显,强调地域的独特性。运城现存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家庙,仿帝王建造,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尤其是作为解州关帝祖­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关帝家庙所凸显出­来的“家”的概念。常平关帝家庙现有娘娘­殿和圣祖殿,娘娘殿供奉的是关夫人,以及关平夫妇和关兴夫­妇。圣祖殿供奉的是关公的­始祖关龙逄,以及曾祖、祖父和父亲以及三祖夫­人。这种格局在现存关帝庙­中所独有(目前仅有台湾一家庙宇­从常平关帝家庙分灵)。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解读,这充分体现了其中的家­族观念和孝悌文化。祭文对关公故里的地理­环境也进行描述,如

1851

关圣帝君诞辰 周年祭文:“条山鹾海,地脉钟灵。”这里的条山即位于解州­关帝庙南侧的中条山。中条山西据华山,东接太行,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鹾海即位于解州关帝庙­北侧的盐湖。盐湖

132

总面积为 平方公里,资源丰富,为世界三大内陆硫酸钠­型盐湖,易于开采,开采历史至今接近五千­年。

同时,这里历史悠久,是华夏的源头之一。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文化灿烂。这方热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三)敬神祷神的功利性明显­关帝被兵家奉为武圣,商家奉为财神,民间奉为保护神,儒释道三教奉为护法神。“民间信仰成三教合一的­特色,那么反映在神祇功能上,各路神就成了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各种神祇就不再为他身­前的职业所限,而成了能应付各个社会­阶层、各种类型的信仰者及各­式各样愿望和要求。” [2]在关公故里,关公更是集农业神、武财神、祖先神、生育神多种角色为一体。

1855

如关帝诞辰 周年暨首届关公庙会祭­文: “敬祈圣帝,驾临神光;告祭圣帝,永赐吉祥。美丽中国,固基安邦;河东启运,福祉绵长。工业集群,鼎新图强;文化强市,再铸辉煌。福荫万代,人和政畅;普天之下,诚信永彰。关公信仰,四海名扬;关公申遗,谱写新章。 故里吾辈,扬帆远航;干事创业,群情激昂。”祭拜关帝的目的非常明­显,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希望关圣帝君护佑。笔者还搜集到一篇元代­察罕的《解庙旱祷文》: “惟王忠义智勇,卓冠当代。百世之下,英威如在。禀熊虎之姿,剪凶顽之害。生则名震华夷,殁则灵爽不昧。率土亿兆,惟神攸赖。兹当仲夏之交,昭虐荐臻,二麦阻秀,田野如焚,民物憔瘁,遑遑靡宁。惟神密替化机,回旋生意,沛沾甘霖,以涤氛气,以苏民命,以兴我穑。事仰邀神,休其惠之无弃。”

关帝在运城作为雨神,与运城当地的气候有很­大关系。运城的伏旱和秋旱比较­频繁,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解州一带,以山地褐土为主,在水利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一遇到旱年,会发生大面积的减产。这篇《解庙旱祷文》即是很好的证明。

(四)诵读祭文的角色由单一­到多样祭文作为重要的­人神交流的媒介,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诵­读。自祭祀活动出现以来,诵读祭文的角色逐渐由­官方向包括官方、企业家等多种群体扩展。

明清时期,在重大节庆期间,皇帝往往派遣专司礼仪­的太常寺官员到解州关­帝庙祭拜。在小型祭祀活动中,往往由解州知府担任主­祭人。作为历史上的官方祭祀,是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在重大活动期间举行祭­祀活动,来引领社会阶层参与到­传承关公文化的行列中,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关公,来治理国家,管理民众。而当下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更多的群体加入到弘­扬关公文化的队伍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关公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关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具表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忠义仁勇”更成为爱国敬业、孝敬父母、清正廉洁、诚信友善和担当正义的­代名词。(五)从精神力量到文化自信­的演变关公作为“忠、义、仁、勇”的代名词,佛教尊之“伽蓝监坛”,道教尊之“关圣帝君”,儒家尊之“武圣人”。历代统治者的多次加封,使关公的神性熠熠生辉,其神祇集“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查冥司、招财进宝、保护商贾”等多种角色于一身,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神性­特征,成为各阶

52 (下转第 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