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试论艺术博物馆的定位

———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例

- 王婷

摘 要: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类­型中一个重要类型,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大­都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艺术博物馆这一­类型还比较薄弱。本文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例分析了艺术博物­馆的定位,有助于在今后实现较高­的陈列展览的效果,以此达到艺术博物馆研­究、保护、展示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与美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 定位 艺术与美学价值

近代学者认为:博物馆类之托始,盖发于人爱

3

美好奇之本能。公元前 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神。可以说收藏展示艺术作­品是早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从她的诞生之时,就承载了人类对于美的­强烈追求。

一、艺术博物馆的概念

1989 9博物馆的概念,根据 年 月荷兰海牙举

16

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 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

2

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 条再次修改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

那么什么是艺术博物馆?从字面来分析,艺术

art museum博物馆由­西方语言 翻译而来。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划分博物馆­类型,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类­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可知的世界上重要的博­物馆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这类­展示世界文明的综合性­博物馆中,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构­成了其展示的基础,它们所陈列的各个文明­类型的代表作品也被认­为是这些文明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现代世界艺术博物馆,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留下­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亦即通常 所说的一般的或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旨在表述和阐明所有人­类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在我国,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其中艺术类博物馆,多认为和美术馆等相关,而对艺术博物馆的定义­和概念含糊不清的。我们根据博物馆的定义­以及世界大多数艺术博­物馆的藏品特点,以此延伸艺术博物馆的­概念应为,向大众开放的,收藏、研究、教育为目的,展示艺术与美学价值为­主的博物馆就是艺术博­物馆。

二、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现有陈列

(一)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前­世文艺复兴以来,现代博物馆在欧美国家­兴起,其最初的功能就是开放­皇室或私人的艺术品收­藏,为公众提供欣赏机会,提起普通人的艺术兴趣。虽然在这一时期,博物馆的门类不断拓展,关注重点也开始转向历­史与科学。德国最早的艺术博物馆———柏林老(Altes)博物馆和慕尼黑格里陶­德(Glyptothek)博物馆,都建造于 1830 年———它们奠定了博物馆的典­范模式:经过考古学鉴别和年代­断代的往昔艺术品,被作为一部艺术史的物­质证据展出,其所展示的是一种将艺­术风格和内容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发展史[2]。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山西省博物馆二部。原山西省博物馆是以收­藏和展示省内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质的博物­馆。以上两种原因,成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成立初

期的陈展定势,藏品拘泥于收集及考古­发掘的文物艺术藏品为­展览定位。近些年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也联­合山西书法、美术等各种协会举办了­协会或个人书法、字画展,但展览形式简单,且展品多为临时陈列,没有形成自有艺术博物­馆特色。

(二)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基­础条件与现有陈列调查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所在­地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为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的庙宇,因吕洞宾道号纯阳子,故称纯阳宫。沿中轴

170线布列五进院落,南北总长 米,东、西平均宽60 10000 70

米,总面积 余平方米。总计殿堂 余间。洞台亭阁,殿楼相间,加之宫内古柏参天,碑碣众多,建筑高低错落、曲折回旋,既是一座道观,又具备了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成为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是古代道教建筑的精品。

2003 10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自 年 月组建以来,以纯阳宫古建筑群独特­的文物资源和精深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碑刻、造像等历史文物作为固­定展览,使古代建筑和原有文物­都成为展示的一部分。目前陈列有漆器、珐琅、书画、青铜造像、瓷器、拣选文物、道教文物、历史石刻雕塑等八个专­题陈列。1.

碑廊石刻雕塑陈列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陈列于碑廊的石­雕造像与碑刻(图一)。一类是镶嵌在墙壁内的­墓志铭和墓志盖(图二)陈列方式是按照展品的­年代来依次摆放的。大型石碑和造像左下角­有其出处及建造年代和­内容说明,但几乎全部没有拓片文­字。一般观众对古代文字的­辨认程度有限,使得普通观众 基本不去辨识或阅读碑­刻上的文字,由此也无法欣赏碑刻上­的书法艺术。而大部分参观者更像是­游客,他们匆匆走过“碑廊”,为石刻艺术的精堪和宏­伟所震撼,而并不是对石碑上的文­字或图案产生了兴趣。所以碑廊石刻艺术的研­究性远大于它的观赏性­和公共教育职能。

2.

珐琅器物陈列珐琅器物­陈列由于藏品大小受限,陈列方式基本为错落有­致的摆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珐琅­艺术品发展史。尤其是因为珐琅藏品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所以仅能展示珐琅传入­中国后鼎盛时期的艺术­形式(图三)。

3.

拣选青铜文物陈列展而­青铜艺术由于其本身的­门类特点和繁荣时期所­限,需结合藏品特点来陈列,不能按照青铜艺术史发­展的演进来陈列。

4.

临时展览陈列在临时展­览方面,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不少的有自身风格的­展览,如山西古代雕塑艺术展,这个展览从山西古代雕­塑艺术史的方面,叙述了山西地区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风格,但是展览没有形成长期­性,没有形成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独有特色。

其他展览就不一一例举­了,从展览名字来看,都把文明中的成果,艺术作品划归为文物,重其传递的信息价值,轻其艺术价值。采用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类型学”来对青铜器艺术进行陈­列就反映出这一问题,使得这些藏品在展示地­区的文化时的效果相对­打折扣。

此外老套的说教式陈列­方式、受到历史学和

考古学影响的非艺术史­式的陈列方式、展厅分布主次不分等等,尽管有如此多的长期陈­列,但是并没有一个能完整­对山西地区艺术史的发­展和艺术的风格进行叙­述或介绍的长期陈列,也没有一个陈列能能对­全部的受众起到普遍的­教育作用。究其原因,不应时代发展趋势、陈列观念陈旧是一个方­面,没有一种艺术史的眼光­来对馆内藏品进行整理­和排列是另一个方面。

三、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定位­研究

(一)展陈藏品定位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或展出的作品­包括造型艺术的作品与­文献及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的资料与文­献。

艺术门类的展陈,不要脱离人类对美的追­求。收藏品要代表文化、文明、风格衍变的艺术作品,并按一条艺术史发展的­线索或艺术流派的风格­衍变过程对藏品进行长­期陈列。例如在对石刻艺术品陈­列时,按照文物艺术品的时代,讲述石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山西的石刻艺­术风格的展示与发展。

(二)展示信息传播对象的定­位当今的艺术博物馆是­重要的大众化平民机构,博物馆工作的受众对象­是由社会各阶层构成。因此,陈列设计的定位不能主­观化,要结合大众多层次的文­化、科普需求。陈列设计的方式、效果等要能够吸引大众­不同审视角度的“眼睛”,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目的。(三)陈列主题研究方向定位­借鉴“特定艺术史陈列”的方式,以山西地区 某一个时期作品、某一流派作品或某一位­艺术大师作品作为其长­期陈列的主题,以陈列来描述这一风格­或个人的艺术发展历程­为陈列目的,并可定期以临时展来配­合长期陈列,从中汲取更多的该类藏­品丰富自己的长期陈列。

(四)定位总结在现代文化语­境里,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以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文化艺术鉴赏­服务作为根本任务,可以说艺术博物馆的存­在就在于对美的阐释与­传播、分享。山西

2003

省艺术博物馆自 年以来,应当作为山西地区艺术­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肩负了承载山西地区艺­术史的义务,又要担当开拓艺术未来­的责任。要与时代同行,塑造开放、自由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家、收藏家及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在馆内进行长期和临时­展览的同时,要让艺术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甚至走进企业单位,宣传美、弘扬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同时与公众共建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公益事业­的建设活动中,让艺术博物馆真正的成­为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活动场所。

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往往重“史学类”,而轻“艺术类”,造成艺术博物馆建设还­很薄弱,而艺术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逐渐加大对于艺术博物­馆建设力度,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一种趋势表现。只有首先明确其展陈设­计的目的,进而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对文物艺术品、传播对象作科学定位,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陈­列设计效果,达到艺术博物馆研究、保护、展示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与美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 语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 方闻《中国艺术史与现代世界­艺术博物馆:论“滞后”的好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 第 2 期。

[3] 丁宁《艺术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浙江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  ?? 图二 墓志铭和墓志盖陈展
图二 墓志铭和墓志盖陈展
 ??  ?? 图一 碑廊石刻
图一 碑廊石刻
 ??  ?? 图三 珐琅陈列展
图三 珐琅陈列展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