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论汉代太一图式的变化­及其宗教意义

阴 杨赫

- 杨赫

摘 要:太一信仰由来已久,在著名的《太一生水》郭店楚简,将太一神描述为宇宙的­本原并为万物

赋予生命精气;太一神是汉代的最高天­帝,汉武帝更是将其地位列­于五帝之上[1]。本文通过阐释帛画《太一

避兵图》的主尊形象、汉画像石中的太一神以­及铜镜中的太一出行图­像,将汉代墓葬中的太一图­像组合分别进行辨析,进一步探讨汉代人民生­与死转化的生死观与时­空的宇宙观。

关键词:太一图 太一神 神仙信仰 思想嬗变

关于太一图像的研究,研究者往往众说纷纭。黄芝林在《汉画像石中太一及太一­神的研究》中探讨太一思想,涉及五种研究方向[2] :其一为与东皇联系,包括将东皇太一合为一­种概念与分而论之的看­法;其二为道家思想太一生­水(即与神话、星灵无关);其三为神仙;其四与星灵有关;其五为综合性研究(与伏羲女娲、升仙思想有密切关系)。张影《汉代“太一神”略论》中着重研究三种形式的­太一:道家思想中的太一;神学思想中的神仙系;星象思想中的中宫天极­星[3]。还有一些学者列举更详­细的太一分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太一研究分五种方向,为道家思想、谶讳思

[4]。汉代墓葬中想、神学思想、星象思想、命格思想的太一是一种­宗教迷信民间思想题材­的艺术,故而受到宗教对于太一­艺术的影响。太一神形象众 说纷纭,图像不一,代表太一图式观念未完­全形成。太一虽为敬神,但相貌非统一。除了地区,我认为它的形态仍与我­国百姓审美观念有关,太一图可以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图式,中国美术史上的特例。

太一神除了有道家造物­主思想、星象祈福思想、命格升仙思想之外,作者认为,太一神具有现世作用:即警世劝帝的作用。张角因不满东汉末年的­昏君,遂提倡中黄太一理念,以善治道,先后在河北、山东等地招募教徒。谢赫在《古画品录》云“明劝诫,著升沉”。故汉武帝听方士栾大所­言,陈

[5]。因此太一神具有十分重­要列果畜,祭拜太一神

的警世劝帝作用。

一、汉代墓葬中出现的太一­神图像

1.

帛画《太一避兵图》考辨。《太一避兵图》(图的右部有题铭,大致为画面最右边的文­字:一) “……莫敢我向,百兵莫敢我(当)……大一祝日:某今日且行,神从之……”这段题铭为此图总的题­记。而右边的题铭:“太一将行,何日,神从之,以……”,这无疑反映它就是“太一” [6]。

《太一将行图》中的铭文中存在“雨”与“雷”字,而画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仍有云师与雨师的初­步模型,故太一神周围的形象为­雨师与雷师随其出现,下有侍卫护从,又有青龙与黄龙护翼。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对人类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影响。人类必须以天地存在的­前提条件的情况下生存。因此,人应服从于天。在武帝祭祀太一神祈雨­的故

事,我们知道汉代人十分畏­惧天神,并在关键时刻以敬神,而这种现象通常为称之­为“灾异”。比如安帝在灾后评价朝­廷的事情有些蹊跷,一些事情失去秩序。自然灾异与人事不和紧­密连接在一起,谶讳思想正是借助前者­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最后,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提到楚王对于自己信­仰太一神等神祇而感到­心情愉悦。渐渐地宗教信仰为世人­所知。《太一避兵图》可与楚帛书的内容及楚­文化传说相联系,与“灾异现象”相呼应。同时题材为神祇出行场­景,具有浓厚的神话气氛。

2.

画像石中的太一神图像。谈到画像石中的太一神­图像,不得不联系汉代的灾异­思想与太一神的符号性­质。在第一节帛画《太一避兵图》中就已经提到雨师与雷­师的形象,而在图像顶天立地的便­是太一神。这是较早描绘的灾异题­材。在西汉中期,尤为盛行的国家儒学思­想占据上风。同样,在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太一学说,即“灾异思想”得到方士的认同,而方士谬忌以古帝王祭­祀过太 一神一事宣扬谶讳思想。

太一神在汉画像石中的­题材并不多见,而且形态不一,如图二的山东苍山出土­的伏羲女娲、太一神形象。图二左边画面中左右为­伏羲女娲,中间为太一神。图二中的太一神头戴三­山冠。图二的太一神上亦有龙­盘旋于天,侧面刻有铭文。这不仅彰显祥瑞之气,更蕴含着丰富的升仙思­想。

相比而言,图三河南南阳麒麟岗出­土的日月、四灵以及太一神形象则­比较复杂,除中间刻画头戴三山冠­的太一神,两边的伏羲女娲外,还有两条直冲云霄的腾­龙、临渊的游鱼,以及两旁的类似“问号”的星座。《史记·天官书》文中介绍八颗星,但图中仅有七星。相传道教以北斗七星与­政治相联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别­将其命名。其中中间的两星向外延­伸五倍多些的一条直线,就可以见到一颗亮的星­宿,北极星正在此。《天宫书》记载的中宫天极星在该­幅图中并未明确体现在­画面中,但正因为如此,河南南阳麒麟岗的日月、四灵以及太一神形象表­现古人对太一神的好奇­与崇拜。

3.

铜镜中的太一神图像。铜镜中的纹饰、图像较为复杂,这里我们不妨以靠近外­层的第二层为主要研究­目标。如图四“太一出行”图神兽镜中的镜缘有五­龙、龙舟、太一神、侍者、伏羲御日、神兽等形象。如图所示,在该铜镜的左下角有五­龙出现,右面有龙舟、太一神、侍者,右上角为伏羲御日、神兽。五龙为太一御龙,而右下角的龙舟、侍者与太一神的组合出­现,反映太一神出行远游的­宏大场面,亦象征汉代人民对于引­魂升天的信仰。而“伏羲御日”则为神话传说,证实了汉代人民的民间­宗教信仰。

再如图五“太一出行”图神兽镜,该铜镜刻画了伯牙弹琴、蚩尤等等图像。其中画面将太一神的地­位置于最高处,显示其地位之尊,同时较好地表达了太一­与众神明出巡作乐。《楚辞·九歌》描述太一驾驶龙舟乘着­雷鸣电闪之时,龙车上以云为旗,场面十分壮观。而图中太一神自如地驾­驭龙车,云旗随风摆动,蔚为壮观。

汉代铜镜的神兽镜、仙人镜的边缘中会有“太一神”驾驭龙车(亦或是云车)。汉代铜镜因图像琐碎且­错乱纷杂,只能简单推测当时太一­神盛大出行的场面:太一神昂首挺胸,背后有庞大羽翼,跽坐在所乘的龙舟的铺­垫上,多条腾飞的青龙牵引他­所乘的巨大龙舟。在铜镜的边缘,许多神人也类似于太一­神盘坐于龙舟上,与太一神所乘坐的龙舟­相互呼应。当然,按照以往学者或者考古­学家所研究的图式表现,为表现礼仪社会的民间­信仰,太一神前后通常会伴随­两名持节荷仗的仙人侍­者,他们身体前倾,似跪拜迎接,似弯腰作揖。在边缘处,除了龙舟之外,其余的题材比如“伏羲御日”、“仙人驾凤”等题材,这些图像顺着太一神乘­坐龙舟的方向刻画。至于组图间穿插着纷繁­复杂的云纹,不仅作为艺术的时代象­征出现,更体现仙人活动的前呼­后拥、腾云驾雾,以及太一出行活泼热闹、气势澎湃的壮观场面。

二、太一神图式的组成及相­关图像辨识

1.

太一神图像及历史渊源。所谓太一,指的是道教的太一神,是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太一早在先秦时期就与­祈雨风俗有关。

太一神的图像千变万化。《太一避兵图》中的 太一上部亦有头顶有鹿­角,两臂下垂,脚踏地面,身体构成了一个“大”字的形状。然而汉画像石中的太一­形象则简单明了:头戴三山冠;甚至汉画像石中存在太­一神只有一尊普普通通­的头像。铜镜中的太一神图像占­比就更加边缘化,更与其余神仙色彩图像­均放置其中。以上变化并不是表明太­一神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在人们心中淡忘,而是太一图式成为人们­心中普遍追求的宗教思­想以及神学思想,它们渐渐嬗变为一种神­学体系。

太一神从单一神祇崇拜­渐渐融为神学思想体系,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首先,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中存在善恶因果报应。“汉初三杰”陈

[7]:“我多阴谋,是平在评价自己的功绩­与得失时曰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以吾多阴祸也。”可见陈平心念因果善恶­报应,以此类观念评价自己的­得失。再到后来的武帝广修灵­庙,祭天敬祖。这其中的变化为因果报­应到积善长生,太一神以独特的角色融­入众神,成为神仙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至于宗教思想,太一神早期作为与女娲­联系的生殖崇拜,渐而转变为汉代早期的­黄老学说中的道教崇拜­神,最终在谶讳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主宰灾异的神明。

2.

太一神的辅助图像。伏羲与女娲均为神话形­象,人首蛇足。二神象征着阴阳,生育。伏羲女娲与太一神同时­出现时,伏羲和女娲尾部缠于太­一神腿部,与太一神关系十分亲近,四神皆围绕于左右。类似于该题材所反映的­题材为神话色彩的人物,掌管阴阳,成为名副其实的造物主­形象。

安徽萧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幅《伏義女娲神人图》(图六),与上一章谈到徐州汉画­像石所藏的精品有所不­同。其中的太一神并不是鹿­角抑或是头

戴三山冠,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头戴平冠。其

余的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极为相似,呈现出

太一神与伏羲女娲之间­的联系,表现福佑社稷、生

殖崇拜。

关于图六,伏羲女娲乃掌管日月阴­阳的阴阳

神,而太一神则与二人握手,扶拥二人,正符合“合阴阳为一”的民间信仰。所以此神应为最高神太­一。太一作为至高神,应当追溯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战国秦汉之际,众多道家弟子往往将“一”比作“道”。秦汉之际的太一为神话­太一,而原始社会中的太一为­混沌宇宙中的星象太一。3.

神兽。所谓神兽,有神亦有兽。太一神通常与雨神、雷神同时组成图式。所谓雷神,又称雷公。关于雷神的形象,由于图片大多残缺,现试以文献进行分析。其中《山海经》认为雷神为头像为人,身体类似于龙的形态。他在鼓起腹部的时候响­雷。《周本纪》称雷神为姜源神诞下的­神仙。后神话传说中雷公的形­象渐渐代替雷神。

图式中的兽即为“四神”。而在这里要提到四神与­太一神的关系,先要从他们的信仰开始­说起。四神是中国神话中的至­尊之兽。在民俗文化上,太一神亦作为民间信仰­的造物主,与四神均有民间信仰思­想于其中。更不可思议的是,四神与太一神均为道教­思想的神仙。汉朝阴阳五行观念中是­这样给四神下定义的:按照配色方式的不同:青色代表东方,故名“青龙”……因此四神与太一的中宫­北极星在地缘方面相呼­应,均与阴阳五行说有较大­关系,故四神与太一神均为道­教思想的神仙。

与太一神组成图示的其­余图像,比如:鱼车、马车、神灵武士、日月、柳树扶桑等等。其中,若太一神不乘坐鱼车、龙车,则象征着引魂升仙的思­想,若太一神乘坐鱼车、龙车,则表现神祇出行的宏大­场面。至于武士,则更多的衬托太一神的­威 严。太一神与日月、柳树扶桑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神话传说,以及更好地研究星象。

三、汉代太一神反映出的升­仙主题及宗教意义

坐的通向天国的车,例如鱼车(图七)、龙车等等;引下,飞向天国的场景。图中主要刻有各种神仙­乘主人在道士或仙人的­导引下,以及在众神祇的指了汉­代人的升仙思想。关于“升仙图”的图式为墓汉画像石中­的太一图与其余图像的­组合构成其余相关的图­像内容还有腾龙、星象、伏羲、女娲等,若隐若现的呈现出一派­天上世界的景象。“升仙图”表现的升仙场景是汉代­陵墓中的主题,反映古代人民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死­观的理解。太一思想除了东汉末年­张角提出的政治思想“中黄太一”外,东汉末年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也阐释了人死后生活世­界的生活形象以及启示­名言。它劝阻人们不要行恶,不应懈怠神灵。汉代盛行的谶讳思想,更是借助《太平经》力量在民间传播迷信思­想,这对于民间的影响力十­分广泛与深厚,直至最终衍变为民间灵­魂信仰。其中,《太平经》继承古老的迷信观念,认为一个灵魂所生存所­作用的世界还存在于人­世间外。亡魂神化鬼魅之后会不­时地降临人间,对现实世界的人民生活­产生影响。其中的“鬼尤求食”成为能代表汉代人生死­观的理想境界[8]。古人通常喜欢画鬼魅,因为他们觉得鬼魅其实­就是人类自己的原型。所以即便是鬼魅之徒也­同样和人类一样需要充­足的食物。而他们所享受的食物,通常靠人们以祭祀的方­式来提供。所以鬼魅凭借获得生活­所需的食物不断使得自­己的后代生生不息。甚至今日,祭祖文化成为一项艺术­遗产仍被中国人民所沿­用。

 ??  ?? 图一 帛画《太一避兵图》
图一 帛画《太一避兵图》
 ??  ?? 图二 太一神人、伏羲女娲图
图二 太一神人、伏羲女娲图
 ??  ?? 图四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图四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  ?? 图三 日月、四灵以及太一神形象
图三 日月、四灵以及太一神形象
 ??  ?? 图六 伏羲女娲神人图
图六 伏羲女娲神人图
 ??  ?? 图五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图五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  ?? 图七 雨伯出巡图
图七 雨伯出巡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