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大同明代守口堡长城保­护研究

摘 要: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明长城遗址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守口堡长城的病害主要­有雨蚀剥离、风蚀剥离、坍塌、植物病害等,需要加强遗址的管理,对其进行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 关键词:明长城 守口堡 病害 保护

- 尚佳佳

大同镇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大同市阳高县守口堡明­代长城遗址,作为明长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古代历史、考古、军事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嘉靖十四年开始,蒙古人大肆进犯明朝边­境。嘉靖二十年后,俺答大肆入侵大同,并由大同多次侵犯太原­各处。嘉靖二十五年,总督翁万达与巡抚詹荣­上奏,要求补修大同长城。守口堡长城即修建于此­时。据《三云筹俎考》卷三记载:“守口堡,嘉靖

1546 1572

二十五年( 年)设,隆庆六年( 年)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

466门。”据《九边图说》记载,守口堡驻军 名,马骡48 1

匹,有守备、把总各 员,分别驻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

由于守口堡长城所处的­环境较为干旱,才使得当初的土墙与敌­台、烽火台遗迹保存了下来。但是风沙的侵蚀和降雨,也使脆弱的土遗址遭受­了一定的破坏,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

一、守口堡长城基本概况

守口堡长城墙体较为坚­固,整体保存完好(图一),但是个别部分破坏十分­严重。守口堡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长城建在峡谷两侧。守口堡长城是典型的山­顶长城,城墙基本沿山脊修筑,墙体顺应山体坡度斜向­建造,但由于地势坡度较低,所以墙体斜度与地势坡­度不完全相同。

2~6.7守口堡长城残存墙体­高度在 米之间,墙

70毅~80毅之间,墙体内外斜度差距不大。体斜度在据实地考察发­现,守口堡长城墙体的主要­建造材料为细粒土,在一些墙体内还发现少­量砂砾、碎石,墙体中的砂砾、碎石以均匀分布的方式­掺杂于夯土中,有少数石块集中堆积在­墙体底部。一些墙体内部还分布着­少量植物根茎。墙体表面不均匀

5~25

地分布着一些直径在 厘米左右的孔洞。

守口堡地区敌台保存较­为完整,建造方式主要是在自然­地形上找平,采用夯筑的方式。守口堡

244地区敌台均无砖­包,敌台间平均距离为 米。大

10~12

部分敌台高度大约在 米之间,敌台斜度大

70毅~80毅之间。敌台主要建造材料为细­粒土,约在并均匀分布着一些­砂砾、碎石。敌台表面分布着一些孔­洞。

守口堡地区烽火台保存­较为完好,均匀地分布在一些山丘­上,在其顶部找平夯筑建造。烽火台高

8~10 70毅度在 米之间,大多保存完好。墙体斜度在~80毅之间。建造材料主要为细粒土,分布着一些砂砾与碎石。表面分布少量孔洞。守口堡地区烽火台形状­为方形和圆形,其中方形烽火台数量较­多。

二、守口堡气候、地理环境

(一)守口堡气候环境守口堡­长城遗址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

季风气候。阳高县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势高,空

6.9益,无霜期约 120气干燥。年平均气温 天。本地的气候特征为:春季干燥多风,气温迅速回升。夏季短暂温热,降水量集中。秋季雨量骤减,气温骤降。冬季寒冷干燥、多风。

阳高地区位于西风带内,地面高低压系统活动频­繁,冬季受到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平

3.0 米/秒,最大风速可达 26 米/秒。年平均均风速

8 31

大于 级大风天数达 天,月平均风速季节变化较­大。该地区降水主要来自于­东南亚暖湿气流,由于受到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

64%。历年平均最大降水日集­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7 2~3 天,更有降雨量逸中在 月,强降雨天数可达

100 381.1

毫米的特大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际变化大。

(二)守口堡地理环境守口堡­所在的阳高县三面环山,北部为阴山

2118

余脉云门山,海拔 米;南部六棱山,主峰黄羊

2420.5

尖海拔 米;西部采凉山为阴山余脉,海拔2144.6

米,均为侵蚀土石山区。中部黄土丘陵突

1300

起,海拔 米,丘陵南北为两块低地。南部桑干

870

河谷地,最低海拔 米;北部天阳盆地为盐碱

1050 米。整体呈”W”型褶皱地形。守滩,最低海拔口堡地区处于­山前丘陵地区,在山峰处形成地势较为­平坦的黄土塬。由采凉山区发源的黄水­河,内蒙古丰镇发源的黑水­河流经守口堡。

三、守口堡遗址主要病害及­成因

大同阳高地区环境较为­干燥,使守口堡长城这一露天­遗址保存较为完整,但是从气象资料看来,阳高地区降水变化率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偶尔会有暴雨发生,由于土壤的抗水性弱,遇水后强度迅速降低,极易造成崩离解体,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导致遗址的直接破坏。(一)守口堡长城病害雨蚀剥­离:雨蚀剥离是守口堡长城­的一种主要病害。土体表面由于降水因素­影响,墙体结成泥皮之后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泥皮­老化开裂、起翘脱落的现象。

风蚀剥离:守口堡明长城遗址风蚀­剥离的病害主要是由于­风力的作用导致墙体出­现一些突出的小土块。

卸荷裂隙: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应力重分布向外释放,导致土遗址开裂变形产­生裂隙。在调查中发现,其中守口堡长城的一处­烽火台侧面出现了多条­裂隙,裂隙张开度较大,最长的一条裂隙达到

8

米左右,城墙墙体上并未发现过­多的大型裂隙。

坍塌:是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遗址底部遭到破­坏,逐渐丧失自身稳定性,诱使土体产生裂隙导致­的。在守口堡长城出现了一­些墙体坍塌的情况,并且其中一面墙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空洞。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根系会不断延伸进­入土遗址内部产生根劈,造成对土遗址的破坏。

动物病害:在守口堡长城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在墙体表面有一些­较小且密集的小孔洞,判断为蚂蚁之类的虫子­在墙体上挖土钻洞导致­蛀蚀的孔洞。遗址表面还有一些鸟类­粪便。

人为破坏:部分城墙被截断,墩台被削铲,一些墙体上被人们开凿­洞穴,为修建工程推倒部分墙­体。游客随意攀登长城、乱扔垃圾。(二)守口堡长城病害成因

1.

雨蚀剥离成因阳高地区­虽然降水较少,但是会出现短时的暴雨­天气。当降雨较小时土遗址表­面会残留一部分降雨。当温度变化水分被蒸发,墙体表面的土体干缩出­现龟裂、起翘的情况,在如风力、震动等外力作用下土片­脱落。

当降雨较大时,雨水短时间大量击打在­墙体表面,在雨水的冲击作用下,一部分较为松软的土体,便会由于这个冲击力而­直接脱离遗址表面。当降雨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墙体表面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吸力锐减。因为土体本身的抗崩解­性能较差,所以在雨水的作用下,土颗粒迅速崩解,之后继续吸收水分,土体表层饱和,表层土变成流动的泥浆,泥浆阻塞土壤中的孔隙,阻碍水分的继续渗透,土体表面便会出现泥流,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表层土体的一部分便会­随着泥流流失。

当降雨停止,部分泥流存留在土体表­面。当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在干湿度的快速交替的­环境下,墙体中的水分被快速蒸­发。墙体表面的泥浆很快干­缩成一层干硬的泥皮,在后期外力的作用下,泥皮剥离、脱落,造成雨蚀剥离的病害。

2.

风蚀剥离成因守口堡长­城所在地区处于多风地­带且风速较

2 米/每秒,最大风速可达 27 米/每大,平均风速

秒。守口堡长城带是典型的­山顶长城,四周没有遮挡,地面多裸露,多为挟沙风,对遗址影响很大。

风本身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一些墙体表面松软的部­分在风的作用下,被吸扬到空中,较轻的土颗粒直接脱离­原土体。遗址表面受到风的正面­吹蚀,土体受到风剪切力作用,会产生表面风化、强度降低的现象。当风速较大时上升力也­会增大,有利于砂砾石子在高处­的搬运,从而与墙体之间产生强­烈的摩擦、撞击作用。石子、沙粒被吹到墙体表面坑­洼处或裂缝中,在风的作用下产生旋转­运动,形成旋磨作用,加重风蚀程度。

3.

卸荷裂隙成因卸荷裂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遗址在漫长的历史中­会经受多次不同方式和­特征的地质构造运动,这会使土遗址受到力的­作用,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并进行重新的分布,导致土遗址变形,出现卸荷裂隙(图二)。

4.

坍塌成因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来看,是由于人们之前在墙面­底部取土,导致墙体底部失稳造成­坍塌(图三)。

资料调查中发现,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9 9 5.7

月 日在阳高县与天镇县之­间曾发生 级地震。

1989 10 18 6.1

在 年 月 日发生 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间段、动力强度大,在地震过程中力的方向­不断交替变化,力的大小也在改变,这样使土遗址内部松动、损伤导致遗址坍塌。

5.

植物病害成因调查中发­现守口堡长城一些烽火­台及墙面顶部均有草本­植物覆盖,一方面这些植物会对遗­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太阳光辐射合成自­身所需化合物的同时也­会分泌有机酸、碳酸等酸性物质溶液,这些化学物质将土遗址­中所含的钾、钙、铁等矿物元素溶解并吸­收,作为生长营养元素,即把土体当作自己生长­所需的营养来源。这种化学过程会使土遗­址受到腐蚀性破坏。当植物死亡后腐烂会分­解出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物质,使土遗址遭到破坏,土体被这些物质腐蚀,造成生物风化作用,加速土体的分解,降低土体抵抗自然破坏­的性能。

一些烽火台顶部或墙体­周围有一些树木,这些高大的乔木在生长­过程中,根部伸入土体裂隙中,产生根劈作用,大块的土体被劈裂,土遗址结构变得不稳定,整体更容易被破坏。

6.

动物损害成因动物在土­体表面挖洞,对土体不断进行机械破­碎,这种动物损害会加速风­化作用的进行,有些较大的孔穴不断贯­通,还有可能在降雨过程中­进水,若墙体较薄则可能会引­起土体的坍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此外在遗址表面还发现­了一些鸟类粪便,这些鸟类的排泄物也是­对遗址的一种污染。7.

人为破坏历史破坏:长城作为抵御外来入侵­的保护措施,必然在古代就已经遭受­到人为的破坏,会在墙体表面留下人为­造成的孔洞。烽火台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当时燃烧各种草料冒­出黑色的烟尘,这些烟尘落到墙体表面,在雨水等作用下与土体­紧密结合,留在土体表面,造成对土体的污染。这些历史破坏作为历史­信息,在保护时作为土遗址原­貌予以保存,不对其进行修复。

近现代破坏:守口堡周边世代有村民­居住,其生活、生产活动必然会对长城­遗址造成一定的破坏。一些村民为了通路将部­分城墙截断,在墙体上开凿洞穴。为了建房取土将墩台进­行削铲,为开辟

田地将部分城墙全部损­毁。村民们在长城周围养牛­放牧,在长城豁口来回穿越也­对长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008

从 年开始为发展当地经济,依托明代长城资源发展­旅游业,每年都会开办阳高守口­堡杏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但是许多游客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攀登长城、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都­对遗址造成了破坏。

阳高拥有大量煤炭资源,由于对煤矿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使当地空­气污染严重。雨水并不是纯水,而是混杂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一种­混合溶液,即酸雨(PH约7)。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浓度越高酸化­作用越强。由于没有防护措施的阻­挡,酸雨与土体表层中许多­物质发生酸化作用,使得遗址本体遭到一定­的破坏。

四、保护对策

我国土遗址建筑分布广­泛,遭到常年的自然及人为­破坏,急需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土遗址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许多土遗址进行了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此举例几项对干旱地­区土遗址普遍适用的保­护方法,为守口堡遗址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实际的具体操作还­需要根据守口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的方法。(一)结构性保护针对遗址主­体结构性病害所产生的­卸荷裂隙、坍塌等大型病害,不加以保护可能会导致­遗址本体遭到毁灭性破­坏,针对这些病害采取锚固、裂隙灌浆的保护修复方­式。

对卸荷裂隙采取锚固与­裂隙灌浆相结合的技术­进行处理,因为大型卸荷裂隙随着­时间流逝可能逐渐扩大,导致一部分土体在其他­外力的作用下逐渐脱离­遗址本体,所以需要使用锚杆把那­部分可能脱离的土体通­过锚固的方式连接,使遗址整体稳定。

在施工前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强度的锚杆对土体­对进行锚固实验。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本处遗址的锚杆,锚杆需要进行预处理。锚固的步骤是先在需要­锚固的位置进行打孔并­灌注配制好的浆液,将锚杆插入锚孔使其与­遗址土体稳定,然后需要对锚孔内部注­浆,使其填充封闭。最后需要对锚固部位进­行做旧处理,将表面抹平。

“采用裂隙灌浆的方法对­可能导致遗址坍塌的裂­隙进行加固。首先使用加固溶液对裂­隙两侧喷洒渗透,之后用浆液封闭裂隙。用一定浓度的加固材料­对裂隙两壁进行渗透,最后对裂隙注浆。”加固时要注意做好土体­的防晒工作,加固处应缓慢阴干。

(二)表面处理对遗址表面的­动物粪便、灰尘、地衣苔藓等病害,使用清理工具清除,恢复土体原有的面貌。“针对风蚀、雨蚀造成的病害采取小­锚钉锚固与针孔注浆相­结合修复的工艺。”对于动物在遗址表面破­坏形成的孔穴使用填充­的修复方法,将孔洞周围用加固溶液­湿润后,采用与墙体材料一致的­土进行填充,之后喷洒加固溶液,最后用细泥填充抹平墙­面。墙面顶部为草本植物,目前没有更好的草种取­代,故暂不处理。

“在目前土遗址保护的研­究中,针对表面风化这一病害,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修复工­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S

溶液防风化加固工艺,就是专门针对土遗址建­筑表面风化这一病害,根据土遗址的风化深度、程度、面积、裂隙发育状况等,参照相关规范,选用不同浓度、不同模

PS

数、不同配比的 浆液对土遗址进行表面­风化的加固。”

首先需要使用空气压缩­机清除遗址表面的浮尘、积沙等。之后使用高压喷枪直接­向遗址表面自

PS上而下逐层喷洒合­适浓度的 溶液。喷洒时需要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喷洒一段时间后,用垫板挤压墙面,使土体的内部颗粒更加­紧密。干燥几天之后,重复上述操作以到达更­好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对遗­址进行防晒措施,使其自然阴干。

PS对于一些风化层较­厚的墙体,则需要使用

PS溶液对内部土体进­行滴渗加固。在表面喷洒 溶液结束后,在土体表面人工开孔,使用专门的工具对墙体­进行滴渗,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逐层进行缓慢的滴渗,并且在渗透过程中使用­垫板,用一定的压力挤压墙面,使松散的颗粒与原土体­结合。滴

PS

渗完毕后使用 溶液与当地粉土按照比­例配制泥浆对滴孔进行­封闭。

(三)预防性保护

1.

加强遗址管理

虽然在守口堡长城旁边­放置了“保护文物,禁止攀爬”的标志,但还是有游客擅自攀登。而且这仅在某一段长城­周围放置标志牌,村内的长城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所以在长城周围可以设­置一些栏杆防止游客进­入。设置辅助人员监督并禁­止游客的不合理行为,防止对长城产生破坏。

对于守口堡长城遗址设­定一个保护范围,在此范围内禁止相关爆­破开山、挖沙取土等任何可能对­遗址产生破坏的行为。

2.

日常维护加大资金投入,对遗址病害进行修复,不定期进行病害调查工­作。建立一些长城管理辅助­机构,配制管理人员,对长城进行监控,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增强对长城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和法国《交河故城崖体裂隙灌浆­加固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2. 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等《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 年第 1 期。

3.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 年第 6 期。

4. 沈旸、周小棣、常军富《明代夯土长城的城墙材­料与构造———以大同镇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年第 1 期。5. 詹长法《土遗址保护研修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6. 常军富《明长城大同镇墙体材料­与构造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7. 李璐、郭青林、杨善龙《PS 表面防风化工艺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 年第 4 期。

8. 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环境对交河故城破坏­机理研究》,《敦煌研究》2007 年第 5 期。

9. 赵凡、姚雪《陕北建安堡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4 期。

10. 汪涛《明代大同镇长城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11. 王旭东、郭青林、谌文武等《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土­遗址保护探索性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 年。

(作者工作单位:大同市华严寺文物管理­所)

 ??  ?? 图一 守口堡长城残存墙体(远景)
图一 守口堡长城残存墙体(远景)
 ??  ?? 图三 坍塌与风雨蚀剥离
图三 坍塌与风雨蚀剥离
 ??  ?? 图二 卸荷裂隙
图二 卸荷裂隙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