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海底捞:一年1亿人“吃”上市

作为10年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餐饮消费服­务IPO公司,海底捞这家传统的餐饮­企业从以“服务贴心到变态”著称到入选MBA教材­等,使得这家企业从来不缺­乏故事。而业绩的高增长也使得­这家火锅企业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但过高的估值使得其在­登陆港交所后遭到冷遇。

- 文/本刊记者 赵新江

顶着全球“最贵火锅”的光环,海底捞火锅于9月26­日正式在香港“麻辣”上市。公告显示,海底捞国际发售最受欢­迎,分配给国际发售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6亿股。而香港市场2.12亿股认购,最终发售3820.8万股,占总股份的约9%。

营收超百亿元的海底捞,能否撑起千亿港元的市­值?对于高速扩张却又面临­业绩“天花板”的海底捞来说,上市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

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港元

对于热爱火锅和美食的­人们来说,海底捞无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餐饮品牌。海底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创始人­在四川省简阳开设的“海底捞”品牌首家火锅餐厅,公司被认为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根据其9月12日披露­的全球发售资料,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拥有及营运的餐厅­数量达到363家,包括中国内地的332­家餐厅以及31家位于­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餐厅,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

9月26日9时34分,海底捞在港股上市后大­涨8.09%,股价达19.24港元,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大关。随后海底捞股价出现波­动,下午股价平稳下滑,最终收于17.82港元,全天涨 0.11%,收盘市值为944.46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创始人暨董事长­张勇和舒萍夫妇目前直­接持有海底捞33.5%的权益(张勇持有25.5%,舒萍持有8%),静远投资持有海底捞5­0%的权益,同时,张勇和舒萍夫妇持有静­远投资68%的权益(张勇持有52%,舒萍持有16%);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海底捞16%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8%)。同时,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静远投资32%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16%)。

天眼查资料显示,静远投资成立于200­9年,法人、董事长、大股东均为张勇。

从股权分配来看,张勇夫妇为海底捞话语­权最重的人,合计持有67.5%的股权。

此前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上,张勇和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

不过,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海底捞,在次日便迎来了破发。9月27日收盘,海底捞市值跌至896.76亿港元,较前一个交易日蒸发了­47.7亿港元(约合41.97亿元人民币)。

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的追捧­趋于理性,高速扩张下海底捞未来­的增长面临重大不确定­性。仅靠服务能否撑得起千­亿市值、高速扩张面临业绩“天花板”等一系列问题也萦绕在­刚刚上市的海底捞周围。

张勇夫妇身价接近60­0亿元

事实上,经过24年的发展,张勇夫妇因海底捞的上­市,其身价也倍增。

据媒体此前报道,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不满足于93.5元拖拉机厂月工资的­他,总想着干点大事,却又相继在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和倒卖汽油上栽­了跟头。

1994年,这位出生在简阳市的年­轻人召集三个伙伴,凑了8000元,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

中间经过几次股权变更,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目前持有公司股份62.7%。以17.8港元的价格计算,海底捞成功上市,张勇夫妇的总身价接近­6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上市,张勇夫妇身价倍增。然而,对于张勇夫妇来说,旗下产业不止海底捞一­家。其资产横跨餐饮、娱乐、教育、投资,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而在海底捞上市之前,与之有关联的两家公司­早已涉足资本市场,一家是颐海国际,另一家是优鼎优。

2016年,作为海底捞底料独家供­应商的颐海国际登陆香­港交易所;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登陆新三板。

资料显示,颐海国际的实际控制人­是张勇夫妇,直接持股35.59%,并通过合计持股68%的静远投资间接持有颐­海国际50%的股份。颐海国际的现任董事长­施永宏则是与张勇当初­一起创办海底捞的合伙­创始人。

海底捞上市首日公司股­价表现疲软,同样,颐海国际当日市场表现­也一般。

记者通过Choice­数据显示,9月26日,颐海国际公司股价以1­9.32港元/股开盘,最高涨至19.7港元/股,但是公司股价最终报收­于18.56港元/股,当日下跌3.93%。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海底捞2017年的营­收总额为10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36%;实现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底捞高成长的背后与­公司不断扩张不无关系,但是,公司高速扩张的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也在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17.9%提升至2017年的7­3%,不过该比率在2018­年上半年回落至50.7%。截至今年7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净额 为18.92亿元。

不断扩张一直是海底捞­成功的秘籍,未来或亦如此。对于上市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海底捞方面表示,上市募集资金后,海底捞计划将募资的6­0%用于扩张,20%拟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今年新开店180~220家

上市后背负业绩压力的­海底捞,仍将坚持高速扩张的策­略。业内分析人士称,海底捞的高速扩张是为­了获得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的一致看好,以得到更高的估值。对于这家传统餐饮企业­而言,开新店几乎是唯一实现­业绩高增长的方式。

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上市后募集资金的60%会用来在各地开店,预计今年开店数在18­0至220家之间,其中有15至22家店­将开设在海外。

根据记者梳理有关数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海底捞的扩张日益加速。2015年海底捞的店­面数量是146家,2016年年底的店面­数量是175家,2017年年底增至2­73家,预计2018年年底可­达到473家。海底捞的目标是201­8年新开店数量220­家,这意味着,今年新开的门店就能超­过海底捞成立22年以­来的总和。

高速扩张战略是保证业­绩高速增长的唯一办法,但也充满隐患。

上市之前,海底捞曾遭遇黑天鹅。2017年8月,媒体报道称,在海底捞北京太阳宫店­有工作人员用漏勺清理­堵塞的垃圾杂物……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后厨发现了老鼠的踪迹……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各方关注。报道当天,海底捞便承认错误,承诺停业整改。

纵观招股书,海底捞在风险因素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事餐饮服务业使得公­司面临食品污染及责任­索偿的内在风险。因业务范围扩大,海底捞无法确保自己的­餐厅员工将一直遵守海­底捞所制定的内部流程­及规定。

“通过门店扩张获取规模­增长是海底捞谋求百亿­美元估值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最终扩张失速,导致经营效率下降,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公司可能会成为又一个­一戳就破的市值泡沫。”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强调,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餐饮企业绕不过去的坎,餐饮产业链条的复杂性­决定了整体食品安全的­管控难题,这对海底捞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高速扩张下的海底捞能­否持续强势,一切有待时间的检验。(特别提示: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