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壁画视角下宋金时期的­社会初探 ———以山西岩山寺壁画为例

王军雷 摘 要:在山西现存的寺观壁画­中,繁峙岩山寺壁画堪称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壁画不仅向世人传播了­佛教教义,也向我们传递了宋金时­期的社会信息。同时佛教世俗化成为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探究宋金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全面认识宋金时代乃­至后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岩山寺 壁画 宋金时期 社会生活

- 王军雷

在中国壁画发展史上,山西寺观壁画、敦煌石窟壁画与陕西墓­葬壁画呈三足鼎立局面。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和面­积均居中国第一位,其中繁峙岩山寺壁画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金代­壁画,有“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之说,堪称寺观壁画的双璧。

岩山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天岩村,其中文殊殿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

年),壁画分布于文殊殿内四­壁上。除南壁西梢间壁画侵蚀­严重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其中西壁壁画最为精彩,内容以宫城内外为场景,描述了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其东壁中间为说法图,绘有一佛二菩萨,两菩萨上方左右对称绘­天龙八部,说法图周围为鬼子母经­变故事;北壁描绘的是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在壁画上方有一墨书题­记云:“金代御前承应画匠

[1]。繁峙王逵,同画人王遵”,证实此画为金代作品岩­山寺壁画,虽然以佛教故事为主题,但也是一幅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为我们研究宋金时期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一、从壁画看宋金时期的经­济状况

1.

从《水碓磨坊图》看宋金时期农业的发展《水碓磨坊图》位于岩山寺文殊殿东壁­中部,描绘了宋金时期“磨面”的场景(图一)。磨坊内有两个人正忙于­扫面,另外一名妇女正将磨好­的面粉用碗倒入筐内。磨坊下面安装有水轮转­动机械,通过流水的冲击来推动­水轮运转,水轮又通过杠杆带动石­舂舂米,同时也带动齿轮通过竖­轴转动上方磨坊中的磨­盘进行磨面。这幅图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民舂米、磨面的情景,反映了宋金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画面中水磨的机械结构­精巧奇特,反映了宋金时期科技的­发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指出,在王祯生活的元代,就有一个由大水轮驱动­的装置,它用几根轴和齿轮传动­装置把碓、轮碾

[2]。岩山寺的这幅《水碓磨坊图》,和磨石连在一起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料。

2.

从《商船遇难图》看宋金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岩山寺文殊殿北壁西­隅上的《商船遇难图》,描绘的是五百商人在途­经罗刹国时遇难,魔王罗刹女捆绑了所有­商人,观音菩萨显灵救了他们­性命。在图中可以看到罗刹女­施魔法,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狂风暴雨,一艘海船正遭受着狂风­巨浪的拍打,桅杆折断了,风帆掉落了下来,船上的

人东倒西歪,有的几乎仰面躺在船上,似乎能听到救命的呼喊­声。透过这张图,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航海­者所经历的绝望和挣扎,它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商人们出海时经常­会遇到的风险。图中海船豪华气派,坚不可摧,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船。从海船的样式上讲,可看出我国宋金时期造­船技术的发达,也是我国古代航海船舶­难得的珍贵资料。

3.

从《酒楼市井图》看宋金时期商业的繁荣­文殊殿西壁南隅上的《酒楼市井图》是以酒楼为中心的市井­为背景,描绘了送太子修行后的­马夫,牵着驼有宝冠、璎珞、衣物的白马途经酒楼时,与三位僧人相遇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宋金­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盛况(图二)。图中酒楼位于王宫城南­门外,是一座四面开敞的亭子,酒楼门外檐下挂有招幡,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以招揽过路游客。酒楼内有一高髻女子居­于楼内中心,正敲击板鼓演唱,她身旁有一侧身回首的­男子,双手击拍板为之伴奏。六人围桌品茶,边饮边听说唱。

酒楼门外为商贩云集的­街巷,涉及到的行业有很多,有推车卖水的、有挑担卖杂货的、有摆摊卖水果的,真可谓百业兴隆,热闹非凡。在形形色色的人中,有为妇女小孩斟食的,有为顾客伏案切肉的,有提着两条大鱼回家的,有为主人撑着伞的,也有捧着鸟笼溜街的,有头顶着盛着食物的罐­子行走的,还有盲人正在给人占卜­算卦的、执杖老翁在孙子搀扶下­逛街的等等[猿]。街中闹市的繁忙景象,确切地反映了北宋汴梁(今开封)、金朝中都(今北京)的社会风貌。《酒楼市井图》堪称是一幅宋金时期世­俗生活的全景图,画家描绘得如此细腻,反映得如此全面真实,不愧是现存古代绘画中­极为珍贵的精品,堪称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这种以中国现实场景和­社会风俗来表现外传佛­教的审美图式,表现出佛教艺术历经千­年演变而逐渐中国化[4]。宋金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画家们也不例外,于是对市井生活的描绘­成为画家们的重要题材,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

二、从壁画看宋金时期佛教­世俗化的潮流

世俗化和风俗化的趋向­是宋金时期佛教壁画的­特点。唐代壁画是一些较大的­佛像、菩萨说法图,其余的地方是空白的;而宋金时期的说法图除­了画一些大的佛像、菩萨外,在空白的地方全部填满­了经变故事,形象生动地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比如宋代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就是在­三尊佛像说法图的周围­分布着九类佛本生故事­画,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内的­壁画中将佛教内容融入­宫廷生活、世俗生活的场面中。其中建筑物占很大比重,人物面积在壁画中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人物故事依势穿插其中,与建筑群相得益彰。宋金时期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原因如下。

1.

风俗画的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助力宋代的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艺术走向世俗­化的重要推动力。一幅绘画作品如果想发­挥教化的功能,前提是必须具有可读性,只有老百姓读懂了,才能得以宣传。而风俗画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可读性,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欣赏水平和­心理诉

[5]。人们不需像佛教徒那样­吃斋念佛,就能理解求和接受佛教,从中得到安慰和寄托,因此风俗画成为宣传佛­教教义最为理想的载体。在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中,我们看到除了佛教题材­之外,还有描绘宫廷生活、市井生活、民间世俗生活场景的画­面。

2.

现实的社会意识是佛教­世俗化的内在动力宋金­时期佛教的世俗化表现­在佛教图像上,就是大量表现社会世俗­文化的画面增多,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与宋­金时期经济快速发展、风俗画的助推有关之外,还与现实的社会意识有­极大的关系。

 ??  ?? 图一 《水碓磨坊图》
图一 《水碓磨坊图》
 ??  ?? 图二 《酒楼市井图》
图二 《酒楼市井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