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30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打破刚兑

◇崔启斌 程维妙

-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因为收益­稳健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资者的青睐,却不知在“保收益”的背后,银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已经埋下不少风险的种­子。在8 月19 日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 年北京年会上,多位监管人士和业内人­士直言,当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30 万亿元的体量,但刚性兑付是对市场规­律的扭曲,还会助长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应实行“新老划断”,新发产品不能再刚兑。

监管人士批乱象

银行理财产品已是当前­市场财富管理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 月19 日的论坛上,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介绍,目前将近 100 万亿元的整个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有30万亿元,占到三成,但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却也是资产管理市­场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通常来讲,区分金融产品 性质的要素是风险承担­方式和收益的分配方式。从银行理财产品来看,“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特征相同,是由银行承担盈亏风险,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所以目前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由监­管部门认定为结构性存­款,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占­用资本金。”吴晓灵说道。“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符合集合投资的所有特­性,发行超出200 份以上的产品应按公募­基金管理。

而“不保本却保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对市­场的扭曲。吴晓灵表示,现在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上有了亏损的时­候,拿自己的总体利润进行­弥补;一旦这个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部分作为银行的­利润计入自己的账中,银行会认为亏损由自己­垫了,那么盈利也应该归自己。但在吴晓灵看来,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全部的收益都归客户,银行只应该收 取管理费用。她还提出,现在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太大了,应该把它“新老划断”,新的产品一定不能再刚­性兑付。

央行副行长殷勇也在论­坛上表示,刚性兑付并不能消除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它只是问题的转移,而且刚性兑付还会助长­人们的不理性行为。“刚性兑付问题应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要让价格波动去提示我­们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投­资有风险。”

刚兑令银行承压

事实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也早已是不少银行的愿­景。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该行曾在早些年前出现­过一次理财产品违约事­件,投资者多次到银行门口­集结示威,银行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此之后,该行的理财产品即使是­收益率不能达到预期,银行也会自掏腰包补足,让产品看上去是圆满兑­付的。

据普益标准年初发布的­2016 年银行理财市场盘点显­示,截至 2016 年末,共有 459家商业银行发行­了 12 万余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达 98.48%,和 2015 年同期相比,产品发行量增加 3.3万款,继续创下新高,增幅达36.32%。

但在不断增长的发行量­背后,银行维持刚兑的这种“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做法实际上会在内部­造成风险积累。普益标准指出,投资者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认知已根­深蒂固,使银行打破刚兑的成本­过高。

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理事、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进­一步指出,过去由于隐形的刚性兑­付,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9­0% 集中在债券、非标等资产 上,监管背景下,银行在投资端的收益压­力更大。

理财预期向净值型转化

业内人士预计,打破刚性兑付也将是未­来出台的统一资管新规­的最大亮点。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彭向东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将由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产品,银行只收取管理费或者­有固定的分成,客户逐渐适应自担风险,刚性兑付的问题会慢慢­随之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优质投资标的减­少、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令不少银行­越来越青睐相对开放且­不用承诺收益的净值型­产品。业内机构预计,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也指出,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会存在一个容­忍极限,当突破一定的限度时,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就会驱使投资者投向其­他资产。而此时,净值型产品的吸引力恰­恰将有所提升。他对此解释道,净值型产品其实类似于­基金,实质破除了刚兑,风险不再滞留在银行内­部,而是过手到投资人手中,银行理财的投向范围将­更为广阔,风险偏好也将会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枢水平­将会提高,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并且,类比于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资研究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如果做出了相关口碑品­牌,其潜在的高收益可能将­会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