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传统手工纸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 关键词:手工纸 造纸术 机制纸 宣纸

摘 要:手工纸诞生于中国,兴盛于中国。造纸术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手工纸代替其他各种书­写材料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其他文明的生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手工纸是中华文化天生­的诠释者,二者血脉相连。本文从中国手工纸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手工纸的独具魅力以及­传统手工纸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三个方面对传­统手工纸及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工艺特点进­行了探讨,意在发掘传统手工纸的­生命力,展现手工纸及造纸工艺­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手工纸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纸,孕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发展于世界。纸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造纸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迈向一个阶段性文明­的历史篇章。记忆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字的出现,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置于­文字的载体终因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以纸的形­式推上了人类科技文明­史的舞台。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的祖先采用过不同­的天然原料或加工材料­来捕捉转瞬即逝的历史­记忆。莎草纸、蜡板、贝叶、羊皮纸……都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古希腊先民不可或缺的­珍贵书写介质。而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代则以甲骨、碑石、竹简、木牍、缣帛等原料作为书写材­料。最早,人们结绳记事,事毕解开。仰韶时期陶器刻划符号。夏商在龟甲兽骨上刻录,成就有名的“甲骨文”。青铜时代的商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将国之大事铸刻于时代­的宠儿———青铜器物之上。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削成的小片上称简牍。竹简多用于文字较多的­记事,木牍多用于文字精炼的­日常应用文。另有一类丝织品———缣帛用来书写绘画,相较简牍的笨重散乱,其柔软光滑,适于行笔和舒卷,但价格不菲,尤显品质珍贵。由于简牍、缣帛分别可以满足文字、绘画的两种主要记事功­能,因此成为纸发明前最主­要的记载工具。战国、秦汉年间,人们用上等蚕丝做缣帛、织绸,剩下的次茧用作丝绵。制作丝绵需要漂絮多次,每次漂絮后,篾席上总会残留丝 絮。多次漂絮后,当篾席晾干,席面上会残附一层丝絮­交织的薄片。将其剥离,形似缣帛,其上亦可书写。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寻找更为简便易得的材­料来进行相同的工序,于是麻片便替代了丝絮­薄

32—92片,名曰“赫蹏”。西汉班固(公元 年)著《汉书·赵皇后传》中有“裹药二枚赫蹏”的记述。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时引后汉应劭的解释说“赫蹏,薄小纸也。”赫蹏开启了中国关于纸­的相关记载。更有《三辅旧事》中记述汉武帝时有“以纸蔽鼻”之事,明确提出了“纸”的存在。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发掘­出的一块麻纸;之后,西安灞桥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地

206 23

图纸(公元前 年—公元 年,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用纸),都以实据将纸的发明定­格于至晚

105也在西汉时期。东汉公元 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已有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作为原料,经过沤料、舂臼、抄造等工序,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史称“蔡侯纸”。然而,纸真正的书写主导地位­的取得还得延续至东晋,才彻底取代了竹简缣帛。经过唐宋元明清的逐步­发展,中国的造纸工艺一度至­炉火纯青的程度。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交通的开拓,推动

3着纸与造纸术的传播。公元 世纪(东汉末),纸及造纸术开始东传至­东亚及东南亚的朝鲜、越南、日本、印度等国。朝鲜半岛造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后来尤以桑皮纸最为著­名,即我们所说的“高丽纸”。同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柬埔寨等国也

陆续出现了纸传播的踪­迹。以印度为代表,这一地区古代没有纸,只用未加工的树皮和棕­榈阔叶作为书写材料,一般用以记录佛教经典,史称“贝叶

7

经”。至迟在 世纪末以前(唐代),便有了印度有纸的记载。唐代高僧义净就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讲到在印度见到“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

7 8绢纸随处供养”。公元 世纪末 世纪初,纸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以­阿拉伯(包含今北非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各­国(史称“西域诸国”)。据史书记载,唐朝天宝十年(751

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曾与­大食国(即阿拉伯人)在中亚的怛逻斯(Talas,

Aurie Ata)交战。这次战役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中的唐兵俘虏­中有不少造纸工匠,被押送至“撒马尔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当时为阿拉伯人所占领)中迫为阿拉伯人造纸。造纸术传入阿

8拉伯。纸和造纸术一时间风靡­大食帝国,从公元

11 400

世纪中叶至 世纪近 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今埃及的开罗以及今摩­洛哥的费兹等地多处开­办造纸厂。作为欧亚贸易交流的桥­梁,大食帝

8

国当之无愧。公元 世纪,摩洛哥穿越地中海向对­岸同为大食帝国所占据­的西班牙输导了造纸术。

12

公元 世纪传入比邻的法国,并建立了纸厂,欧

13亚大陆的中心地区­有了自己的造纸基地。公元世纪,造纸术从埃及开罗经亚­历山大港通过地中海进­入西西里岛,后传入意大利,以迅雷之势席卷欧洲。意大利也迅速成为欧洲­用纸的主要供应地。

14 15

公元 世纪,传入德国。公元 世纪,传入英国。

16 17

公元 世纪,传入俄国、荷兰。公元 世纪,传入

17

丹麦、挪威。公元 世纪开始传入美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一幅生动的纸和造纸文­化的传播路线图。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同欧美以至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造纸技术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引领着与时俱进的纸文­化。

二、手工纸的独具魅力

1.

手工纸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纸?经过潘吉星等专家的多­方论证,在《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合适­的定义:“纸是植物纤维原料经人­工的机械、化学作用而得到提纯的­分散纤维与水制成浆液,经漏水的模子滤水,使纤维素在模子上交织­成为湿纸膜,再经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强 度的由纤维素靠氢键缔­合交结成的薄片,作为书写、印刷、包裹等用途的物质。简单来讲,纸就是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的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交结成的薄膜状物质。”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手工纸定位于那些使用­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方­法制造出来的纸。由于过去造纸的主要工­序都用手工操作制造出­来,故称为“手工纸”。自西方机器造纸法引入­到造纸工序后,在手工纸的生产过程中,只要抄纸这一最重要的­核心工序为手工进行操­作,则亦属于手工纸。手工纸是相对于机制纸­而言的。

2.

手工纸与机制纸的区别。纸作为新事物在西方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严格意义上讲直至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渐开­始广泛使用纸这种新型­书写材料。西方人长期以来也只知­道使用莎草纸和羊皮纸­就可以同时满足当时文­化传播最主要的因素———宗教的需求,即书写文字和绘画制图。加之中世纪,西方人还处于梦寐时期,文盲居多,对文化传播的需求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人并不会关心书­写材料的变迁。当社会变革迅猛之时,思想文化交流、政治经济联系便势如破­竹地发达起来,从而引起了对书写材料­结构革新的迫切需求。随着纸的伴生物———印刷术的引进,莎草纸和羊皮纸毫无抵­抗力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量复制印刷的需求首­先催生了印刷机的发明,同时原有造纸工序的不­完善日趋显著。1798 年,法国人罗伯特发明了无­端铜网,这就是长网造纸机的雏­形;1804

年,英国人唐金按照抄纸的­工序,将造纸机设计为由铜网­部、压榨部和卷纸部等三个­机构组合而成的联动装­置,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型长­网造纸机诞生了。接踵而至的一系列造纸­技术上的革新使西方终­于摆脱对东方的依赖,并且逐步走到科技的前­沿。纸开始有了手工纸(中国纸)和机制纸(欧洲纸)之分。

手工纸的种类按原料分­有麻纸、藤纸、皮纸、竹纸、草纸及混合原料纸(比如宣纸)。机制纸有印报的新闻纸、印书的胶版纸、书写文本的打印纸、制信封的牛皮纸、制纸盒的白纸板等。手工纸与机制纸从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上讲是­相同的,但是在生产流程、操作方法及品质特点及­应用领域上有很大区别。第一,制作技术。1.原料不同。手工纸采用韧皮纤维和­草浆,机制纸采用木材、废纸和少量草浆。2.操作不同。手工纸主要依靠人力、经验技

艺、竹帘抄造进行,生产率较低。机制纸依赖机械操作、电脑控制流程来生产,生产率高。3.干燥温度

40耀60益的低温条­件下干燥,不同。手工纸一般在

100益

机制纸则需在 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干燥。第二,品质特点。从外观上看,手工纸与机制纸的差别­较为明显。机制纸一般比手工纸更­为致密光滑,且白度高。但一些机制纸表面上看­起来与手工纸十分相像。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找­到两者最本质的差别进­行区分。可以将纸拿起来迎着光­线观察,如果纸内有一条条分布­均匀的印迹即帘纹,就是手工纸;而机制纸经高温烘干纸­面光滑度很高是不会有­帘纹的。从手感上讲,手工纸柔软;机制纸组织紧密,硬度高。第三,应用领域不同。由品质特点的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适用领域。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软轻薄,强度小,吸水性好,适宜毛笔书写。而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紧密硬重,强度大,吸水性小,适宜钢笔类硬笔书写。手工纸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或是特殊文档­的长期保存,机制纸则适用日常办公­和生活。

三、传统手工纸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1.

中华文化最完美的诠释­者。文字是文明的开始,一国一个民族的文明是­通过文字记录才得以传­承的。那么记录的形式、材料对于文明的保存可­谓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和纽带。纸,就其本色职能而言,可谓尽职尽责,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传承、生活交流作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世界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差异­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文化以包容、含蓄、气蕴、意境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性、明确、直观、写实为特征。正如哥特式建筑之于欧­洲,佛教之于印度,金字塔之于埃及一样,手工纸及造纸术也是中­国各色传统文化中最富­彰显力、最具承载力的标志性物­质与工艺。

中华文化可以涉及许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书画、丝织、陶瓷等。作为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及其产品手工纸的­发展几乎伴随并影响了­整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就书写和绘画两种最基­本的记载功能而言,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将­手工纸的精妙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与西方艺术的迥­然不同。首先,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纯天然的完美配合。致密坚实的砚台研磨出­濡和光润的墨汁,柔软细密的毛笔皴染浓­淡有致的墨色,托生于柔韧光润的纸幅­之上,所以独具天成。第二,书画技法注重意蕴的表­现效果。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中国文化均旨在神似,即展现事物丰富的实质­内涵,并不在意形似。中国画中所表现的质感­或肌理都是指代性的,或者说不完全写实性的,与西方绘画中逼真酷肖­的再现性描写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作为艺术语言,观察方法和表现的媒介­的不同形成了东西方绘­画的不同形式。西方绘画通过光影、色彩等造型手段,倾向写实。中国绘画则以勾勒为主、点皴为辅的笔墨运情手­段,偏向写意。例如,表现石头西方绘画是从­表现体面、素描关系方面去表现,石头的光影再现要犹如­摄影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则总结出“石分三面”。用勾勒的方法将石头的­形勾出,同时以皴擦点染表现石­头的各面,没有光影,取其精魂,不在于现象的再现。不同的观察方法导致不­同的表象技法,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有的艺术语言———笔墨。中国画用笔多样,或是长线勾勒、或是集点成线、或是点线块并用、或是笔墨交错层积,基础在于勾勒,勾其状,勒其形,达其意,成就中国画落实意象的­最好手段。关于色彩,西方绘画使用油彩堆覆,画面丰富多彩,物象如出镜中。中国绘画讲究用墨,古有所谓“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以及破墨、宿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主要以黑、白、灰来捕捉物象的精神。中国书画以笔墨为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因笔墨不仅在表物而­且在达意,折射着作者生命内在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或驰骋天地或田园闲适。中国画充分利用了笔墨­纸砚的特性,使其最大程度的汇聚交­融。第三,纸的选用。手工纸的广泛使用大概­是从两晋时期开始,经历了分别以麻纸、皮纸、皮纸+竹纸、复合原料纸为主体材

 ??  ?? 陆机《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