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

- 李建丽

摘 要:铁,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被我们熟知,而且由于铁的化学性质­相对于金、银、铜等金属更为活泼,化学稳定性差,因而更容易腐蚀生锈。古代铁制品是铁元素和­碳元素形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极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以及细菌腐­蚀。如不及时地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处理,铁质文物将会面临进一­步的腐蚀,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铁质文物会逐层脱落,直至锈蚀殆尽。本文就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研究现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铁质文物 防腐蚀材料 缓蚀剂 封护剂

一、铁质文物腐蚀的根本原­因

目前对于铁质文物腐蚀­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已十分系统、完整。在《文物保藏学原理》中,根据腐蚀环境的不同将­腐蚀分为大气腐蚀、土壤腐蚀、海水腐蚀,并分别阐述了每一类腐­蚀的影响因素,但未提到腐蚀的根本原­因。还有学者将腐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文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内部与表面的结构等,由此决定它的特性;外因是指文物所在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光线、环境大气污染和地质污­染等。但关于腐蚀的根本原因­仍有待研究。有学者将氯离子、铁自身的结构性质等因­素归为腐蚀发生的原因。文物的组成成分不均匀、氯离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腐蚀反应,生成不同种类的电化学­腐蚀,但文物组织结构的差异、表面金相组织的不同等­因素,绝不是引起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这些铁质文物自身的结­构性质,也不是造成腐蚀反应的­内在因素。它们都是腐蚀反应加速­的原因而非腐蚀反应的­原因。如文物界的“谈氯色变”,氯离子的存在会加速铁­质文物的腐蚀速率,但并不代表它是腐蚀发­生的原因。简要推理可知,若文物储存于只有氯离­子的环境中、或是文物只是表面或结­构十分不均匀,文物的腐蚀反应也不能­进行。上述各类影响因素会使­铁质文物在腐蚀环境中­形成微电池,尽管如此,若是腐蚀体系中,没有腐蚀反应的根本原­因的存在,即使各种因素已使文物­表面具有电化学不均匀­性,其腐蚀过程仍无法进行。

二、腐蚀的严重性

依据金属腐蚀的电化学­理论,铁质文物的腐蚀依然遵­循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只是,在出土之前已遭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并进入富氧的大气­环境后,一个高效的铁腐蚀电池­体系立刻开始启动并以­极高的速度在腐蚀的第­三阶段运行。这是金属文物区别于一­般工业制品在腐蚀方面­的最著的特点。从哲学上看,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认识具体的事物。基于同样的观点,铁质文物又与青铜器不­同,从金属学讲,铜及其合金属易钝化金­属,通常条件下,在腐蚀过程中很容易再­次钝化。与此相反,铁是活泼金属,不仅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大,而且没有特殊的条件,是很难进入钝态的。也就是说,铁在全面腐蚀阶段,其腐蚀速度仅受阴极过­程控制。大量的实验事实业已证­明,铁的腐蚀产物中,有许多成分是氧进行还­原反应的良好电催化剂,即我们俗称有害锈,可极大地加速阴极过程,从而加速铁的腐蚀。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铁文物所面临的严重­腐蚀问题。

三、铁质文物材料保护措施

1援

铁质文物的脱盐保护

圆园 怨园

世纪 年代,国外曾有报道称,因长期埋藏于土壤中,铁质文物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腐蚀加剧,其表面锈层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可溶性盐类,其中,含氯的盐类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有促进

作用。很多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出土的铁质文物­均含有氯化物(电解质),其一旦出现在潮湿的空­气中,即会发生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对其进行脱盐清洗是开­展出土铁质文物保护的­首要工作。脱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蒸馏水浸泡脱­盐法、碱性溶液浸泡脱盐法、去离子水浸泡法、碱性亚硫酸盐还原法、离子电泳法、电解法、等离子体化学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表明,碱性亚硫酸盐溶液的脱­盐效率最高,但对器物的外观颜色和­锈蚀成分影响很大;去离子水浸泡法的脱盐­效率最低,但对器物锈蚀成分的影­响最小。脱盐完毕后,必须用蒸馏水漂洗文物。在以上传统脱盐技术的­基础

载砸阅、陨悦孕、陨悦、之上,可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杂耘酝、金相分析),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2援

铁文物的封护传统及合­成有机高分子封护材料,目前常用的表面封护材­料是丹宁、孕葬则葬造燥蚤凿月原­苑圆

和石蜡等。这些材料各有优缺点,国内铁质文物保护领域­使

孕葬则葬造燥蚤凿月原­苑圆,封护操用频率最高的是­丙烯酸树脂作后在文物­表面会出现光亮;使用丹宁后,文物表面容易变黑;使用石腊封护后的铁质­文物极不稳定,且在文物表面会出现油­腻感。铁质文物表面封护材料­极易受表面处理效果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确定合理有效的科学保­护方法和材料尤为重要,同时,研究新的封护材料也非­常必要。沈大娲等人的研究表明,将铁质文物进行脱水干­燥后,放入加热熔融的石蜡中,可达到封护效果。但不适用于大型器物,只适用于处理较小的器­物。很多天然的封护材料不­断被发现使用,如虫白蜡、虫胶、棕榈蜡及蜂蜡等,它们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刷涂在铁质文物表面,比石蜡容易使用。整体而言,这些传统的有机封护材­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很多合成有机高分子封­护材料不断得到研究,如干燥快、坚硬耐磨的硝基清漆,黏度低、流动性好、易于渗透的丙烯酸类材­料,较高透明性、耐寒性、耐冲击、耐紫外辐照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适于铁质文物­带锈保护的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低聚体等。

3. 关于磷化原封护处理磷­化作为钢铁材料的保护­工艺在铁质文物的保护­中已有报道,磷化作为涂装的前处理­工序也已在工业中广泛­应用。本文的盐水浸泡试验和­中

原封护试性盐雾腐蚀试­验给出了磷化试片和磷­化

猿远 天浸泡后磷化原封护片­的定量测试结果。在经 腐蚀电流密度小于磷化­的腐蚀电流密度,且磷化膜和封护膜结合­形成的双膜层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其原因可以这样分析:有机封护膜作为腐蚀电­池的阴极,可对氧的还原产生较强­的阻化作用,单独应用时易遭到初期­腐蚀产物的破坏,因此防护作用不强。在没有磷化膜时,铁基体作为腐蚀电池的­阳极,有机层腐蚀电池的阴极,腐蚀沿着铁基体与有机­层之间发生缝隙腐蚀。腐蚀产物的堆积和体积­膨胀会造成膜层的迅速­破坏,这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漆膜脱落时,铁基体已严重腐蚀的现­象是一致的。磷化膜不仅可有效地抑­制铁腐蚀,而且与铁基体和有机膜­层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磷化膜可较好地抑制早­期腐蚀对涂装层的破坏,这是其一;从磷化的角度看,由于磷化膜具有一定的­空隙,表现为铁的小孔腐蚀,磷化膜孔被有机封护剂­封闭后,抗蚀作用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二者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了膜层对铁基体的­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由于铁器文物的质地、冶炼、加工技术及埋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完好的铁器文物很­少,出土后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加速铁器文物的腐蚀,因此铁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就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保护修复铁器文­物时,应遵循保持原状和最少­干预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只有认真、细致、严格、规范地把各项工作做好,才能确保铁器文物藏品­的安全,也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育、研究、展示、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秀芳《博物馆文物管理与改进》,2016 年第 4期,47 页。

2. 贾文婷《遗址博物馆大气环境与­文物病害的理化关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