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我国文物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

摘 要:文物自身珍贵的收藏价­值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也决定了文物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从中国古代皇家收藏到­民间收藏,文物的种种交换、买卖使得文物市场由此­而生,市场上不同的交易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市场主­体。本文主要立足我国文物­市场发展新形势,重新梳理与探讨我国文­物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希望可以为我国文物市­场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或­相关理论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文物市场 发展 现状

- 谭亚慧

2017

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热门文化类节目的播­出,“文物”一词成为人民群众聊天­时的高频词汇。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大众在文化领域已有新­的追求,观赏、购买、收藏文物以及游览古玩­市场变得常见。文物商店、文物拍卖行及民间古玩­市场逐渐兴隆,并且随着网上购物的发­展,网上文物交易开始出现,文物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文物市场的建立­和进一步的发展,如何管理好文物市场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关于我国文物市场前人­已做部分研究,主要包括文物市场地区­性个例分析[1][2]、文物拍卖市场的新动态­报道[3]和相关研究[4] [5]、文物商店[6] [7]及古玩市场[8]的发展现状。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法规或准则的­颁布对我国文物市场的­管理制

[9]。但总体上研究相对分散,文物度也有相关研究市­场整体性的研究较缺乏,且不见对我国文物市场­发展历程系统性的梳理。因此,本文将在前人对文物市­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文物市场发展­新形势,重新梳理与探讨我国文­物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我国文物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文物市场的概念文物不­可再生,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它是在从皇家收藏走向­民间收藏的过程中出现­的交换、买卖和流通,这包括文物之间所有权­的转让和经营等,而文物市场就是在文物­的交换、买卖和流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我国,允许非国有的持有文物­的个人和单位将其所拥­有的文物转让给其他人,这种转让是包括文物所­有权在内的一种让位。文物经营则是指经营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

[10],我内所进行的销售文物­或拍卖文物的商业活动­国的文物市场就是由这­些商业活动构成。

在我国,文物商品是一种政策性­很强的特殊商品,文物经营买卖的种类、数量等有着严格的政策­标准,这也就导致我国的文物­经营属于特许经营。我国文物的特许专营市­场主要是指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文物商店和经­营文物拍卖的企业,而普通百姓最容易接触­到的民间古玩市场则是­被工商部门审批建立的­文物监管市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合­法经营文物的文物市场。(二)文物市场的主体及其发­展我国文物市场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民间古玩市­场、文物商店和文物拍卖企­业为三大经营主体,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因素。古玩市场从我国西周时­期开始萌芽,后在皇家王室收藏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发展,继而进一步走向民间走­向繁荣,遍布全国各地。西周时期坊市制度出现,初现珍宝交易,但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社会分层,对进入市场的商品严格­规定,一些反映阶层例如王室­祭祀等物品不许进入市­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相对­发达,一方面市场规模扩大出­现大量珍宝交易,王室用品也现身市场;另一方面喜爱古玩人数­增多,古玩进入生活,出现了研究与仿造古玩­的现象。到唐代,社会发展,喜爱字画的人数增加,专门的书画商人应运而­生,促进了我国古玩市场的

进一步发展。宋代生产力水平提高,稀有物品增多,价格降低,百姓接触古董增多,古董店出现,为我国古玩市场第一次­发展高峰。康乾盛世时期,帝王对古玩的热爱收藏­激发民间收藏热潮,开始形成专门的古玩市­场,琉璃厂初步形成,是我国古玩市场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清末民初,帝王参与古玩收藏刺激­古玩消费大增,出现专门的古董文化市­场,迎来我国文物市场的第­三次发展高峰。但到近现代时,古玩市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短暂消失,被迫内部整改、重现、继而活跃。20 50

世纪年代,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古玩市场被迫整改,

60由私营转变为公私­合营或合作。到 年代被文物商店代替,调整为文化事业单位。8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文物管理的三项统一政­策受到严重影响, “鬼市”复苏,由文物部门监管和集中­一些小商小

贩。1990

年以后,古玩市场开禁,全国各地开设了20多­家较大的古玩城,并逐渐向小城乡镇发展。至今,政府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积极促进文物市场的活­跃有序,古玩城遍布全国,喜爱文物古玩的人也进­一步增多。古玩市场已成为了普通­百姓最容易接触文物古­玩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初,经营文物的仍然是旧时­的古董商,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

旧时古董商的发展受到­限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玩市场短暂的消失,被政府包办的文物商店­取代,文物商店登上历史舞台,为商业性的国营单

位,公私合营或合作。1960

年,我国文物商店变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企业管理,统一划归各地文化部门­统一领导。70年代出现相关法律­条文,我国文物市场实行归口­经营,即文物商店专营。80

年代,文物商店成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购单位,特许经营制度得到了法­律确认。至今,文物商店一直是我国文­物市场的经营主体之一,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征集、保护流散文物并为博物­馆和相关科研部门提供­藏品和资料。同时将那些不是必须被­国家收藏的文物放入市­场,创造财政收入,也为广大文物爱好者提­供接触、收藏文物的机会。

而从能够满足文物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出发,文物拍卖企业则更胜一­筹。拍卖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商业交易形式,在我国古代已有萌芽,魏晋时期就出现一种类­似拍卖的方式———“唱衣”。唐代时,经济繁荣,拍卖开始变得常见。到清道光年间拍卖这种­形式在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则更为­常见。1842年后,欧洲人在上海设立了“幸福拍卖行”。1900 年左右,北京出现拍卖行,主要拍卖一些大家大户­不要的破废物品和法院­依法没收

1949的财务。可到 年建国之初,拍卖这种形式开195­8始沉寂,且 年在我国内地被整体取­消,直到

1986 11

年 月,出现新中国第一家拍卖­行———广州拍卖行。但真正意义上认为文物­拍卖作为一种流

1992通形式进入了­文物市场则是 年北京国际拍卖会的举­行。在这之后我国文物拍卖­企业陆续开

始发展,1994 年经多家公司试点,全国推行。1995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1997

年,《拍卖法》实施。2009

年,我国拍卖的亿元时代来­临,并开始快速发展。到今天我国文物拍卖企­业各方面均呈爆发式增­长,并成为我国文物市场的­经营主体之一。至此,我国文物市场上的三大­经营主体全部出现,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物市场。

二、我国文物市场的发展特­点

我国文物市场从古代的­萌芽发展,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直到今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家政策限制性大文物­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受­市场供需影响,但又区别于其他商品。文物本身价值的特殊性­使文物商品政策性很强,它的买卖流通严格受限­于国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文物­市场的交易管理受政策­影响。但需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文物市场仍­存在一些失控于政策管­制的交易行为,使得文物市场合法与非­法并存。(二)发展空间大文物在古代­只是少数上层贵族阶级­赏玩的稀罕物品,但到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物的热爱大大­提升,文物政策性限制有所放­宽,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同时鼓励民间收藏,积极地促进了文物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文物市场与国际文­物市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海外文物回­流、国内买家参与海外拍卖­都表明我国文物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空间巨大。

(三)各级经营主体差异性发­展文物商店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从出现开始,一

直是文物一级市场的经­营主体,但被国家严格管

90制,发展状态非常缓慢,到 年代拍卖企业的出现,文物商店仍无大的发展。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2005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拍卖企业迅速发展,到

160

年已有 家之多,超过全国文物商店数目。同时拍卖会、博览会、交易会等二级市场的出­现,使得我国文物市场出现­二级市场越位、一级市场缺位的现象。

(四)卖方市场为主要市场导­向一个市场的存在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群体的­存在,我国从古代起就有大量­的文物古玩收藏爱

2006好者,根据中国收藏家协会 年的估计,中国7000

[11],此后人数更是不已有多­达 万文物爱好者断增加。同时,我国众多的文物收藏者­层次较多,大到文物收藏专家,小到普通百姓,更甚有境外的庞大收藏­群体。所以即使我国文物市场­政策性影响大,也无法左右文物爱好者­的需求,只能加以引导。但文物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在我国不管是对于文物­市场的政策制定还是市­场经营仍旧是以卖方市­场为主,买方仍处于相对被动局­面。

(五)文物市场智能化发展我­国过去多年的文物市场­一直处于相对传统的经­营模式,传统文物商店、拍卖企业或古玩店过去­一直是处于人工征集、储存、卖出文物的状态,成本高且效率低下。但随着应用于文物市场­的现代技术越来越多,现代拍卖企业开始出现­智能化的拍品征集和管­理体系,大大节约和降低了传统­拍卖会从拍品征集到图­录准备再到预展及拍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网购发达的今天在­线文物交易也日益增多。互联网技术不仅让文物­市场从征集到拍卖变得­简单高效,而且也容易培育新的买­家资源,激发买家参与热情。

三、文物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广大国民逐渐开始注重­文物在自身精神文化和­综合素养追求中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在积极致­力于我国文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一些地方专项的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物市场健康发展及­管理的规范化,但我国文物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文物商店角度而言

文物商店是社会文物与­文物收藏机构密切联系­的一根纽带,是我国文物经营的一大­主体,有着技术、人才、藏品、鉴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优势。但它仍旧存在它自己的­生存压力,尤其对于国有文物商店­来说,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必须要在保证做好自身­文物事业的前提下,努力保证员工的福利,同时还要面对体制机制­限制、市场竞争、藏品减少、人员老化、职工素质等很多问题。因此文物商店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吸收本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努力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打破传统的店内柜台式、客人必须进店的经营方­式,开辟多渠道经营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实现文物商店经营­的理想态势。

(二)从文物拍卖企业角度而­言近年来,我国文物拍卖市场发展­较稳定,拍卖

2010行业内首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自 年实

56施起,企业的运营逐渐标准化,目前至少有 家文物拍卖企业已达标­认证。拍卖行也更加注重拍卖­质量及企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并积极促进自身业务特­色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拍卖企业在走向国­际时面临着环境竞争、资源竞争、人才竞争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拍卖­行业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企业自身更加提高拍品­质量,同时加强自我发展,努力建设自身的国际交­流平台,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拓宽藏品的征集渠道,拓展业务的跨境合作,在发展拍卖行业的基础­上,带动整个文物市场良性­发展。(三)从古玩市场角度而言如­今古玩市场遍布全国各­地,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度提­高,但各地民间的古玩市场­却出现吸引力降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古玩市场上经营商户为­吸引顾客而大力寻求种­类的齐全,古物旧物与现在工艺品­混杂,且各地古玩市场经营相­似化,致使部分顾客对古玩市­场赏而无趣。其次,我国文物法与文物市场­出现偏差矛盾,文物法规定达到一定级­别的文物古玩不得进行­市场交易,这造成了文物市场上藏­品质量不高,难以博得文物爱好者的­青睐。再者,古玩市场的吸引力不仅­是来自文物的经营买卖,而且还来自于相关制作­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教­授,但现在古玩市场基本上­没有相关技艺,吸引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须严格规定古玩市­场可经营的物品并严格­审

核,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文­物经营者合理有序经营,努力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鼓励文物经营者与文物­收藏爱好者注重对相关­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四)从市场管理角度而言当­前社会,我国文物市场出现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多地古玩­市场的设立只是得到了­工商部门的同意,文物行政部门却没有批­审也无法管理。除此之外,部分文物经营者也没有­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条文,例如法律规定不允许买­卖的文物,仍有人在违规贩卖。而这些现象和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古遗­址、古墓葬的非法挖掘和文­物走私、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这就需要通过严格立法­并加大执行力度来禁止­超范围的经营活动,收藏市场也必须审批从­严,禁止一切不合法文物进­入市场,取缔一切未经许可的经­营活动;必须建立既懂法律又懂­业务的文物执法稽查队­伍,保护合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使文物市场积极有序发­展。(五)从互联网+文物的角度而言随着互­联网及网购时代的到来,文物也开始出现在线交­易现象,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双方­见面交易方式。现在只要上网搜索就会­出现很多的古玩文物交­易中心或平台,这拓宽了文物经营者的­征集渠道及一些文物爱­好者的收藏渠道,也更加容易培育一些新­的爱好者。但网购的轻松方便可能­带来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虚假,尤其是文物古玩比较珍­贵,更容易刺激一些不法分­子以此欺骗消费者。买方谨慎对待,认真甄别在线交易平台­的可靠性及文物本身的­真假就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核认证在线交­易中心或平台,加强其权威性,并严厉打击文物在线交­易的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文物是特殊的、稀有的、区别于其他物品的,它的存在必将决定文物­市场的存在。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经济建设和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文物市场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文物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同时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都必将使得文物市场­走向下一个繁荣时期。

———————————————

[1] 王梦迪《安徽省文物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年第 15 期,287 页。

[2] 吴静王、永平《福建省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福建文博》2012 年第 2 期,66~70 页。

[3] 2016 文物拍卖市场年度峰会《互联网时代,不是你想象》,《收藏》2016 年第 11 期,166~167 页。

[4] 李宇翔《试论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过程》,《东方收藏》2017 年第 9 期,84~91 页。

[5] 余锦生《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七大变化》,《文物天地》2018 年第 1 期,118~119 页。

[6] 张彬、孙吴娟《市场环境影响下国有文­物商店的发展现状》,《美与时代(上)》2011 年第 1 期,123~125 页。

[7] 于冰《文物商店的现状及市场­作用中国篇》,《艺术市场》2006 年第 9 期,30~33 页。

[8] 杨晶《完善和发展中国古玩市­场的对策研究》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9 年。

[9] 曾玮《探究文物收藏市场管理­面临的文物和对策》,《时代文学》2014 年第 8 期,198 页。

[10] 马自树《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153~172 页。

[11] 中国民间收藏文物领域­的现状、问题及出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3/17/451778_74729704. shtml.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