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企业管理》课程 ※ 教学改革与探索

◇魏浩

-

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课程教学改革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管理课程的属性与­目标;总结了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重点阐明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据2014年统计,我国有职业院校1.36 万所,年招生1016.72 万人,在校生2933.83 万人。虽规模空前,但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以及观念­认识滞后等因素依然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简称16 号文 ),16号文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规模发­展之后,适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将工作重点迅速转­到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建设上来,引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16 号文明确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 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该《决定》提出,在新的经济与教育背景­下,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多,比较典型的表述有: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纲”,“纲举目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总的来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办学宗旨是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是产学研结合,核心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增强特色。办学主线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就应该注­重职业性和行业性,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

图1所示。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1.课程性质

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门­全面综合性、系统分析性、操作实践性都极强的横­跨经、管、文、理、工等多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管理类或工科­非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让工科学生在自己的技­术工作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学会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 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

2 .课程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工作态度目­标。

能力目标。一是在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二是初步分析与判断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组织结构、生产经营过程状况的能­力;三是能够发现、分析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知识目标。一是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包括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熟悉企业管理基

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是熟悉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标准;四是熟悉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管理的主­要内容;五是掌握企业计划、决策、激励、控制的基本方法;六是掌握生产经营现场­的主要管理方法等。

工作态度与协作目标。一是在管理系统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接受管理规范的­约束;二是每一个人的职业提­升和发展都要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为基础;三是应学会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团结与合作,形成团队精神。

3.能力培养

本课程主要针对工科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按照理论­与实践、全面与重点、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组织教­学。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与改进。培养学生两大基础能力,即管理能力和基础能力,包括管理基本理论和管­理职能的掌握,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创新发展与创业能力,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 创新手段、创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六大管理能力,即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分析能力、生产运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课程能力培养如图2所­示。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应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征与趋向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

定理,围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特征表现为:

(1)绝大多数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

(2)一次就业率较高。一次就业相对容易,但高质量的就业较难。也就是说,“好就业”容易, “就好业”较难。

(3)专业对口性不高。在校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差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4)就业稳定性较差。种种原因造成毕业生在­同一个单位就业的时间­不长,跳槽频繁。

(5)自主创业的少。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很少。

2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单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课程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与经济形势变化结合紧­密,而学时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难度很大。

(3)目前,高职入校的学生分数很­低,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学习基础差,又缺乏实践经验,学起来比较吃力;课后时间又不愿意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4)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理解学习的作用;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少部分学生又特别感兴­趣,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5)教学资源有限,实践实训课程难以开设。实践环节受时间、资源、资金等限制,使得企业管理实践、实训机会很少。

(6)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

(7)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变,考核结果难以客观评定。企业管理课程与其他以­笔试定成绩的课程评定­差别较大,它既有定量部分,也有定性部分,难以准确评定学生现在­及将来的管 理能力等。

教学改革1.改革目标

总的来看,《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目标应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度;提高教师综合授课技能­与方法,以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满足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满足课程教学课时的需­要。

2.改革内容

(1)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着­重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就业的基层性(一线性)等。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应在突­出“职”的特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高”的追求,凝练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

(2)对课程知识体系重新整­合或删减,在满足学时的要求下,结合不同专业就业岗位­的差异,突出重点、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做到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有所偏重。随着经济转型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也面临着不断调整和补­充,这使得其专业课的开设­都体现出“课程多,课时少”的趋势,因此企业管理作为工科­类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课­时也不断减少。

(3)合理运用案例分析。生动的管理故事与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规的教学是一

部分,学生自学也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正常的课程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学,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与相关领­域内的期刊,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

(5)模拟情景训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实战练­习。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可适当进行模拟情景训­练。例如,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际­工作场景,模拟岗位角色,从而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6)课程开设时间调整。如时间允许,课程开设应放在学生企­业实习后进行更为科学。通过实际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与企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7)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上述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意愿,加强学习效果。例如,开展小组讨论、在课堂播放企业管理视­频等。

(8)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保­障和高水平的课程建设。高职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差别,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更需要教师既具有全面­而系统 [1] 卢生奇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4(3). [2] 葛万军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方向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14(23). [3] 魏云暖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J]. 当代教研论丛,2015(6). [4] 邵建东 .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N]. 光明日报,2013-05-04(10). [5] 田锋社 .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R].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2016-01-13.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