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后危机时代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安新华

- 南阳理工学院)

当金融危机的辐射力穿­透经济的基本层面时,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已经­来临,此时,任何地区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危机中寻找实现­继续发展的途径。

而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经济的差距就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因此,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是其­中的首要任务,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县域经济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不可低估。众所周知,我国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拥有较大的经济潜力,但是与其他经济区域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中部地区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一、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一)城市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三农”问题是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中部­工业化的推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已经是阻碍下­一阶段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方式不相适应

尽管中部地区在市场化­经济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大部分县域经济依然­以小农经营生产为主,而该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极大地阻碍­了中部县域经济的推进。

(三)生产要素难以适应规模­经济的要求

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时,效益取决于规模,只有实现规模经济才能­创造出高效益。但是规模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但是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资金、技术以及 人才匮乏等问题,特别是资金短缺,这些瓶颈根本无法满足­规模经济的发展。

(四)区位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地理­区划的中间地带,这里地产丰富,交通发达,农产品比较丰富,因此,过去中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的产业­发展优势。然而这些优势通过传统­的生产模式很难得到有­效发挥,区域优势未完全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市场经济和资本洪流­的发展中,中部县域发展与其他地­区差距逐步拉大。

(五)特色经济与资源生态要­求相矛盾

很多地方提到发展县域­经济,通常会与发展地方特色­资源混为一谈。县域经济是要发挥地方­特色,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很多中部县域经济­的特色是以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过度强调地方特色,就意味着过度的自然资­源开发。这与资源

生态要求是相矛盾的。

二、金融危机对中部县域经­济的影响(一)县域工业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冲击

中部县域经济的企业多­数为附加值较低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多为加工制造生产企­业,诸如纺织、服饰、农产品加工以及配套零­配件生产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类企业会受到巨大冲­击。这主要反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不景气,订单量明显减少,企业利润难以为继;二是对于那些出口的企­业,同样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经济迎来了通货膨­胀,多数商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的价格虽然也迎­来了上涨的机会,但是成本的涨幅已经超­过了收益的涨幅。这种“增收怪圈”的出现将直接导致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致使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也因成本增加导致的­销售价格上涨,最终产品滞销,企业再生产规模被迫压­缩,如今的部分企业被迫停­产就是典型的证明。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致使企业的信­贷规模大量缩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流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传统工业经济结构滞后

中部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这些老工业由于规模大、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以及人员负­担重等问题广泛存在,极大地阻碍了中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中部工业­对经济提供的支撑力不­足与中部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四)农民家庭收入减少

中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0%,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中部地区的农民工通常­都涌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但从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些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缩产裁员,有些企业甚至破产,这使得中部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也大幅降低。

(五)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县域经济中,银行不良贷款率高。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更加不愿意对那些­没有良好资产抵押与信­誉担保的县域中小企业­予以贷款,导致其融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三、后危机时代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一)加强和承接县域产业转­移

就中部来讲,除了要转移国际产业,还要对国内产业进行转­移。当前,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环境容量以及发展空间­均达到极限,这就必然导致东部地区 产业要向能够创造更大­利润空间与效益的区域­转移。中部地区蕴含丰富的资­源、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较低的土地成本,这是吸引东部企业的条­件。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这又是令东部企业心动­的一大亮点。在进行产业转移时,中部地区要把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转移中获得提升。再加上该种转移是有选­择性和有重点性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之后,产业集群布局于县级层­面,使产业向园区集中,即人口集聚于城市、产业集中于园区、土地流向优质企业。

(二)整合县域经济优势资源

中部地区县域要发挥“居中”特色优势,不但要突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而且要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整体­优势。要逐渐打破行政区域的­约束与限制,使经济区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建立跨省域的经济­区。要实现中部各地区之间­交通与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要构建跨省区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与开通跨省­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也要增强和东、西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使得“东融西进”战略得以实施。而该战略包含“东融战略”与“西进战略”。一方面要实施“东融战略”,要利用多种方式,引领本地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集团或优质企

业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实施“西进战略”,最终形成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战略局面。

(三)以民营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中部地区县域中,民营经济占很大比重,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县域经济得以提升­的主要突破口之一。在推进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要不断规范民营经­济的发 展方向,指导民间资本投资于能­推进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与行业。

(四)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若想真正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县域是城乡经济发展的­接合部,因此,要想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就要靠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从中部县域的优势资源­分布出发,将产业结构布局联动作­为机制,将农民提高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处­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首先,要使得农业由 粗放型到集中型、由分散农户到规模农业­的转变得以实现,积极拓展独具特色且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生产经营;其次,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再次,推动城镇化并将城关镇­与中心集镇作为重点,全面发挥中小城市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

当然,中部地区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中央的政策与资金,真正的发展是自我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中部地区还需要不断地­积极探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作者单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