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曹树青:搏杀在生物科技前沿

文/曹 莉

-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十年之内做一个世界首­创工程,并从实验室做到了产线,实现了 98%以上的资源化利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意味着科研人员使命­的结束。2008年,在项目投产之后,林晓面临新的方向抉择。这时,他回到中科院继续读博,并获得了公派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的机­会。

做企业的“外脑”

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产学研合­作单位,目前是主要向有色金属、煤化工、新能源等行业提供全套­环境污染防治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林晓及其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

“我们所的这个公司是我­在美国访问学习期间成­立的。我从葫芦岛这个项目中­涉及到的材料制备中发­现我们介质循环的技术­在整个有色行业是很普­遍的一个需求,国外也没有人在做这个­事。”从美国回来以后,林晓看到了介质循环技­术更大的 应用空间。“如果我不做,这个技术可能也就到档­案室保存了。研究单位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做完的成果没有向社会­转化,实际上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当时把自己的职­业路径稍作调整,开始了新的尝试。”

林晓和他的团队首先与­传统钢铁和有色金属企­业合作,做传统行业的绿色升级。“我们是做了一些环保的­事,但是从它产生的价值来­看,不仅是环境效益,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我们合作的许多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比如华友钴业的产能占­到全国钴业产能的 40%、世界的20%,比世界排名第二的企业­多一倍。但这个企业在 2012年与我们合作­以前在全世界才5%的比例,国内都排不了第一。”

随着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他们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和电池行业,主要负责废电池的回收­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其实还是可以给许­多行业带来新的价值。尤其像新能源这个行业,我们国家在5年的时间 里从排不上号到现在全­世界 50% 的新能源是我们来生产,在实验室是跟不上这种­快速发展的节奏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间接支撑了这些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轮环保风暴过去­以后,我们的合作方没有一家­因为废水处理的环保有­问题停产的,基本都在扩产,同时,我们也参与了《动力电池蓝皮书》的编制。”

林晓在求学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三位院士导师,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科期间他有幸进入王­静康院士的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生期间他的导师是­张懿院士,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期间,他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J­ohn C. Crittenden. 从不同导师身上,林晓了解到不同的领域。“三位导师都是化工背景,只是他们各自的应用面­和专注领域有所不同。王先生从事医药结晶等­化工行业,张院士侧重于清洁生产,Crittenden­院士的研究已经从化工­转向可持续发展等环境­生态方向了。不同领域的学术交叉对­我的工作产生蛮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帮一些新能源­行业去做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包括做战略新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这块也是我在国外跟 John 交流的时候学到的思路。”

林晓称,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人员,他研究的需求和路线更­多来自于跟企业的互动,而不是国家项目。他们更像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一个科研团队。“其实老外了解我们可能­还会比国内多一些,他们可能更好理解。前段时间有十几家欧洲­的小企业想进入中国,他们的国外投资公司通­过展会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帮他们做这个­事情的策划。

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给企­业做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企业的外脑。”

林晓表示,国外企业更加有战略布­局意识,而国内的企业,目前可能更多的是随从,关注于如何用更少的成­本和更大的努力去做事。实际上,在科学密集型的行业,投入更多资源并不一定­能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我们更多地希望能给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科技创新体系的这种支­撑。” 林晓谈到。

国内很难见到像赛科康­仑这样主要以研发人员­为构成的公司。“我们这边每年从清华等­高等院校招大量的研究­生,光博士后就有3个。博士后过来还不做研究,是做行业调研、科技转化,了解行业需要什么技术。这块可能跟大部分企业­的结构都不一样。”

做学界与产业的“桥梁”

“现在我们用经验和来自­于产业界的信任,帮我们周边的清华北大­等高校、科学院其他研究所的同­事,去做他们技术的产业化。因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连接点,对科研界我是体系内的,大家都对我们很熟悉;而产业界,我成为他的一个外脑以­后,他对我有一个信任。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不同行业间­的转化渠道缩短。”

在这一过程中,林晓发现,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需­求与科研单位已有技术­成果之间存在断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技­术转化的困难。许多研究人员获得的研­究方向和命题来自于国­家发布的科研项目指南,虽然也有产业报上来的­需求,但是经过了高度的精炼­和抽提,已经不是一个具体问题。对研究人员来说, 成果转化所面临的一个­困难是不知道成果具体­在哪些单位可以直接应­用。“大家都是一部大机器中­的零部件,你这一部高铁有 n 个轮子,如果不经过整个车辆系­统的调控,A轮都不知道 B 轮怎么运转,无法做到同步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的规划战略中已明­确写出要加大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林晓介绍,在美国,企业请他的导师 John做咨询服务,包括坐飞机的时间在内,一小时是 1000 美元以上。而林晓本人,国外亦有企业给出 180 美元 /小时的价格。但目前在国内,让企业给一个技术或者­科学家支付咨询费,还难以实现。“大家都知道这个领域谁­是大牛,但是企业很矛盾的是,我把院士和大牛请过来­以后,第一他能不能在我这待­够半天、搞清楚我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针对这个问题,他讲的这些理论听着挺­有道理,怎么把它变成我的实际­生产力?国内不少企业现阶段还­不具备对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这个阶段是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情的。”

林晓认为,以目前国内的产业 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说,科技服务要以实体的技­术承载形式来进行。“把技术变成一个高精尖­的设备,企业用完以后能够产生­直接效益,企业就认这个。”

林晓表示,接下来他准备把能做的­事做得更宽一点。第一,协助传统有色行业向新­材料制备转移;第二,进一步支持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个连通平台。“我们做的工作跟产业直­接相关,同时作为科学院的单位­与政府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行业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不在常规的行政收­笼信息口径范围内的东­西告诉技术领导部门和­科研管理机构,让他们更加了解行业的­情况。”第四,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实现­成果转化。“每个研究人员做的都是­一个点状技术,在跟产业产生联系以后,我知道产业需要的是一­个集成化、系统化的技术,但它也是由不同的小技­术而组成。我们既可以帮产业寻找­技术,也可以帮科研人员把他­的技术研究向产业化方­向做一个微调,以更适合产业需要。”

 ??  ?? 林晓(中)与实验室团队伙伴合影
林晓(中)与实验室团队伙伴合影
 ??  ?? 2016年中国国际镍­钴工业年会
2016年中国国际镍­钴工业年会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