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博­物馆兴起

- 刘冠缨

摘 要:清末时西学东渐之风兴­盛,欧美等西方国家学术思­想不断传入。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的­优越,并对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博物馆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之下­兴起,其发展经历了从认知西­方博物馆,深入观摩、了解西方博物馆到实践­建立中国近代第一座博­物馆的过程,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有着重要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西学东渐 近代 博物馆

一、西学东渐与博物馆

近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在­欧洲产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1682

年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对公­众开放。随后,爱尔兰、奥地利、意大利、丹麦、俄国、西班牙、美国、法国等各国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西学东渐有两个显著发­展阶段。一是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传播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技术知识。二是清末民初,西方国家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先进知识分子以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经世致用的目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救国图强。中国近代博物馆,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清朝末年中国知识分子­打开封闭的精神大门,也是他们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向西方国家学习真理,找寻改变中国的救国求­强之路。

1905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建博物馆是 年由实业教育家张謇开­始修建,1913

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南通­博物苑。此后,中国博物馆建设不断发­展壮

2018 1

大,截至 年 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 2016 4826

家[1]。年度全国博物馆已达到

二、近代中国博物馆兴起的­因素

1.

外因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一次次战败,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使中西交往的大门被彻­底打开,西方传教士因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特权纷纷来­华传教、开设学校、创办医院,建立博物馆,不断深入中国内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着固­有的封建

1868

文化。从 年,第一个由法国传教士胡­德创建的附设于上海徐­家汇震旦大学的震旦博­物馆开

1904

始,到 年,英国、美国、德国传教士在上海、烟台、青州、济南、天津等多地陆续建立多­个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这一媒介,增加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更方便地进行宗教­传播。可以说西方国家及传教­士是近代中国博物馆兴­起的重要外因。

2.

内因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有识之士奋起图强,寄希望于认识西方,学习西方,强于西方,抵抗外国侵略,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近代博物馆能够兴起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追求­文化自觉,开文化先河,启中华民智的内在动因。

洋务运动时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同­文馆的诞生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参观、了解西方博物馆提供了­通道。如张德彝是同文馆第一­批十个学生之一,从游历欧洲增广见识到­出使大臣,从翻译至使馆随员,再至使馆参赞,集中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第一代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时的认识水平和思­想状况。

三、近代中国博物馆兴起的­阶段和特点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兴起­阶段,时间范围以1840

年鸦片战争为始,至第一座近代中国自建­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成­为止,之后的博物馆建设不在­本文探讨时间范围之内。

1. 1840—1861

年。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之

前,这一阶段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认知西方博物馆的开始,思想认识上受到冲击。

林则徐与魏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锋人物。林则徐有计划地翻译外­国书报,根据英国人慕瑞《世界地理大全》译出《四洲志》,勾画世界轮廓,重点介绍英、美、法、俄等国。魏源根据林则徐搜集的­外国资料、《四洲志》手稿及当时外国地图等­资料,编纂了第一部系统介绍­全球各地、近代世界五十卷本的《海国图志》。他们开启了国人探索世­界、

了解西方的先河,国人不断地对世界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详细­的介绍,纠正了一些前人记载的­错误认知外,也看到中西的差异,西方某些地方的先进之­处,揭开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序幕。1849

年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介绍各国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对军事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有所介绍。1849

年林鍼《西海纪游草》刊行,其中对他

在美国所见博物馆做了­简要介绍。2. 1862~1897

年。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之前,国人不断深入观摩、了解西方博物馆,通过著书立说,对博物馆认知得以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正值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接触西学的方式随之增­多。除了翻译西方图书外,很多实地到访欧美诸国­的有识之士将见闻观感­记录

下来并整理出版,如斌椿《乘槎笔记》,张德彝《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刘锡鸿《英轺日记》,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黎庶昌《西洋杂志》,郭嵩焘《使西纪程》,曾纪泽《使西日记》,徐建寅《欧游杂录》,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等等。这些以游记内容出版的­专著,真实地记述了知识分子­们对欧美国家的所观所­感,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对于西方博物馆没­有深入研究,但已经从单纯表象渐渐­深入。这些直观的意识和感受­主要涉及到近现代博物­馆管理中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种类多样。参观到的博物馆有标本­自然馆、蜡像馆、武器馆、综合艺术馆等多种类型,展出如古生物的标本、鸟兽鱼虫及植物,名人蜡像,古玩珍奇,古代书籍,兵器,创造发明等展品。“后至集古院,存贮各种鸟兽昆虫之皮­骨。”“光绪[2]三年正月元旦,……午后,与正使及参赞名员观于­蜡人馆。入门右手,则林文忠公(则徐)像也。”“一[3]曰生物,一曰植物,一曰制造,一曰机器,一曰宝玩,一曰名画。” [4]

(2)教育宣传功能。定期开放,帮助读书人增长见识,作为宣传教育的场所,进行技艺演示。“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初六日,偕[5]清臣赴庚辛墩博物院茶­会。公分二种,一曰有用之艺……一曰耳目之玩……。岁有公会一次,纵本国他国之人入院游­观。” [6]

(3)陈列方式不同。有的陈列馆以藏品类别­划分不同部门,也有按照藏品来源不同­按照国别展示。展陈方式已经开始使用­玻璃窗。“其中无物不备,分门区种,各以类从,汇置一屋,不相肴杂。” [7] “饭后偕世益三往观东方­博物院。院内中国、日本、越南、柬埔寨、波斯、印度、罗马之物,各分一室。” [8] “列置玻璃窗中,表理透彻,历历如绘。” [9] (4)注重藏品搜集。藏品搜集未必全部都要­精美,但藏品涉及范围广泛,力求其全,两千年前文物,国内外文物都在搜集范­围内。“其物有佳有不佳,非必皆精美者。中国室中,有圆明园玉印两方,一曰保和太和,一曰圆明园印。”“其大者石[10]碑、石柱、石像、石棺,皆埃及、犹太、罗马、希腊诸国一二千年之物。” [11]

(5)重视安全管理。博物馆建设和陈列需要­注意防患火灾。“构屋千楹,高敞巩固,铁作间架,铅代陶瓦,砖石为壁,皆以防火患也。” [12]这些先进知识分子、朝廷官员对西方博物馆­的认识通过记述下来的­游记、日志等的出版,在更广阔的范围中起到­了宣传作用,很多认识虽然和近现代­博物馆专业理论有很大­差距,但基本内容有所延续,也为后来中国人自建博­物馆打下了思想传播和­理论基础。

3. 1898~1905 年。从维新变法到南通博物­苑建设,中国人在设想基础上进­行实践,创建近代中国第一个博­物馆。(1)维新派与博物馆建设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院的管­理部门,“乐曹,掌人间进化极乐之事,凡音乐馆、博物院、动植物园,其施舍仁伦之事、奖励之章掌焉。” [13]并认为它是大同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且需突出美妙博异,惊奇新妙,“……十院在其间,则必有金行、公园、博物院、植物院、动物院、音乐院、美术院……。”“……音乐院、美术馆、动植[14]园、博物馆如何而加美妙博­异……以为兴起、改

良、增进之计……植物园、博物院、舟车、道路、桥梁之奇精新妙,则涌贵者乃其人民之自­愿,非由公政府之暴政,安得不昕之。” [15]

1898

年总理衙门在《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总纲第七节提出­建设博物馆的必要性:“泰西各种实学,多藉试验始能发明,故仪器为学堂必需之事。各国都会,率皆有博物院,搜集各种有用器物,陈设其中,以备学者观摩,事半功倍。今亦宜仿其意,设一仪器院,集各种天、算、声、光、化、电、农、矿、机器、制造、动植物各种学问应

1902用之仪器,咸储院中,以为实力考求之助。” [16]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第八章第一节提出在京­师大学堂附建博物馆:“京师大学堂建设地面,现遵旨于空旷处所择地­建造。所应备者,曰礼堂,曰学生聚集所,曰藏书楼,曰博物院,曰讲堂……。”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京师大学堂博物馆也未­建成,但维新派关于建设博物­馆的诸多想法和呼吁,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真­正创建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宣传的基础,并最终成功地付诸实践。(2)南通博物苑建立

张謇(1853—1926

),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及­开办

1895 1921 87教育,从 年至 年,张謇共创办 家公

4 4司,创办金融行业 所,师范教育学校 所,幼稚

4 14

园 座,基础教育小学 所,职业高等教育学校22 1 14所,特种聋哑教育学校 所,慈善机构 所,自

17 18 5 1治组织 处,市政建设 处,旅馆 所,博物苑

1 1

[17]。

个,图书馆 个,剧场 个

1905

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和《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表达自己对建设博物馆­的想法和建议,但并未受到

1902清政府足够重­视。南通师范学校于 年创办, 1905

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购民房,迁荒冢,修建包括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博物­苑。建设之初就将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相融合,形成园馆一体的建设格­局。初建时,藏品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展馆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室内展品有:古物、标本、艺术品、模型;室外展示有活体动植物、大型文物标本等。说明文字均使用中、日、西三国文字标明。三座主要展馆掩映在花­木丛中,成一南北中轴线,此轴线之外散布有一些­造型风格迥异的多功能­景观建筑,如:东馆、藤东水榭、相禽阁、迟虚亭、谦亭、花竹平安馆、风车、水塔、瀑布等,每处景观建筑均有张謇­亲笔书写的题名、楹联或跋记。

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建­近代博物馆的成功尝试,既体现了西方博物馆建­设理论,又因地制宜地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融汇其中,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博物馆的真正诞生,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自­建博物馆的历程,这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 国家文物局官网.http://www.sach.gov.cn/art/2018/1/ 4/art_1058_146289.html.

[2]〔清〕张德彝《欧美环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第 99 页。

[3]〔清〕刘锡鸿《英轺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 86 页。

[4]〔清〕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90~91 页。

[5] [9] [12]〔清〕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03、104、105 页。

[6]〔清〕曾纪泽《使西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 82 页。

[7]〔清〕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84 页。

[8] [10]〔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38 页。

[11]〔清〕刘锡鸿《英轺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 92 页。

[13]〔清〕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306 页。

[14]〔清〕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312 页。

[15]〔清〕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317 页。

[16]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 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81 页。

[17]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 229~239 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