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北魏《密云太守霍扬之碑》考释

阴 张晓剑

- 张晓剑

要:霍扬碑刊铭于北魏景明­五年(缘园源 年,实为正始元年),1979

摘 年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1997

年被确定为馆藏一级文­物,是一通保存完好的历史­名碑,为我省发现的魏碑之冠,是临猗县博物馆镇馆之­宝。

关键词:霍扬碑 魏碑 石刻文献 书法艺术名碑

霍扬碑是北魏时期密云­太守霍扬之墓前神道碑,刊铭于北魏景明五年(缘园源

年,实为正始元年),碑文记述了霍扬家世生­平及后人颂扬缅怀之辞。

1979

该碑 年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 1997

年被确定为一级文物,是一通保存完好的历史­名碑,为山西发现的魏碑之冠,现存山西省临猗

197县博物馆,是镇馆之宝。碑为红砂石质,通高

89 96 13~20厘米,上宽 厘米,下宽 厘米,厚 厘米;身首一体,额部有穿,碑首有浅浮雕双首螭龙­及线刻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像,穿左右两侧篆书“密云太守霍扬之碑”8 字;碑文魏体,17 27

行,行 字,计453

字,通篇仅十余字漫漶,余皆神采焕发(图一、图二)。

一、原文断句

君讳扬,字荣祖,河东猗氏人也。基自周文,茂流遐叶,汉大司马大将军光之胄,晋交州刺史弋之胤。符清渊侯猛之曾孙。祖树傲世静栖,志康四公。姚咨议参军明之子。既于扬也,幼绪逊弟之义,长表经博之方,腾志南游,荆吴是好,渐孔听真,馨闻拂矢。宋诏才官,简升良规,授龙骧将军,肃明政功,晖于时务,乃自远寻朱阴阴阴于本­乡,近思宁国行义以匡政。于是达命辨机,亢忠归诚,特蒙圣诏,待以殊礼。扬有玉质,天然睿略,焕世文武,纬征干俟,时顷,赐振威将军密云太守昌­国子。自非岩岫清涟飞光曜境,熟能裁任两邦,勋超二史,齿征齐考,等照灵曦。

昊天不吊,春秋五十五薨,群僚执哽而涕衿,蓬野哦呢以酸吟,子冗从仆射临汾令昌国­子霍珍慕修父道,忠孝并宣,奉迁神宅,终愿永诀。时临汾人裴保兴、梁祖修等,绋送葬。故哀德哲之潜世,徽音之定绝,乃刊石铭碑,述之云尔。其辞曰:

诞崇玄哲,基隆远扇,根自周爰,宋魏复见,光裕往叶,芳流后劝,玉质金英,谁不顷愿。

灵曦象焕,坤牟合泰,序颓靡气,为阴载顂,孰能解机,二宇裁盖,密枢树颖,茂滋流蔼。

远声昌国,族贯奕世,班爵方嗣,唯贤是举,翻翼祥云,冥造仰涕,明迹道规,永晖无弊。

温温恭人,德惬时需,武将折衡,文成良儒。如何不吊,弃世潜居,铭石刊记,踨历长舒。

大魏景明五年,岁在甲申,正月戊申,朔廿六日癸酉建。

二、霍扬碑的发现与保护

1. (1880

霍扬碑记载于清光绪庚­辰 年)《临晋县志续志》。

12 年(1923

据民国 年)癸亥版《临晋县志·古迹记》记载:“魏密云太守霍扬墓:扬字荣祖。旧志载: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霍­村。残碑犹存云。今按:墓已凐灭,惟钜碑及石羊虎尚存道­旁。碑文完好无缺,为本省发见魏碑之冠。民国九年冬移置县城北­关蒲坂中学校内庋藏。”这个“旧志”应该指清光绪庚辰(1880

年)《临晋县志续志》。

2. 9 年(1920

霍扬碑于民国 年)被临晋县知事俞家骥发­现并重视。

12 年(1923

仍据民国 年)癸亥版《临晋县志·金石记》载:“景明五年(504

年)正月分书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旧在县东霍村,今移北郭蒲坂中学。通篇仅十数字漫漶,余皆神采焕发,笔法遒古,酷似陆凉之爨使君碑。以僻在边隅不独历来录­碑诸家所未见,即杨秋湄学博搜採金石­亦未之及其,纂修通志时称是碑为后­人所题,不能目为汉刻云云。岂彼时未见原石欤?民国九年(1920

年)县知事俞家骥以元魏遗­迹传世益少,且诸家金石皆未著录,尤可宝贵,拟筑亭护之未果,旋为蒲坂中学移去。”

霍扬碑后又被迁移到城­内的文庙内保存,又转至临晋县城关完小。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人士为防备被日本­强盗破坏或抢夺走,便把这通国宝用泥巴封­藏在完小的照壁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剥开­封泥,让它重见天日,并建立碑亭加以保护。后

1987因故又迁入邮­电所内暂存,直到 年正式移至临猗县博物­馆收藏。

3.

霍扬碑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教授进行­保护性修复。

2012 6

年 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等相关专家­经过反复论证,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对霍扬碑进行保护性修­复。所采用的修复方法对减­缓霍扬碑石质文物风化­损坏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三、霍扬碑曾倍受冷落与质­疑

1.

康有为与霍扬碑擦肩而­过。据王树秋先生说:霍扬碑被人误为伪托,被人认为粗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康有为的《广义舟双辑》成书于光绪十五年除夕(1889

年), 1927 1920

其死于 年,而《霍扬碑》出土于 年,康有为生前根本不知道­有此碑,被视为北碑经典之作的《广义舟双辑》当然没有收入此碑,所以无从评说。应该说,康有为与《霍扬碑》擦肩而过,实在可惜[1]。

2.

胡聘之编纂《山右石刻丛编》时与霍扬碑失之交臂。

有人认为,“胡聘之编纂《山右石刻丛编》时,霍扬碑被视为伪作,没有收录。” [2]这其实缺乏实证依据。胡聘之编纂《山右石刻丛编》时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而《密云太守霍扬之碑》出土时间是在“民国九年(1920 18

年)”,中间相距 年。客观地说,胡聘之应该与霍扬碑失­之交臂,真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3.

见识渊博的金石家杨秋­湄称该碑为后人书刻。

据《临晋县志·金石记》记载,只因霍扬碑身处边隅,不只是历代录碑的学者­和金石家没有发现,就是像见识渊博的金石­家杨秋湄,也在他纂修的《山西通志》里称该碑是后人书刻,不能视为汉代碑刻(当时有人认为是汉碑) [3]。

4.

杨震方在《碑帖叙录》里称“显系伪托”。著名的古籍版本专家杨­震方在《碑帖叙录》里说道:“《密云太守霍扬之碑》八字,作方形,略无笔意。书法学北魏而粗俗已甚。多构别体,而乏古雅之趣。其模糊之字,非自然剥落,实故意敲破挖坏。显系伪托。” [4]这些看法也和杨秋湄一­样,均是在没有见到原碑情­况下的臆断之词。

5.

罗振玉在《石交录》卷三中说:霍扬碑“文极鄙陋”,“书亦拙朴”。

罗振玉《石交录》卷三云:“《魏密云太守昌国子霍扬­碑》,二十余年前出山西,碑字大径寸,十七行,行二十七字,文极鄙陋,不甚可解,书亦拙朴。碑首有穿,穿上刻花纹。两旁额字各一行,行四字,文曰:‘密云太守霍扬之碑’,篆文尤缪戾,不合六书。以晚出,为前人所未见。” [5]台静农认为罗振玉以为“文极鄙陋”,“书亦拙朴”,篆额“不合六书”,不失为前人评鉴石刻的­传统观念。这一大碑“文极鄙陋”,死者虽位至太守,却不像有文化的家族,此碑之立虽不是霍氏家­族而是“临汾人”,但霍氏家族若有相当的­文化,则未必会接受此种“极鄙陋不甚可解的文字” [6]。

6.

欧阳辅认为,霍扬碑“粗俗已甚”,“竟无一是,显为伪托”。

欧阳辅《集古求真续编》卷二云:“《霍扬碑》十七行,行二十七字,字大寸许,无书撰人名。有篆额云‘:

密云太守霍扬之碑’八字,作方形,略无笔意,殆非雅人所为。书法学北魏人,而粗俗已甚,多构别体,而乏古野之趣。其模糊之字,非自然剥落,实故意敲破挖坏。细审一过,竟无一是,显为伪托。” [7]

四、霍扬碑得到诸多专家高­度评价

1.

张彦生先生曾惋惜“因为出土晚、地处偏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现代碑帖鉴定专家张­彦生先生在《善本碑帖录》中说:“北魏密云太守霍扬碑,其作为神道碑与供养像­结合的较早一例,于中国古代碑碣形制研­究中也颇具价值。可惜这些都因为出土晚、地处偏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8]

2.

祝嘉先生赞此碑是“魏碑之极则”“真神品也”。

当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先生对霍扬碑嗜好甚­深,他称赞此碑是“魏碑之极则”,有跋语说“:

绵密伟丽,兼有爨龙颜、嵩高灵庙、郑文公、张猛龙之美,可谓集南北碑之大成,真神品也。”1958

年写成《霍扬碑研究》,后来收入《书学论集》。祝嘉认为“:

这个碑的长处是雄强无­敌,笔画、结构变化都很大,钩画从汉碑娄寿、衡方中来。”更强调说“:

运腕近三十年,可以学一般碑,学霍扬碑,终嫌腕力有所不足。” [9]

3.

马子云先生在其《碑帖鉴定》中认为“此碑确为真品”。

故宫博物院碑帖鉴定专­家马子云先生在其《碑帖鉴定》中说:“《密云太守霍扬碑》正书,十七行,行二十七字。篆额为:密云太守霍府君之碑。

1920

……此碑为 年临晋县霍村出土。此碑确为真品,惟字为石匠以錾錾之,故欧阳辅以为伪造,纯属臆说。”作为碑帖鉴定专家,他的鉴定精密、权威,不容置疑,终于使这通魏碑珍品名­列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之列[10]。

4.

日本学者认为该碑“在北魏碑当中是一块很­值得珍视的石碑”。

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所编著的《山西古迹志》,对《密云太守霍扬碑》作了详尽的考证,指出该碑“在北魏碑当中是一块很­值得珍视

(457的石碑,一方面完全承袭北魏太­安三年 年)《中岳嵩高灵庙碑》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明显­的进化痕迹” [11]。

五、从音韵学的起源发展看《霍扬碑》碑文作者的文化水准

汉语从起源以来,就是有声调的语言。不过,真正从自觉的发现声调­对语言文学艺术的影响­到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应­用,那就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了。

最早的历史资料显示,对汉语的声调进行归纳­命名为平上去入“四声”的,是南北朝的周顒、沈约等人。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徵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显然,这是企图通过“一简之内”字与字之间,“两句之中”音步与音步之间“音韵”的“轻重”变化,形成诗歌语音之错综和­谐,以“曲折声韵之巧”来取得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

我们就以同是“临汾人”创造的“平水韵”作检验的标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灵曦象焕;坤牟合泰。

诞崇玄哲;基隆远扇。

序颓靡气;为生载顂。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裁任两邦;勋超二史。密枢树颖;茂滋流蔼。明迹道规;永晖无弊。岩岫清涟;飞光曜境。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齿征齐考;等照灵曦。光格往叶;芳流后劝。如何不吊;弃世潜居。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群僚执哽而涕衿;蓬野哦呢以酸吟。我们再看看碑文是如何­严格押韵的:诞崇玄哲,基隆远扇。根自周爰,宋魏复见。光裕往叶,芳流后劝。玉质金英,谁不顷愿。

“愿”“劝”同属“去声十四愿”;“见”“扇”同属“去声十七霰”。

灵曦象焕,坤牟合泰。序颓靡气,为生载顂。孰能辨机,二宇裁盖。密枢树颖,茂滋流蔼。“盖”“蔼”“泰”“顂”同属“去声九泰”。远声国昌,族贯奕世。班爵方嗣,唯贤是举。翻翼祥云,冥造仰涕。明迹道规,永晖无弊。

“世”“涕”“弊”同属“去声八霁”,“举”属“上声六语”。

温温恭人,德惬时需。武将折衡,文成良儒。如何不吊,弃世潜居。铭石刊记,踨历长舒。

“儒”“须”属“上平七虞”;“舒”“居”属“上平六鱼”,属临韵,可通用。

我们不妨读一读,品一品,是不是抑扬顿挫、声韵和谐、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呢?

“临汾人”与上述声韵大儒属同时­代或稍后的人,或多或少应该受到这些­大儒的影响,而且是否可以大胆地说,这些“临汾人”正是中华音韵学滥觞时­期的研究者,实践者,应用的佼佼者。

[1] 王树秋《霍扬碑集诸碑所长极具­摩崖笔势气象》,天津美术网。

[2] 李云峰《魏碑之极则:〈密云太守霍扬碑〉》。

[3] 民国十二年(1923 年)癸亥版《临晋县志·金石记》。[4] [5] [6] [7]《魏密云太守霍扬碑》,《台静农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年。

[8]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 年。

[9] 祝嘉《霍扬碑研究》,《书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

[10] 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中国文物鉴定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1] 水野清一《山西古迹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临猗县博物馆)

 ??  ?? 图一 《密云太守霍扬之碑》
图一 《密云太守霍扬之碑》
 ??  ?? 图二 《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拓片
图二 《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拓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