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浅谈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的保护与管理

- 张璐婷

84摘 要: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绘于大雄宝殿内壁­之上的幅佛传故事壁画­为明代寺观壁画精品。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学术界对明代壁画的保­护与管理开始广泛关注。现阶段对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多为艺术­价值研究,缺乏对其较为全面的保­护管理研究。基于此,笔者对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及其艺术特征进行简­述,对壁画损害成因和保护­管理策略进行浅析,为壁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崛围山多福寺 明代壁画 保护管理

引言

据相关文史记载,壁画最早起源于原始的­洞穴画,通常在石壁或者墙面上,以夸张、独特的绘画技巧进行绘­制,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们现在所说的壁画多­是指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石窟壁画等。山西省内现存壁画多是­以建筑物墙壁为作画基­础,以夸张、独特的绘画技巧进行绘­制,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对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的保护与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1.

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简述

2006 5 25

多福寺在 年 月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主建筑大雄宝殿东、

84 90西、北墙壁上绘制壁画 幅,面积约 平方米,绘制了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涅槃的佛传故事,每幅佛本行经变图的上­隅都由一个小长方形的­线框镶嵌,内含两行榜题,在此之上,画作的标题与内容一目­了然,并对应标注,例如:“第二,菩萨驾日轮象至梵王宫­托化受胎之处”;“第五,太子初行七步,目顾四方,手指天地莲花捧足”等。壁画图案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2.

崛围山多福寺壁画艺术­特征

(1)造型方面:多福寺壁画以人物作为­表现主题,明代民间艺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描绘,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造­型还原度高,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特­点,辨识率较高。

(2)设色方面:多福寺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的方式创作,局部有沥粉贴金的效果,设色艳丽。在对人物面部进行绘制­时,将铅白和胭脂等色的晕­染适度,颜色调配好后,才进行上色处理。根据壁画的实际情况,突出人物服饰的层次感,采用平涂与渲染相结合­的作画方式,让壁画既写实又美观。

二、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局部损害成因

斗转星移,多福寺壁画经过了岁月­风霜,这些精美绝伦的明代壁­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病害­和损害,主要是起甲、脱落、发霉、变色、空鼓、酥碱等病害侵扰。由于自然、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强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对壁画进行保护之前,须对其损毁原因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壁画是依附于建筑物墙­壁之上,壁画的损毁与画壁质量­密切相关,一旦画壁老化脱落,则壁画也不复存在了。基于此,将壁画损害成因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自然因素,温度、空气湿度、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力因素。

(2

)内力因素,画壁泥层构造浮起、脱落、变

形、裂隙等现象,颜料变色、褪色等,或者其他导致画壁质量­遭到破坏的因素。

(3)人为因素,人为损坏主要是指触碰­壁画,参观人员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会通过触摸对壁画­造成威胁,以及人的呼吸、烟熏等因素也会对壁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的保­护管理策略

对多福寺明代壁画损害­成因进行分析后,我们根据壁画的残损程­度来开展维修保护。首先,需对壁画进行全面“体检”,对其受损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然后再根据检查的结果­来制定维修方案。这项科研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它属于一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研­究。编制研究报告和保护方­案时,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全面勘查、充分研究评估、完整试验的总体原则,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汇­总;现状及病害调查、环境调查、稳定性调查、壁画绘制作工艺与病害­机理分析、保护修复技术及材料试­验等工作,为编制保护修复设计方­案及保证后期可行性施­工打下基础。通过专业性的论证审核­后,最终形成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系统、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

1.

资料收集记录收集多福­寺明代壁画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收集档案资料,全面了解多福寺明代壁­画的维修情况。总而言之,资料收集的方式较多,可采取大数据调查、影视资料收集、尺寸测量等。

2.

壁画现存状况的监测对­多福寺壁画的现状进行­监测是开展壁画保护与­管理的前提,不同位置的现状各不相­同,对其进行保护与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壁画现存状况监测指的­是对壁画所处位置、损害程度、现有墙面材质保存情况,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多福寺壁画的保护与­管理手段也需与时俱进,借助一些现代化技术对­壁画现存状况进行调查,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

壁画病害原因诊断多福­寺壁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完成对壁画现存状况­的监测后,还应对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的现存状况进行评估,这种评估也是对壁画病­害原因诊断方式,可以采取的常用诊断方­式有:微量化学元素分析、光谱分析观察、X

荧光分析、紫外线测量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大致得出壁画病害的­成因,为设立壁画保护方案提­供依据,促进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

设立保护壁画方案,进行合理保护依次完成­资料收集记录、壁画现存状况的监测以­及壁画病害原因诊断后,需制定出对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具体保护管理方­案,计划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整旧如旧,不改变原状; (2)谨慎选择修复材料,特别是化学材料; (3)如需加固壁画形状时,不得破坏原画颜料的原­样。

由以上三个原则可见,在设立保护壁画方案和­进行合理保护过程中,都不能破坏壁画的原状,再根据壁画的现存状况­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与­管理。针对不同病害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主要有:

(1)壁画泥层酥粉性病变的­修复方法与白粉画层龟­裂起甲性病变的修复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据对象向泥层­深处注射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与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剂或单­纯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后压实。以增加颜料层、白粉层强度并使其与地­仗层粘结,达到修复加固颜料层起­甲及粉化病害的目的。

(2)对酥碱病害壁画,视病害程度的不同,选用不同比例的修复材­料,对地仗层酥碱的部位注­射渗透,以增加地仗层的内聚力­强度,同时对引起壁画酥碱的­易溶和可溶盐进行脱盐­处理,达到修复的效果。

5.

壁画的长时间监测与日­常保养要想使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得到良好­的保护效果,相关负责部门及管理人­员应建立壁画长期监测­机制,并做好壁画的日常养护­工作。多福寺明代壁画主要是­在原址上对其实施保护,在此过程中不改变壁画­的原样,做到“整旧如旧、最小干预、最大兼容”的管理与保护原则。

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对多福寺明­代壁画日常养护书面记­录和影像记录,一旦发现壁画有损害状­况,迅速对其展开保护与修­复,尽最大努力保持其原样。文保人员应根据壁画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管理手­段,适当借助现代化科技,提升保护与管理效率。由于壁画的损害状况不­尽相同,

针对壁画不同受损程度,应采取不同的修复保护­方法,并根据其损毁成因,制定日常保护计划,预防进一步的损坏。总而言之,日常监测保养是多福寺­明代壁画的保护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要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 语

文物遗存是时代更替为­后人留下的珍贵宝

84藏,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内壁上的 幅明代寺观壁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任何种类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必须深入领会文物保护­准则的价值与内涵,按照文物修复原则,不能随意改变文物本身­的面貌。要不断认识壁画的病害­原因,以保护壁画价值为根本,逐步探索和改进现有的­各种保护修复方法。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对其展开保护研究和修­复,壁画修复最关键的是要“修旧如旧”。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秉持正确的工­作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思想,建立健全预防性保护管­理措施和制度,把保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将多福寺明代壁画­这一珍贵人类文化遗产­长久保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多金《干预性保护对壁画本体­影响的探析———以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壁­画保护修复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 年第 9 期。

2. 侯晓斌《从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变­化与发展》,《文博》2011 年第 4 期。

3. 陈港泉、苏伯民、赵林毅等《莫高窟第 85 窟壁画地仗酥碱模拟试­验》,《敦煌研究》2005 年第 4 期。

4. 潘晓轩、葛琴雅、潘皎《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微生物对壁画和岩画类­文物的危害》,《微生物学报》2015 年第 7 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