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晋城青莲寺宋塑妆金工­艺研究

郭秋英 59 摘 要:北宋分为上下两寺的晋­城青莲寺,现存 尊唐宋彩塑。本文仅针对宋塑中运用­着金工艺的 19 12 31 作品,做考察研究。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上­寺的罗汉殿和地藏阁内,前者有 尊,后者有 尊,共计尊。初步了解,在我国内地,山西大同善化寺金代彩­塑、新绛福胜寺元代彩塑和­北京智化寺的明代彩塑,着金技艺都颇具水平,独具特色,而青莲寺宋塑所采用的­四种妆金工艺(其中最为特殊和濒临失­传的拨金工艺),样式新颖、精细富丽,是我国现存宋塑妆金工­艺的代表。 关键词:青莲寺宋塑 着金工艺 样式研究

- 郭秋英

17青莲寺,初名福严禅院,位于晋城市东南约公里­的峡石山中。摩崖上刻东魏武定元年(543

年)题记。唐咸通八年(愿远苑

年)敕赐“青莲”;北宋分为上、下两寺。因下寺年代较早,称古青莲寺,上寺仍

1名青莲寺。古青莲寺与青莲寺相距­约 里,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缘缘造原缘缘怨

年)。唐代重修。现仅存正

59殿和南殿。元代重建,明清重修。该寺现存 尊唐宋彩塑。笔者在对该寺彩塑做全­面实地考察后发

53

现,在现存的 尊宋塑中,采用金彩的罗汉殿和

31

地藏阁塑像有 尊,其着金工艺至为精彩,故选择它们试作分析和­研究。

罗汉殿罗汉殿位于上寺­二进院东厢,始建于宋建中

1101

靖国元年( 年),据碑碣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重新修复彩绘观音及罗­汉像,为宋胎清彩。罗汉殿正中所塑为广发­天尊,两侧金童、玉女胁侍及十六罗汉。在其金童、玉女胁侍胸前及十六罗­汉的袈裟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拨金工艺,一般脸部用泥金工艺,袖口、领口处用沥粉贴金工艺,从中可见修缮此寺之时,耗费的财力极其可观。地藏阁地藏阁在上寺二­进院的西厢,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建,面阔三间,二层楼阁,前檐设廓。彩塑及壁画都在楼阁二­层,题材为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沿正(西)壁及南、北两壁墙体设等长坐

12 5

台,上置 尊坐像(皆为宋塑)。正壁 尊塑像,

3地藏菩萨居中;南北壁各 尊塑像,金刚力士居首。整组彩塑通体金装,面部、胡须用毛笔勾勒,个性突出,动静结合,渲染出浓郁厚重、威严的君王风范。

一、罗汉殿与地藏阁金彩工­艺分类

在宋塑中,金彩工艺十分丰富,题材多样。所谓塑绘不分家,对于青莲寺罗汉殿与地­藏阁彩塑而言,用着金工艺装銮塑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泥塑上着色,称“妆銮”,或称着金敷彩,是彩塑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从传统工艺上讲,“三分塑七分彩”,即指在彩塑中,彩绘所占的比重更重要。彩塑的妆銮,大致分为垩白、沥粉、贴金(也包括泥金、沥粉贴金、拨金)、着金等四道工序。为了使胎体平整光滑以­增加附着力,使用胶、垩白混和的涂料,先涂刷在制好的泥塑胎­上。塑像身上的饰物用沥粉­完成,即用调好的大白粉,通过粉管在塑像的头冠、法器、纹饰、璎珞等上,滴沥出凸起的花纹或线­条。着色和着金分两种:一是先在泥塑上刷一层­生漆,等到九成干时,依次贴上金箔,然后,彩绘面部、四肢和发髻等其他部位,再描绘出五官,最后再通体罩一层清漆。而贴金彩塑,就是除了面部、四肢以外,在需要贴金的部分刷上­金胶油(经过加工的桐油)。另外一种为全彩塑,即首先在泥塑上刷一层­铅粉,接着描绘面部、四肢的肉色,然后由头到脚,由浅入深地依次上色,在整体色彩描绘完毕后,再描绘五官和装饰纹样,然后通体罩上一层清漆。彩绘所使用的颜料大多­是矿物质原料,如石青、石绿等;也有植物颜料如藤黄、胭脂等。矿物质颜料隔绝性强,能历久不变颜色,有些植物颜料有

面罩胶矾水,使塑像更有光泽,而着金是最后一道工序,增强塑像的美感和质感,又可以起到保护塑毒,还可以防虫蛀。打底、着色完成后在色彩的表­像的作用。罗汉殿彩塑中的着金工­艺,可分以下四种。(一)贴金贴金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包金工艺未出现­时,贴金与包金作同义解。它是将很薄的金箔包贴­在塑像外表,起保护和装饰塑像的作­用。

传统贴金装饰技法是将­金箔用竹夹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塑像的底­子上,一般贴在塑像的表面,以示塑像的金碧辉煌。贴金的底子,以前是常用鱼鳔胶水遍­刷一层,这是唐宋的古法,到后来就用构树津液、冰糖水、金胶油、米汤、桐油等方法,这也是

关中一带的做法[1]。在青莲寺宋塑的表面,普遍有贴金工艺的运用。

1. 罗汉殿贴金塑像在青莲­寺上寺的罗汉殿内,有贴金的塑像共计 15尊,每像贴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袈裟、衣襟;(圆)阿氏多尊者像:内襟领口;(猿)伐那婆斯尊者像:袈裟、领口; (源)那迦犀那尊者像:衣襟;(缘)龙女像:全身;( 6)观音菩萨像:衣襟;(7)善财童子像:下裙、飘带、腰带、裤;(愿)宾度罗跋罗像:袈裟;(怨)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像:内襟领口、衣襟、袈裟;(10)迦诺迦伐磋像:内襟领口、袈裟、衣襟;(11)苏频陀尊者像:衣襟、内襟领口;(12)诺距罗尊者像:披襟;(13)跋陀罗尊者像:衣襟、内襟领口;(14)迦理迦尊者像:衣襟、内襟领口、袖口;(15)伐阇罗费多像:袈裟、内

襟领口、袖口。2.在青莲寺上寺的地藏殿­中,采用贴金的塑像地藏阁­贴金塑像

共 11尊,每像贴金的部位如下。

(2)阎罗王像:内襟边缘处、领口、袖口、帽冠;(3) (1 )护法像:铠甲、饰带、额照妖镜处、法器;伍官王像:内襟边缘处及领口、袖口、帽冠;(4)宋

帝王像:袖口、足上衣摆处;( 5 )楚江王像:领口、袖口、足上衣摆处;(6)秦广王像:领口、袖口;(7)地藏菩萨:面部、莲台、底台;(8)卡城王像:领口、

袖口、大带;(边缘。 9 )泰山王像:领口、袖口;( 10)平等王像:领口、袖口;(11)转轮王像:领口、袖口、衣襟

其余的由于年代久远,已看不到贴金的痕迹。(二)沥粉贴金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使用的沥粉贴金­工艺,在传统壁画、建筑彩画、雕像的装饰中都很常见。它是沥粉和贴金两道工­序综合运用的结果。其中的沥粉主要是将磨­成细粉的石质材料加入­胶水等成分,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粘性­的膏状物(具体配方自古至今有多­种),再通过专门的工具(多为尖端有孔的管子),沿着起好的稿子,描画出凸起的花

纹[2]。青莲寺上寺罗汉殿和地­藏阁诸像,其衣带及衣摆的边缘处,大都饰有沥粉贴金的花­纹图案。

1. 罗汉殿沥粉贴金像

19罗汉殿采用沥粉贴­金工艺的塑像共 尊,诸像沥粉贴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衣襟底边、领口、袈裟;(2)

阿氏多尊者像:衣襟边缘、领口、袖口;(3 )伐那婆

斯尊者像:衣襟底边、袈裟;(4)因揭陀尊者像:衣襟底边;(5)那迦犀那尊者像:衣襟边缘、袖口;(6)

罗睺罗尊者像:衣襟边缘、袖口、袈裟;(7 )半托迦尊者像:衣襟边缘、领口、袖口;(8)戍博迦尊者像:衣襟边缘、领口;( 9 )龙女像:衣襟边缘、托帕边缘; (10 )观音菩萨像:羊肠裙边缘、袈裟边缘;( 11)善财童子像:飘带;( 12 )宾度罗跋罗像:衣襟边缘及13

下摆;( )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像:衣襟领口、袖14

口、下摆、袈裟;( )迦诺迦伐磋像:衣襟领口、袖15

口;( )苏频陀尊者像:衣襟领口、袈裟、衣襟下16 17

摆;( )诺距罗尊者像:披襟边缘;( )跋陀罗尊18

者像:衣襟领口、袈裟、衣襟下摆;( )迦理迦尊者19

像:衣襟领口、袖口、下摆,袈裟;( )伐阇罗费多

像:衣襟领口。2. 地藏阁沥粉贴金塑像地­藏阁采用沥粉贴金工艺­的塑像共 11 尊,诸像沥粉贴金的部位如­下。(1)阎罗王像:官袍袖口、下摆处、腰带;(2)伍官王像:官袍边缘袖口、下摆、左领部;( 3 )宋帝王4 5

像:官袍下摆、腰带;( )楚江王像:官袍下摆;( ) 6

秦广王像:外官袍下摆处;( )地藏菩萨:莲台上衣7摆处,底台处、袈裟边缘;( )卡城王像:官袍边缘8 9

及下摆;( )泰山王像:官袍下摆、腰带;( )平等王10 11

像:官袍下摆;( )都市王像:官袍下摆;( )转轮王像:官袍边缘及下摆、领口。

(三)拨金塑像所运用的拨金­工艺,多用来描画细致繁复的­衣饰花纹。青莲寺上院罗汉殿和地­藏阁大部

分塑像的外表,多可看到此工艺的运用,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作为古代传统彩塑的用­金技法,拨金工艺是把泥金当做­底子,在上面绘出不同的色彩。在色彩半干未干时,打上稿子,直接按照花纹拨去彩色,露出下面金色的花纹,相当于里面穿了一层黄­金内衣,外面披了一件镂空外套。据传统工艺大师曹鸿儒­老师傅称,在泥塑表面糊纸上粉后,砑成光滑的地子。除面部及两手见肉之处­外,浑身贴金,然后再砑光。随后取鸡蛋黄调各种颜­色,按需要在全身涂着。这时塑像上的金色已完­全罩没在颜色之下,不复外露。再次在像上描绘花纹图­案。最后用签子将描有花纹­之处的颜色拨去,露出底金,自然形成金色的纹样,不见笔痕,宛如生成,所以这种金色花纹的做­法叫“拨金”[3]。同样的技法在南方也流­行,经向薛仁生访问,所述与上同,但不曰“拨金”而称“琗金”(或写作“锥金”),拨时主张用杉木作签。寺宋塑,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诸天­金代塑像,新绛福在山西晋城青莲­寺罗汉堂、地藏殿,长子崇庆胜寺元代彩塑­和北京智化寺明代彩塑­中都有运用拨金工艺的­塑像。1. 罗汉殿拨金塑像晋城青­莲上寺罗汉殿采用拨金­工艺的塑像共尊,诸像拨金的部位如下。12 (1 )那迦犀那尊者像:袈裟;( 2 )半托迦尊者像:袈裟;(3)龙女像:手托巾帕,肚兜;(4)观音菩萨像:内襟;(5)善财童子像:肚兜;(6)宾度罗跋罗像:袈裟;(7)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像:袈裟;(8)迦诺迦伐磋像:袈裟;(9)苏频陀尊者像:袈裟;(10)跋陀罗尊者像:袈裟;( 11 )迦理迦尊者像:袈裟; (12)伐阇罗费多像:袈裟。2. 地藏阁拨金塑像

地藏阁采用拨金工艺的­塑像共计6 尊,下面是对诸像拨金部位­的记录。

(1)阎罗王像:左胸前依稀可见拨金;(2)伍官

王像:右腿边、右云肩下依稀可见拨金;(3)宋帝王

像:胸前方心曲领下左右角­落可见拨金;(4)平等

5

王像:右腋处左袖缝隙可见拨­金;( )都市王像:

左肘及臂部、胸部;(6)转轮王像:左肘部、左腋处、

胸部。

(四)泥金

在不同时代,泥金所用方法不同。明代似只限

于器物,即将研制极细的真金粉­涂于器物之上,才中扩大,即不管用何等材料,只要整体全上成金叫泥­金。清代晚期工料日趋简陋,泥金的范围无形色,都叫泥金[4]。而在罗汉殿和地藏阁就­有通体泥金的塑像。泥金的做法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塑像上,则成为泥金塑像。塑像上的泥金要研磨多­次成为粉状,然后再将金粉晒干刮出,塑像上的泥金大都用“九泥”一说,也就是九张金箔才能粘­一张金箔大小的面积,使塑像更具淳朴厚重、质地坚硬之感。

1. 罗汉殿泥金塑像

15罗汉殿采用泥金工­艺的塑像共计 尊,诸像泥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面部、手部;(2 )阿氏多尊

3

者像:面部、手部;( )伐那婆斯尊者像:面部、手部;(4 5)那迦)因揭陀尊者像:面部、右胸、足部;(

犀那尊者像:面部;(6)罗睺罗尊者像:面部、手部;

(7)半托迦尊者像:面部;(8)戍博迦尊者像:面部、

手部;(9)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像:面部、手部;

(10)迦诺迦伐磋像:面部、手部;(11 )苏频陀尊者像:面部、手部;( 12 )诺距罗尊者像:面部、身体;

(13)跋陀罗尊者像:面部、手部;(14 )迦理迦尊者像:面部、手部;(15)伐阇罗费多像:面部、手部。

2. 地藏阁泥金塑像12地­藏阁采用泥金工艺的塑­像共计 尊,下面是对诸像泥金部位­的记录。1 2

( )护法像:面部及身;( )阎罗王像:面部、手3 4

部;( )伍官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宋帝王像: 5

帽冠、面部、手部;( )楚江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6 7

( )秦广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地藏菩萨:莲8 9座、台座;( )卡城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泰山10

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平等王像:帽冠、面部、手部;(11)都市王像:帽冠、面部、手部;(12)转轮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二、青莲寺宋塑金饰花纹的­艺术特点

在宋塑的服饰图案中,很多是从当时的服饰图­案中吸取的。其花纹题材的选择比宋­代以前更加广泛和多样,在多种图案的艺术组合­上常常选用有六答晕、八答晕以及盘球等几何­纹图案,并在此基础上塑像的服­饰进行艺术形式的深化­和发展。青莲寺罗汉殿与地藏阁­中的拨金工艺,出现最多的有祥云纹、席地纹、龟背纹、万字纹、占钱纹等,它们多作为底纹,上面交织出龙凤、朱雀等吉

祥鸟兽图案,或八仙、八吉、三友、三多、八宝以及琴棋书画等图­案,由此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具备工整效果的八答晕­锦图样。同时,在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金代诸天中的彩塑中,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些饰金工艺。下面列举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中的几尊塑像和­青莲寺罗汉殿、地藏阁中的几个塑像进­行饰金工艺的比对。

如:善化寺大殿位于主佛台­上的东胁侍菩萨,其头戴金色如意头花冠,青色头发分缕作图案化­处理,腰间扞腰上用金饰宝带­扎结。下身三层襞衤责,分别饰有金彩。即:外着绿底红云金色沥粉­青龙短褶裙,裙缘为金色沥粉缠枝莲;下着红底沥粉

6

绿云金凤(凤 头)长裙。

再如位于主佛台上的西­胁侍菩萨:她头戴金色如意云纹花­冠,腰间扎扞腰系金饰宝带,襞衤责三层:内裙为绿底沥粉金色云­凤纹,裙缘为红底绿边

6金莲花;内露红底沥粉火珠、金麒麟(共 头,左右

2 2

腿各 头,正中有 头)、金云纹细裥百摺裙(明、清时名“凤尾裙”) [5] ;外层襞衤责为绿底红边­沥粉金色牡丹花叶,上饰彩云、黄色翼龙、庙宇彩色霞光。

1

还有东侧由北向南第 像大梵天。外着圆领织金云龙绛色­袍。绿底沥粉金色缠枝花叶­纹饰外袖缘,两袖上绘青龙,下绘华虫(稚鸟),星辰、流云掺杂其间,仅见左袖有米粉,黼纹饰于大袖衣纹内。金玉带扎襞衤责,襞衤责饰沥粉青龙彩云­纹。此塑像有些花纹保存较­鲜丽,外衣前襟红底上作细密­的剔金云雷纹,上有沥粉黻纹、宗彝纹,深色衣缘饰沥粉金牡丹­等。

10在大殿另侧东面诸­天 像鬼子母像中同样运用­此手法,身披彩云三角圆背披肩,内穿对襟直领衣,中套圆领短衣,外披曳地宽袖凤袍。金底绿云小袖上作沥粉­金凤凰、火珠,红底护袖金波绿云龙纹,绿底袖内绘银边绿云。穿三层衣服,腹间扎蝴蝶结,腹前绘龙凤宝珠纹。袍服里外三层都彩绘各­式花纹,并能从中看到当时服装­的织、袖、染等加工过程。从肩到袖底有沥粉日、月、藻、火、凤鸟、龙、黼、粉米等纹饰。前襟上有沥粉十二黻、缠枝牡

[6]。丹、莲花、卷草、如意等纹饰

还有另一塑像诸天焰摩­天像,其中沥粉作方心曲领,内着深色菊花锦衣,外披圆背三角沥粉云肩。正中贴裙面有下垂的宽­带,上绘太阳、火焰、翼龙。从肩到大袖上饰沥粉星­辰、山、太阳、藻、龙、花虫、粉米、黼等纹样。各式花纹表现出服装的­绚丽多彩,饰金富丽堂皇的渲染过­程。

而在青莲寺宋塑罗汉的­袈裟上和地藏阁十明王­官袍图案的样式,大都和宋锦图案样式相­似,没有像诸天服饰纹样那­么华丽,而是比较单一、精致的锦衣,更多地采用了传统繁琐­的拨金工艺,使塑像具有淳朴厚重、富丽堂皇之感。

12

从罗汉殿塑像看,有 尊像采用拨金工艺,其他几尊已看不到拨金­的痕迹。拨金大都出现在罗汉的­袈裟上,金童、玉女的胸部处。大都以波纹为题材,有回纹、龟纹、曲水纹、波纹、柿蒂纹以及龙凤图案。

15

如罗汉殿右起 像苏频陀尊者:塑像为坐姿,头部由发际线分割,前面部贴金,后为原有底着色。眉毛、胡须用黑线勾画,细致入微,泥金贴身,质感厚重。像身着三层袈裟,袖边、衣领边、衣摆的下沿均为沥粉贴­金,并绘有凤鸟纹样和缠枝­纹等各类图案,斜披外袈裟分隔断,内绘有精致锦缎般的拨­金工艺图样,如锻铜般的质感,细致地绘有菱形图案加­缠枝花纹。此像袍服的边缘饰沥粉­贴金凤纹和云纹,外披袈裟深绿色处绘有­精美的拨金工艺。

菩萨肩披大巾,胸前饰以璎珞,身著内衣,衣服宽敞柔丽,且外衣全身贴金,衣纹圆转流畅,手、臂饰金腕钏和臂钏,系软带于腹前打结,并通体饰金,绘有深绿色底纹的拨金­工艺图案。羊肠大裙的内襟处采用­精致万字团花锦地,沿用了唐代宝相花纹样,点缀祥鸟瑞兽,且图案为对称格局,饰以团花、族花以及丰满华丽的“天花锦”。源于宋代的“八达晕”锦,基本构成是用圆、方、菱形、六角、八角形等几何形,作有规律的交错排列,组成有变化的锦式骨架。在几何形骨架中,填以回纹、万字、古钱和锁子等纹样;在主体的几何骨架中,添入较大主题花,取其“锦上添花”之意。整个工艺采用拨金技术,装饰富贵华丽。

12

地藏殿中右起 像,即转轮王像从色彩运用­上作者有意把脸部颜色­涂重,面容好似黑脸包公,威猛无比,脸部黑白分明,突出了脸部黑而夸张的­形象,全身着金,内襟胸前片有拨金处为­深蓝绿色,衣里用朱红相搭,身上颜色浅而淡,深绿色打底官袍左肘部­衣纹中清楚可见拨金工­艺,胸部上衣有涡纹、回纹,添以龙纹、云纹,均为拨金工艺。锦式和锦纹变化丰富,满地锦纹,且规矩和谐,效果统一。塑造手法上采用有静有­动,双腿静止下

垂,双手在做动势,面部低点处有橘红色打­底,高点贴金色,表情威严。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及形象,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严­肃。

从以上青莲寺罗汉殿和­地藏阁彩塑的装銮中,可以看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大都取坐姿;外披的袈裟和官袍,多用精致的拨金工艺。图案样式有:祥云纹、席地纹、龟背纹、万字纹、占钱纹以及龙凤纹等,精致细腻,如丝绸织锦,富丽堂皇。清代则例规定主尊的装­銮等级一定要比众神高,这符合装饰设色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的原则。如上、中、下五彩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施金的做法上。依从则例:沥粉贴金,天衣风带描泥金。沥粉贴金,天衣风带贴金边。沥粉,局部贴金。而拨金处(善财童子胸前及内襟处)在图案上采用的样式:(1)四方连续图案万字形植­物纹;(2)花瓣做边饰如意祥云纹。(3)棋子格菱形纹;(4)云雷纹;(5)万字纹上加饰祥云盘花。拨金工艺具有手法多样、工艺精湛、装饰华美的艺术性,并起到保护塑像、烘托气氛的作用。

再从贴金手法制作上看,罗汉殿、地藏阁彩塑的脸部着金,手法都非常大胆夸张。首先,其脸部与头部,由发际线分割,脸部的贴金采用贴(浑金)泥金,再用毛笔勾勒眉毛、胡须,细致入微,质感强烈。仿佛给塑像注入了生气,使其具有了气冲如牛、力拔千钧的力量。其次,所有塑像的袖口、衣领的边线和衣带处,均为沥粉贴金,又绘有龙纹、缠枝纹等各类图案。再有,所有斜披在袈裟上的僧­袍处,都采用了拨金工艺。中央观音菩萨及童男、玉女通体饰金,胸部及内襟上,都用拨金工艺妆绘着精­美的各式图案和龙纹。披甲胄者的装饰尤其逼­真,网状的护臂、护胸,规则、精致,加之拨金工艺的施用,更使其具有了金属的光­泽和硬度,极富质感。穿在身上的袈裟及天衣、丝带,则柔软飘逸。总之,塑像各部分塑造得都很­精巧,装饰图案及拨金工艺十­分华美,是宋代彩塑极为难得的­佳作。

总体来看,青莲寺宋塑在运用拨金­工艺上有几点规律:1.地藏王的官袍上都绘有­密集的图案和各类纹饰;2.地藏王项圈下面均绘有­不同的棋子格菱形纹及­几何纹样;3.龙女内襟绘有四方连续­图案、万字形植物图案;4.善才童子胸前绘有花瓣­边纹和如意云纹、盘龙祥云纹等;5.罗汉盘腿袈裟处多绘云­雷纹;6.罗汉袈裟常以龙鳞做底、团窠花卉等纹饰。

彩塑一般都是以先塑后­绘完成的。“三分塑,七分彩”,以取得“塑形绘质”的艺术效果。青莲寺宋塑所运用的拨­金工艺,与背景墙壁画,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形式,体现出寺内空间与塑像­的高度融合性。塑像大都在着色、着金上将色彩限于红、黄、青、黑、白五种传统色泽的组合。罗汉和地藏王大都全身­着金,眉、眼、须都以笔墨勾勒,袈裟、官袍上则运用精致的拨­金工艺,以突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使彩塑焕发出奕奕的神­采和艺术魅力。应强调的是,这些塑像并不是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彩­塑特有的象征手法,使塑像透露出高度凝炼­的审美意象及审美寓意。

青莲寺宋塑拨金工艺的­运用,为我们弘扬传统拨金工­艺树立了典范,深入研究其中的技艺,无疑会对我们汲取其中­的工艺精髓起到推进作­用。

(山西省艺术规划基金课­题)

———————————————

[1] 王世襄《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年。

[2] [3]张亚洁《略论宋金山西寺观壁画­中沥粉贴金工艺的兴起》,《山西档案》2012 年第 6 期。

[4] 摘自漆艺名词解释之六

[5] 此样式与宋代的“方心曲领”似相近,即“一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饰,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年。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夏敦煌壁画男女进香­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年。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