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学教育改革研究

◇王利芹

-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有高素质的工人来进­行机器大工业的操作。由此,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的美国率先推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换的尝试,并且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的推动意义已经毋庸­置疑。在新媒体技术大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受冲击最大的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媒介技­术范畴下,而是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技术先机,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对于新闻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法的训练上。而在媒体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今天,新闻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技术层面­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及时代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转向,更加注重学生情况之外,还需特别注重新媒体技­术在实践教 学中的应用:以实训带教学、以实训促学习、以实训推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认定

对于如何界定高等教育­的质量,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学者有各­自的认识。比如,瑞典学者胡森 (Husen ) 觉得,“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或效果 ) 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而美国学者刘易斯(Ralph Lewis )则认为,“质量就是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值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常规­建设中,都会针对本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优势,制定相应的适合当地或­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的教育培养目标。比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制订新生培养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符合本校特 色的学院学生培养目标: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学­校倡导的培养“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行为雅”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思路,综合利用学院相关硬件­资源,为本院学生学习和实践­创建平台。学院和学校宣传部新闻­中心等单位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在拥有计算机房、听力设备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更建立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演播室、网站等专业实习基地,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善于动手开辟了广阔天­地。

在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认定上,个人认为英国学者戈林(Diana Green )的观点最为全面。戈林认为人们对于质量­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直­觉上的理解,在实际感触中却难以有­明确的概念。在目前新媒体信息咨询­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必须­都是市场发展要求的反­映: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直接­地体现了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则反映­了市场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 效率是

市场竞争的要求,没有效率就没有竞争力,也就难以生存。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

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建设。其中主要涉及的包括师­资队伍的问题、教学实训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演练、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项工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各个层次的新媒­体技术因子。传统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教育的重点是夯­实学生的基本采写能力,适当拓展学生的稿件编­辑能力。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整合传播能力要­求提升,传统的新闻学教育过度­集中专项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个体整合传播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课题的重点即是在分­析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在《新闻采访》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新媒体因子在高校­教育影响因素中的比重­关系,尝试通过对一些新媒体­技术进行实证教学研究,以此促进我院新闻学各­科快速接纳并且融入新­媒体的技术内容,加快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确立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针对新闻学整体的­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

新闻学教育内容包括从­课 程理论体系的建设到课­程实践内容的研发以及­教学研究的延伸。本次课题的创新之处集­中于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实践应用,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团队的训练及­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实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从而推动整个新闻教学­实践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在师资方面,首先此次实践在保持我­院原有《新闻采访》精品课程的团队人马的­同时,加入新鲜的血液,补充一线的实践带队教­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面对省内外的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台、报社、电视台、各媒体网站等。此次实习基地建设中更­多地突出了对新媒体行­业的考察和联络。建设更多、辐射面广泛的实习基地,真正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能培养”;保证课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反馈与校内教学同步­调整;在实训教学方式上,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媒体实训方式:如手机 APP 的开发及探索,并且此项项目我们已经­启动了前期的人员组配­及框架搭建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我们的学生 APP“小时光”已经逐渐适 应了团队化协作及个体­化运作的新媒体运行方­式,在播出的一些节目中,不乏一些1 万 +的校园重磅节目;实时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积极把握学院提供的海­外资源,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够紧­急上马的新闻采访人才。“时光报”的运营、“时光通讯社”的活动园地开辟、兴趣小组对其他同学的­吸引已经形成了新闻实­践的蝴蝶效应。

课题小组的全体同事在­此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总结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课题­实验建设,主要包括:《新闻采访》精品课程建设结项报告­书1份,在国家CN 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 篇,出版著作2 部,课题组成员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 项,其中包括省级课题3 项,地厅级课题9项。在所有课题中,2项省级课题已经结项,7 项地厅级课题也业已结­项,另外3 项课题正在结项专家评­审中。

2.凸显新媒体特色

从目前来看,由于西亚斯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校的特殊情况­以及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的尝试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突出教师教学对新­媒体实践的应用。带领学生利用新兴微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传播,从而凸显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学教学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此前的教学实验过程­中,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况,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教学中­将主推英语教育的发展­同新闻实践的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我们的英语教学特­色。采用国外新闻案例、结合中国新闻传播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西亚斯”特点。多语种的教学同专业内­容的结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何能够将英语采访及­英语专业教学有效结合,这也是本次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建成一支英语过硬的学­生采访团队,并且将这种团队力量和­团队合作方式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代代相传,由老的《时光》骨干带动新的团队力量;融会西亚斯英语精的专­业化特点,从根本上贯彻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增加­英语教学的研讨及英语­采访的实训。

3.完善课程建设

通过对教学环节、教材建设、教学硬件维护、网络教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建立了比较全面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形成了对其他新闻专业­课程的支持与引领。

首先,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保持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其次,夯实我们的教师队伍航­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逐步实现全体课题组教­师讲师评定的完成。逐步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进一步落实实施,如媒体实践、采访业务能力提升等。再次,联合社会力量,扩充外聘教师的队伍,聘请省内知名传媒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本课程­教学工作。

《新闻采访》精品课程是我校 2012~2014 年度建设的五个精品课­程之一。其在学生实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推动学生课堂内外实­训进步的同时,《新闻采访》推进了我院于2014 年开始的整体的课程体­系的调整。这是我们以往取得的经­验,也是此次教改课题启动­的前机:本次教改课题的建设将­依次从课题梯队完善、实训教学方式完善、英语教学融入、学生实训团队组建、大型采访活动实训及理­论成果形成等一系列课­题建设和探索研究进行。(作者单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