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天龙山隋代石窟保护研­究

- 谢强姚远

要: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三年(545 25摘 年),历经北齐、隋、唐及五代时期,现存窟龛 个。天龙8窟,位于东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山隋代石窟,即天龙山第 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8中­唯一具有中心塔柱的石­窟。本文试图针对天龙山第­窟的地质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突破8石窟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第窟渗漏、风化、崩塌等病害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使天龙山石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科­学保护。8关键词:天龙山 石窟 第 窟 渗漏 风化 崩塌

前言

石窟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利用天然山间崖壁开凿­而成的洞穴类建筑,洞穴开凿之后在洞中造­像、壁面绘画或放置泥塑像,供信仰者祭祀、礼赞、生活的场所,中国石窟寺的产生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来。天龙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朝东魏时­期(534 年-550

年),以后北齐、隋、唐和五代时期陆续开凿,形成天龙山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天龙山脚下溪­水旁的千佛洞区。千佛洞区石窟因近水,洞窟内潮湿风化崩塌严­重,洞窟内造像雕刻等仅现­模糊形状,几乎尽数毁坏。半山腰石窟主区,开凿于天龙山东、西两峰的山腰间,

500 25

东西绵延约 米,现存大小窟龛 个。本文谨

8以开凿于隋代的天龙­山石窟第 窟为例,试图通

8

过对第 窟的地质地貌的综合研­究,作出相应的石窟造像保­护研究方案。

8

一、天龙山第 窟概要

8

天龙山第 窟,位于东峰半山腰转角处,石窟外部仿隋代木构建­筑,左侧门边有残损碑刻题­记,明确记载本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

年)十月十阴,功德主是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公刘瑞。碑文内容还记载了刘瑞­等人为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祈福的祝辞:“净业仰祚天朝,圣

阴,晋上寿等乾兴,皇后季均厚载,储君宫体明离

...... 8 25王则磬石之安 ”天龙山第 窟是 个石窟中唯一明确开凿­年代的石窟。

581

公元 年隋文帝称帝,同年册封次子杨广为晋­王,封地在晋阳。因文帝杨坚信奉佛教,大兴佛法,于仁寿元年(601

年)、仁寿二年、四年三次昭告天下,各州按照标准图纸兴建­佛寺、塔刹。晋王杨广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也对佛教尊崇有加。天龙

8

山第 窟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修建的。

窟室仿木构建筑,前廊后室,外部三开间,宽4.26 1.70 3.55米,进深 米,前廊地面至撩檐枋 米。

4

前廊共有 根圆形立柱,柱础有收分,但表面分化严重。外侧二根立柱依山体雕­凿成半圆形,中间两根立柱为圆雕,西侧立柱因雨淋风化、石质易损,已经断裂残损,只残存上半段。立柱之上设栌斗,栌斗之上承托替木及撩­檐枋,上承斗栱、人字形叉手,风化严重。

廊下南向正壁开窟门,两侧原各有力士一尊,现仅存力士痕迹,身体大部损失。窟门性质为双重

1.94 1.33 0.75式,外门圆拱形状。高 米,宽 米,厚米,两侧雕圆形门柱,柱头做束帛式,并装饰莲台,柱前各雕蹲狮一尊,风化严重。门梁拱形,门楣尖拱并较宽大。内门门槛较高,尖拱门楣,中间刻火焰宝珠。

内部结构为中心塔柱式,也是天龙山唯一有中心­塔柱的石窟。这种特殊的石窟形制常­见于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隋朝历文、炀两

37 300帝,国祚只有短短的 年,却是自西晋后长达余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时期。当时开凿石窟,多沿袭印度佛教以塔刹­为寺院建筑中心的支提­式,也称为“制底”形式。早期印度佛教建筑中,塔刹在佛

寺的中心或主要位置上,在石窟开凿中,一般位于石窟中心,成为中心塔柱。

8

二、天龙山第 窟自然环境状况天龙山­石窟自然环境存在以下­状况:天龙山石窟地处太原西­山坳陷的东南边缘一带,山峰海

1400

拔高度约 米。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6m/s,冬春两季风多全年盛行­偏北风,平均风速风速疾驰迅捷,夏秋两季则风速平稳柔­和。平均气

9毅C,年平均降水量为 511mm,降水量多集中在温每年­的夏秋两季。石窟区域沟谷纵横,溪流遍地,

70%。适合植物生长,因此绿树葱郁,森林覆盖率达

1.

地质分析

8

第 窟位于东峰北麓山崖岩­壁上,地形单元属二叠纪天龙­寺组地层崖壁,地质情况复杂。主要成分有石炭、二叠纪砂岩、砂页岩及其风化物,大部分是基岩裸露的山­体,同时还有零星的黄土及­厚度不等的残坡积物覆­盖层,形成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岩,岩性差别很大。

8

第 窟,由于自然风化、软弱层沉陷和松树根系­的渗透、劈开作用,因此存在较大的岩体裂­隙发

[1],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倾向多为东南育

80毅到 90毅,方向和东北方向,大部分裂隙倾角达到其­中西北向裂隙密度较大。

8

第 窟裂隙大多出现在石崖­的一侧,称为大

40毅块山石裂缝,裂隙走向为北向偏西约 ,裂缝宽

100mm

度 以上,填充物为石块、风化物、泥土和松树等植物根系。在岩石四周与山体完全­裂开,有的甚至底部部分悬空,形成卸荷裂隙,此类走向多为

100mm

北西向,裂隙宽度 以上,填充物为石块、泥土和松树根系,此类危岩稳定性较差。

8

第 窟岩石因表层风化,还存在细小裂隙,宽度为几毫米,甚至根本没有张开,裂隙长度不一,分布没有规律,填充物多为尘土、风化物,此类裂隙直接对洞窟石­佛造像的保存构成威胁。

2.

水文特征

[2],各个天龙山石窟周边是­地下水迳流排泄区山谷­间有出水量大小不等的­上升泉,产生层位在

8 9二叠纪上统,呈弱碱性,位于天龙山第 窟和第窟之间的白龙洞­泉,是其中出水量较大的一­眼泉水。这些大大小小的泉水汇­聚在山脚下形成柳子沟­河,由西向东流入汾河,整个天龙山石窟属黄河­水系。

天龙山地下水以裂隙水­分布为主,同时分布有少量的孔隙­水。裂隙水:天龙山裂隙水含水层为­基岩风化壳和地层砂岩­的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富水程度差异很大,钻孔单位用水量

0.00078~0.091 L/S·m,地下水位深度随地形而­为

变化,化学类型多为:SO42-Ca ·Na+型水

2+ [3] ,矿化度低,pH7.6,为碱性水

[7~8]。孔隙水:天龙山孔隙水含水层为­松散岩类,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碎屑­和松散沉积物空隙中,各层含水层没有统一的­地下水位,

0.5g/L,pH 7.1,为富水性好,水位很浅,矿化度 值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SO42--Ca ·Mg24[7~8]型水。

2+

8

第 窟岩体上松树根系发育­极盛,再加长期

8

的雨水冲刷,因此第 窟又称为“水帘洞”,四壁经常有后山的渗水,渗水严重时,在地面的低位可看

8

到小水洼。第 窟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较大:夏秋

80%。冬两季,石窟洞内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大于春两­季,由于降雨减少,季风强劲,则石窟洞内空

60%左右。

气相对湿度只有

3.

岩石物理性质

X X

[4]与

通过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射线荧光化

8学成分分析[5],结果显示第

窟岩样成分颗粒密度2.63g/cm3

为 ,接近于石英密度,为粗、中粒石英砂

6.43%岩。岩石中有少量的孔隙和­裂隙,孔隙率为~7.63%,胶结程度较好,胶结物以硅质最常见,化

SiO2

学成分以 为主,说明岩石抗风化程度中­等。

因岩石中存在孔隙和裂­隙,加大了饱和吸水率[6],因此抗冻性能较差,耐崩解性指数较低[7]。经测试岩石烘干、饱和状态下表面硬度分­别为:48.7~ 51.0 37.5~39.4,表面硬度属中等偏下。

8

通过对天龙山第 窟的自然环境、水文特征、

8岩石孔隙、裂隙等物理性质的分析,得出:第 窟开凿于二叠纪地层,地质情况复杂,岩体裂隙发育旺盛。岩体孔隙式胶结物,主要成分为硅质。抗风化能力中等,表面硬度中等偏下。受集中富水区和地下水­径流排泄区的影响,在风吹、日晒、雨淋等

8自然因素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下,第 窟造像表面异常疏松,洞窟内渗水,崩塌和石雕造像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落。

8

三、天龙山第 窟保护设计依据和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保护依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综合考

8

虑第 窟造像区的保存现状,应将危岩加固、防渗

8工程放在石窟保护的­首位。针对第 窟岩体裂隙发育程度旺­盛,在进行危岩治理、防渗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性施工。在具备成功治理经验

8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实践。因此,第窟的保护工程第一阶­段,应定性为试验性方案设­计、施工,并做好检测、评价、论证工作。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石窟周边珍稀­树木、植被分布对石窟的影响,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减少植被根系对岩体的­分裂作用。同时适当调整参观路线,增加石窟周边的防护设­施,减少人为因素对造像的­损坏和影响。

8

四、天龙山第 窟保护思路和措施1.

危岩加固

8

第 窟上部,东、西两面危岩体,可采用锚杆支护和下托­支撑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用钢筋作为加筋件,依靠岩体和锚杆之间的­摩擦作用,使用水泥砂浆将分裂的­两片岩体结合成整体。为防止漏

[8]的技术手段。所浆,可采用快速水泥和二次­成孔有工程考虑隐蔽、表面做旧处理,以不影响石窟周边的自­然环境的总体欣赏效果­为前提。

锚固材料,视其使用位置危岩的大­小,裂隙角度等因素,可使用不同尺寸、规格的热轧螺纹钢

525﹟筋,使用前表面做除锈处理。锚固砂浆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填料选<2

毫米的水洗沙粒,为防止跑浆可适当加入­水溶性硅酸钠盐以提高­粘稠度并缩短固化时间。

2.

裂隙灌浆

8

第 窟外部有较大型危岩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裂隙发­育,可采用裂隙灌浆的方法­处理。大裂隙采用单液硅酸盐­浆材,一般以含水硅酸钠(俗称水玻璃)为主剂,适当加入碳酸氢钠(小苏打)以调节硅酸盐凝结时间。

微小裂隙灌浆,制作特殊的灌浆注射清­液,主要由超细耐硫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组成。耐硫酸盐水泥具有碱性­低、抗硫酸盐,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凝固时不分层,可以进入到微小裂隙中。耐硫酸盐水泥对施工基­面要求不高,适合潮湿环境的使用。凝固后表面防水,耐酸、碱侵蚀,有较强的抵抗风化和冰­冻的能力。

3.

石窟顶部防渗、防水工程

8

第 窟顶部生长着大量松、柏、落叶灌木及大量的草本­植物,做窟顶防水工程之前,要合理规 划、妥善处理植被及其根系。可先期迁移或清除大型­树木,待防渗系统完工后以小­型灌木和地被植物代替。

在石窟顶部采用沟槽填­充、混凝土垫层、铺设柔性防渗材料和构­筑排水系统相结合的工­程技术手段,使顶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斜坡面。从而引导和加速顶部雨­水排泄过程,截断降水给石窟区域的­补水途径。通过封堵裂隙,改变裂隙渗水方向。

同时,疏通和改变石窟底部排­水系统,引导雨水有序排放,有效降低石窟周边的地­下水位,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渗水­引起的石窟内浸水、化学风化等病害现象。通过危岩加固、裂隙灌浆、顶部防渗、防水等

8

工程措施,有效解决第 窟周边的岩石裂隙发育、孔隙水渗漏、风化。

五、结束语

8天龙山隋代石窟,即第 窟的保护工程,即是专业技术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文物保护­的研究工作。工程中设计工作方案、施工图纸或施工文件,应随着施工进度与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补充、调整或变更设计方案,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同时严格执行随工程进­展建立完善的表格登记­制度,随时收集整理现场工作­资料。

文物保护工作不是简单­的工程项目,而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多­学科协调配合综合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严密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对工程设计保护技术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施工。

[1] 所谓裂隙发育,即是指由于岩性、构造及气候原因受风化­改造作用大,由于风化作用,水的溶蚀以及地质构造­作用产生了较多、较明显的裂缝。出现这种发育状况的岩­石,就是裂隙发育的岩石。

[2] 降水后在地面形成的水­流,以及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外部排泄的范围。

[3] 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水中这些金属或者酸根­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这些符号表示的就是水­中含有的元素,含有钠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4] 利用 X射线在晶体物质中的­衍射效应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技术。

[5] X 射线荧光分析是确定物­质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的一种方法,又称 X 射线次级发射光谱分析,是利用原级 X 射线光子或其它微观粒­子激发待测物质中的原­子,使之产生次级的特征 X 射线(X 光荧光)而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和­化学态研究。

[6] 岩石饱和吸水率是单位­体积岩石在 150×10^5 帕下或真空条件下吸收­水的质量与岩石干重之­比值。它反映岩石中、小裂隙的发育程度。

[7] 岩石的崩解性是指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失去粘­结力,完全丧失强度时的松散­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耐崩解性指数表­示。

[8] 选用小直径旋挖钻头钻­进,小直径桩成孔后,先迅速回收小直径加长­钢护筒,再下放大直径加长钢护­筒全程跟进,然后换用大直径旋挖钻­头二次扩孔的施工技术。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