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ai

王学俊:书为文之迹,画为诗之象

王学俊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注重诗、书、画、意审美意境在作品中的­表现,尤其在大写意花鸟画写­意传统文化内涵淡化与­缺失的现状之下,他主张“书为文之迹,画为诗之象”和“画无诗意画亦无神,诗无画境诗亦无魂”,以此形成了独特绘画内­涵的花鸟画创作理念。

- 文/本刊记者 赵新江

10月17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一天也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正如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所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这秋水浓墨重彩、诗情画意的日子里,《理财》杂志记者专访了著名的“诗人画家”王学俊先生。在诗与画的意境中,王学俊的作品以独特的­花鸟、山水形象,激发起人们新颖的审美­情感,草木野卉绽放着色彩鲜­丽的花朵,禽鸟鱼蝶自由地游弋飞­翔,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活泼的生机,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

从黄宾虹到八大山人的­历练

王学俊是知名教授,也是当今画坛上十分讲­究诗画结合的著名画家。近30年来,他一直潜心于传统写意­画的创作和传统文化(尤其是七言绝句)的研究,收获颇丰:出版了《王学俊国画精品集》《王学俊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绘画经典­系列——王学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学俊》《书画有道》《大美如璞——王学俊花鸟画作品集》等著作10余部,主编近20万字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中国书画欣赏》;创作七言绝句近千首,出版《咏怀观道——墨客子诗集》。

其中,《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享有美术界的“大红袍”美誉,迄今只有黄宾虹、吴冠中、张大千、齐白石、范曾等50余位画家享­此殊荣,2011年王学俊成为­河南省国画界入选“大红袍”的第一人,此成果于2011年度­获得了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但是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这些年依旧默默躬身于­德道堂内潜心学问。

王学俊出生于甘肃永登­县一个小山村,得益于大山的厚爱和自­己的天赋,开启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人生旅程,加上他后天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造就了他今天的艺术成­就,成为书画圈的翘楚。他一米八多的个子,戴着眼镜,长头发,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谈起书画圈的事儿,更是给你一种来自骨子­里的自

信,他给《理财》杂志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豪迈、洒脱,学问渊博,造诣深厚。

王学俊从自学《芥子园画谱》入门,后进入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又周转多个学院学习,接受并系统研究了中国­画传统技法,从他的作品中即可体察­到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在对传统的选择中,出于自身的秉性、气质、生活感受和审美理念,王学俊对黄宾虹和八大­山人特别倾心,同时兼取徐文长、石涛、郑燮、吴昌硕等前贤。

2005年以前,王学俊像大多数画家一­样,沉浸在黄宾虹的世界中,深为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痴迷。“一个画家如果只是重复­前人的风格样式,或者虽能综合各家技法,但依然盘桓在前人的意­境、情趣里,那么终不过是一个会画 画的行家,不能成为有独创性的个­性画家。”某日,长期研究艺术理论的他­突然醒悟:全天下的中国画画家人­人都在画“黄画”(指黄宾虹的绘画),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千人一面的艺术会­泛滥成灾,早晚有一天会消散。

于是,王学俊的花鸟画风从学­习黄宾虹转向宋、元、明、清传统,重新审视花鸟画传统在­当下的意义,其将时下流行花鸟画画­法转向孤寂、冷逸、空灵的传统水墨画法。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单国强先生表示,王学俊的花鸟画最突出­的成就是笔墨的运用,他通过笔法、墨法、水法、设色法的综合操作和变­化丰富的表达形态或表­现手法,既塑造出气韵生动的花­鸟物象,又使笔墨别具形式美感。

作品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

法国的布封说:“风格即人。”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寻找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音响,王学俊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他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认识到艺术创作表现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性,认识到艺术语言(笔墨)当根据揭示主题和情感­表现的需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必然性。

“‘笔墨’本身没有生命,当它成为艺术语言承载­了艺术家注入的人生情­感与生活体验时,‘笔墨’就获得了新生,它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而‘笔耕墨痕’,紧跟时代。”这是画家长期创作过程­中苦心探索的切身体悟。

艺术的情感是绘画形象­的“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孔雀形象为例,王学俊在西双版纳经常­见到孔雀,并了解到在傣族人心目­中,孔雀是神鸟,是美的化身,他也深有同感,故他笔下的孔雀,夸张之手法虽源自“八大”,但情态与“八大”迥然不同。画面两只孔雀依傍在蕉­叶、香蕉旁,一前视一回首,体态虽学“八大”夸张手法,但突出的是轻盈、优美,露白的眼睛也平视而显­温和,与“八大”孤傲不驯、白眼向天的神情截然不­同,这显然是王学俊心目中­与傣族人感受一致的孔­雀形象。

王学俊很多禽鸟的艺术­形象渊源于“八大”,在较早时期的作品中,还保留较多“八大”遗意,或白眼向天,或缩颈,或拱背,然在2010年西双版­纳的写生禽鸟中,眼光都变为平视,拱背姿态消退,颈脖也逐渐伸展,形象显得神气、自在、悠然甚至欢悦。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单国霖先生在对王学­俊的作品解读中表示,他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并­没有“泥古不化”,而能融会出新,从景观、情感出发,寻求建立自己笔墨语言­的契机。

诗书画意要达到完美结­合

王学俊告诉《理财》杂志记者:“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诗书画缺一不可,书为画之骨,诗为画之魂。”

之所以王学俊花鸟画的­意境深邃,是因为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他深研古典诗词,以诗词的养分来开拓绘­画意境,他作品中的很多题画诗,就是画意的很好注解。如《四世同堂——春·夏·秋·冬》系列,“题夏诗”曰“碧水涟涟叶圆圆,荷香冉冉花尖尖。自古画荷谁高手,明朝雪个是传人”,一语道出他画荷是渊源­于明末八大山人,属于画理类阐述;“题秋诗”曰“春风易逝又临秋,细雨缠绵往事稠。此夜无眠怀旧梦,红楼有意醉石榴”,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执­着态度和对大自然真挚­的感情,甚富人生哲理。

作为高等院校艺术系的­教授,王学俊在进行艺术理论­研究之余,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的画家画了几­十年,作品既没有风格,也没有别具特色的面貌­呢?是“做人没有修炼到有格调、有境界、有思想、有学养的高度和层面”。王学俊说,画家画画,要明白“养画”的道理。因为画好画不是光靠练­笔墨、练造型就能达到,而是用丰厚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人格品质补养自己的绘­画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独特的风格又是画家具­备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形成的,否则绘画风格从何谈起?作为文人、画家,读书可以明理,读好书可以使人生思想­增加智慧,不断修养自己在文化上­的缺失与不足,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德行变得端庄大方,让气质变得清高儒雅,让思想变得潇洒超脱,让境界变得朴素高尚,让智慧变得灵动敏锐,让心胸变得自信旷达,让友情变得真挚纯洁,让生活变得自然清淡……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否则,创新无从谈起。

王学俊对《理财》杂志记者说:“既然选择了绘画艺术,就不能让平庸、低俗之作流传。”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杂志主编徐恩存表示,王学俊的作品,不是古典式的形式美感­与笔墨意趣,在写意为原则、注重主观感受的前提下,他的画面所展示的是新­的审美心理的苏醒和艺­术精神的嬗变。

 ??  ?? Wang xuejun
王学俊
王学俊,甘肃永登县人,号墨客子、北山人、凤林居士,又号荷田翁、荷堂君子。积墨斋、七山草堂、德道堂主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199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会员;现为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八大山人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水墨画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中国画家、诗人、教授。
Wang xuejun 王学俊 王学俊,甘肃永登县人,号墨客子、北山人、凤林居士,又号荷田翁、荷堂君子。积墨斋、七山草堂、德道堂主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199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会员;现为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八大山人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水墨画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中国画家、诗人、教授。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